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244942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置管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觀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1.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6%(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恶性肿瘤患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PICC置管;静脉血栓;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血液高凝、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流迟缓等现象,导致血栓形成[1-2]。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静脉化疗的主要方式,给患者提供提条简便、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给药通路[3-4]。但是PICC置管后局部血流更加迟缓,加之导管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使得血栓发生率大大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5]。置管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1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4.36±3.78)岁;癌症类型:胃癌25例、肺癌23例、乳腺癌22例、宫颈癌19例、鼻咽癌8例、肝癌8例、大肠癌7例、胆管癌4例、脑癌2例;未行静脉化疗患者87例,其他31例患者已接受静脉化疗;置入导管类型:硅胶4Fr置管鞘 102例、硅胶3Fr置管鞘11例、聚胺脂材料4Fr 置管鞘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联合改良赛定格技术肘上PICC置管。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化疗史、导管类型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置管处热敷、抹药、常规消炎、血栓预防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运动及置管侧肢体功能训练。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1)置管前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血管状态全面评估,从而了解PICC穿刺禁忌症,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利用B超检测掌握血管状态,选择适宜的导管类型,尽可能避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降低并发症产生;(2)置管前加强与患者共同交流,讲解PICC的优势以及注意事项,并耐心细致的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打消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鼓励患者保持积极、放松,引导其主动配合治疗,增加置管成功率;(3)置管后的护理:a. B超检查确定导管位置,确保导管尖部送达上腔静脉,置管后第1w,护理人员每天严格监测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及臂围,同时指导病人适量运动,保持肢体功能,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及时发现并发征兆,控制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发生;b. 提醒病人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并加强该侧手部运动,加速置管手臂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发生率;嘱咐病人置管侧肢体若发现肿胀、麻木、发热、及肩周不适等情况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c. 对带管出院的病人,应对其强化PICC相关知识、维护的讲解,并定期随访,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入院治疗;(4)置管后血栓的预防。当置管侧肢体及颈、肩部出现红肿、酸胀、疼痛和堵管等现象时,应及时采用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因为导管位置改变会严重损伤血管内膜,若导管移位,则采用B超检测,观察是否形成血栓。若怀疑出现血栓,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准备相关治疗药品、器械,严格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应特别关注胸闷、缺氧等肺栓塞症状,一旦发生,立即采取吸氧、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处理。遵照医生嘱咐,给予静脉输液稳压及溶栓治疗,并安抚病人,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
  1.3 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均于置管后第1d评估1次,住院期间每7d评估1次,出院后每14d评估1次,直至拔管。评价标准:患者主诉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及腋窝酸胀疼痛,手臂局部发生红肿、酸痛、发热等现象,且臂围增大;采用B超检测显示有静脉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列出了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观察组59例患者经干预护理后,仅有1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69%;对照组59例患者中有7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1.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化疗,大大降低了化疗药物外渗及对外周血管造成的损伤,因此PICC置管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6]。但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导管置入会加速血管内膜损伤、降低血液流速,所以PICC置管后,将加重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积极高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及时处理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情况。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59例患者仅有1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6%。由此可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艳, 宋洋, 徐茹.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16例的预防性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26):6432-6433.
  [2] 林小芳, 黄先玲, 黄格, 钟番香. 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病人预防发生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下旬版),2013, 11(5):1370-1372.
  [3] Paauw JD, Borders H, Ingalls N, Boomstra S, Lambke S, Fedeson B, Goldsmith A, Davis AT. The incidence of PICC line-associated thrombosis with and without the use of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nts[J].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8, 32(4):443-7.
  [4] 宋晓红. 4例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22):132-134.
  [5] 田爱萍.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28 (13):1230-1231.
  [6] 鲍爱琴, 闻曲, 成芳, 刘为红. 全程护理干预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所致血栓形成[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1, 26(11):12-13.
其他文献
通过对健康气象发展历史的梳理,提出健康气象服务的开展需从季节性疾病和气象性疾病的角度着手,并借助气候康养品牌优势,对浙江省海滨气候、山体气候、水体气候、盆地气候等资源在针对疾病的调理和防控等医养功能方面进一步挖掘,实现“气候康养+气象医养+产业模式”的研究探索.
采集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62个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方法综合研究Sb、Cd、As、Cr和Pb五种重金属元素累积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Sb和Cd元素平均含量分别超过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4.085倍和1.876倍。空间分布上,Sb元素严重污染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37.87%,主要受区内赋矿层位望城坡组、尧梭组和鸡窝寨组的影响。而Cd元素轻度累积污染面积为59.76%,其与碳酸盐岩分布密切相关。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低风险等级,但是Cd
摘要: 建力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协作密切、分工合理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对于优化卫生服务机构,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方便患者就医,落实“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缓解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医患纠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社区医院的综合防治工作经建立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示范点、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工作阶段,明确了社区卫生服
期刊
以典型断陷盆地——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以1982年的TM影像、2003年的Landsat ETM+影像和2016年的Landsat 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云南省测绘局所提供的1∶50000的土地利用状况图,采用Costanza公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精细刻画出云南小江流域“盆—山”共存的地质分异结构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小江流域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园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基本不变;(2)1
基于2018-2020年浙江省夏季(6-8月)的FY-4A LMIE数据和浙江省ADTD地闪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闪电资料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夏季闪电“事件”和地闪均集中发生在午后与傍晚,闪电“事件”频次的峰值时间比地闪的峰值时间晚若干个小时;闪电“事件”与地闪的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一致,但两者的位置与范围相差较大;闪电“事件”光辐射强度日变化特征明显,其与地闪电流强度是否存在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氯普鲁卡因(CP)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用浓度为1 mmol/L、3 mmol/L、9 mmol/L的CP培养U251细胞作为CP低、中、高浓度组;未经任何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此外将U251细胞分为si-NC组、siTTN-AS1组、CP+pcDNA组、CP+pcDNA-TTN-AS1组。噻唑兰(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lncRNA TTN-AS1表达水平。结果CP处理胶质瘤U251细胞后,细
石花(方解石花、文石花和石膏花)是一种常见的岩溶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广泛分布于洞道周壁,以及石钟乳、石笋、崩塌堆积体表面,其成因不同,形态千差万别。云南多乐原溶洞中若干高悬的次生化学沉积物表面的石花,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是一种异位石花。其成因是石柱形成过程中,由滴水和溅水的协同作用所形成,而后石柱底座的古河流堆积体遭到侵蚀搬运,石柱悬空而成新的石钟乳或类石钟乳,附着其底部的石花相对抬高因而显露出来。
目的关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与不良反应做Meta分析。方法在PubMed、EMbase、SC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纳探索吲达帕胺对高血压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的RCT,随后对所纳入的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检索和筛选,最终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2757例病人。吲达帕胺在降低收缩压(MD=−13.43,95%CI:−16.27~−10.58),P<0.00001和舒张压(MD=−8.11,95%CI:−10.83~−5.40),P<0.00001方面,相对于对照组有显著优势,但
针对广西桂林凉风洞洞穴空气(CO_2、δ~(13)C_(CO2))和滴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电导率、pH、Ca~(2+)、HCO_3~-)开展一年监测。结果表明:受到洞穴上覆土壤层CO_2的影响,洞穴空气CO_2和δ~(13)C_(CO2)分别呈现出明显夏季高、偏轻,冬季低、偏重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各个监测点CO_2和δ~(13)C_(CO2)存在差异的主要因为是受到洞穴内部结构的阻隔作用,以及
陕西宁强禅家岩天坑群是汉中天坑群中4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之一,位于扬子陆块北缘,发育有多样的地质遗迹。文章通过大量野外勘测,总结出陕西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地质遗迹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了主要地质遗迹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以揭示南北过渡带峡谷地貌下喀斯特的形成及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形成了以天坑、台原、溶洞、峡谷以及次生化学沉积物为特色的2大类4类5亚类的地质遗迹;(2)区内喀斯特地貌典型,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