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求真务实的一生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al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9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熙熙攘攘的上海街头,人群中有一位步伐独特的老人,他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却距离大小相等,每迈一步都精确到0.85米。
  他,就是李四光。这位一生热爱地质工作的老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丝不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要到野外考察,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长度都要相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于湖北黄冈。14岁那年,李四光独自到武昌高等小学堂求学,求知若渴的他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学习未满两年便被送到日本学造船机械。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先后担任过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和实业部部长。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于是,他发奋专心于科学技术研究,远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立志走“科学救国”之路。
  敢于质疑、求真务实是李四光一生恪守的信条。身为后辈,他敢于质疑权威。德国地学科学家李希霍芬曾先后来中国做过7次地质调查,并著有《中国》三卷,书中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只字未提。当时,许多中外地学学家也都默认中国东部并无第四纪冰川作用可言,只有李四光对此存疑。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他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及庐山等地考察发现了大量冰川证据,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
  然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苏格兰地质学家巴尔博、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等著名地质学家却质疑李四光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论断。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更具说服力,李四光逐渐将目光投向庐山之外,进一步扩大了冰川研究的地域范围,对安徽中部、九华山、天目山等长江下游区域进行考察。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研究,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看罢黄山归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这是李四光的冰川理论研究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李四光觉得这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了一个冰川陈列馆,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抗战爆发前,李四光完成《冰期之庐山》,文中除描述新发现的季候泥与羊背石之外,还专门写了一章“冰债物释疑”,对非冰川论者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与反驳。
  保持批判精神是李四光在学术上的坚守。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苏地质科学交流最火热的阶段,彼时,中国地质工作还很薄弱。苏联先后派了400多名地质专家援华,在空白领域,中国基本全盘引用苏联的地质工作模式和方法、规范。李四光自学了俄语,对苏联地质学家的理论、观点他坚持批判地吸收,反對不顾中国地质情况生搬硬套外国的做法。一些苏联专家和李四光一起参加野外考察或听了李四光的报告后,赞成李四光的见解,甚至改变了此前的学术观点。
  李四光不怕质疑他人也不怕被他人质疑。作为老师,他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他曾说:“在追寻科学真理的路上,没有老师,更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实事求是!”当自己提出的理论受到学生质疑时,李四光没有生气反而批评自己的学生,认为他不该因为害怕亮出不同意见而在发文时用了笔名。
  有外国学者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李四光却不相信。“不相信”的背后,是他对真理的孜孜以求——1928年,他基于10年的地质力学研究,对“中国贫油”的论调提出挑战。他根据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断定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向中央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一场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随即展开。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了《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三个可能性最大的含油区,并提出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目标。1959年国庆前夕,石油部和地质部先后在松基三井和扶27井获得工业油流,李四光的科学预见得到了证实,也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破产。
  爱国奉献、勇于担当是李四光一生的写照。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李四光让滚滚石油冒了出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完不禁潸然泪下。在国家核工业急需铀的时候,李四光又提出了“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到“二五”计划末期,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为此后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 撰文|代小佩
  ◎ 来源|科技日报
其他文献
全世界的人都爱上了自拍,但擅长“美图”的中国人绝对走在世界的前列。  事实上,自拍的中国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这是摄影师认知现代自我的一种方式。  如今,自拍已成为当代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也不再只是摄影术,而是被层层包裹进修图软件、手机制造业、照相馆、医疗美容业、证件照连锁店等不同产业之中。  置身网络媒体的新世纪,数字技术颠覆了人像摄影的规则。从中国初代网红的诞生,到社交网络中诸种风格的制造,
期刊
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系统认识校园欺凌并通过有效治理消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就成为非常重要且急迫的现实问题。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这本书基于海量研究数据,系统而严谨地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对如何帮助欺凌者、被欺凌者和并不无辜的旁观者打破原有的暴力循环,恢复健康社会关系提出了大量实操性方法和技巧。其中,作者运用角色理论,对“并不无辜的旁观者”的分析,让人尤为印象深刻。  本书将目光投
期刊
敬告:向飞机投币祈福是破坏安全有损福报的违法行为。近日一则机场警示牌标语引发舆论关注。  据了解,为阻止旅客向飞机投掷硬币“祈福”的荒唐行为一再发生,三亚凤凰机场无奈“放大招”,用“有损福报”的标语提醒旅客,投掷硬币是影响飞机安全的行为。  涉事标语引发了不少网友争议。有人认为用“有损福报”这种非正式用语是为了将计就计,“这是用你听得懂的语言和你溝通”;也有人认为机场作为公共机构,用这种标语存在不
期刊
基础研究就像盖房子所需的一块块砖头,虽然你不知道某一块砖有什么用,但如果把这块砖抽掉,房子就会坍塌。  近几年,“基础科学”被提得越来越多,不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华为、阿里、腾讯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大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  随着中国载人飞船、月球探测、量子通信等科技成果的逐渐显现,很多人逐渐认识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当然,对基础科学缺乏了解、认
期刊
南阳是庞青年的一根“救命稻草”。  有关氢能源大巴与物流车的交易能带来更多订单,也能让金华厂房的生产线得以运转。而此次引发轰动的水氢车处于试验阶段,也未有生产线。  庞青年格外青睐红色条纹,多年里,在他出席的公开活动中,红色条纹衬衫、红色条纹领带高频出镜。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利的红色,伴随他从事业巅峰走向颓势,维系着体面,也期冀着好运。  2009年1月,庞青年系着一条红色条纹领带,出席了风云浙商的
期刊
碱,不仅烤面包、蒸馒头少不了它,制造肥皂、玻璃、纸张、冶金、炸药,它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业原料。然而,中国直至1926年才凭借自己的力量制造出优质纯碱,而打破这一西方人的垄断,让中国工业产品在世界舞台精彩亮相的重要功臣就是侯德榜。  1921年侯德榜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革博士学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力邀他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第一家碱厂——塘沽永利堿厂工作。侯德榜放弃了纽约一家工厂优厚的待遇,开始了他半
期刊
吴有训,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县,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该大学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  与康普顿合作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系统研究。1924年与康普顿一起发表论文《钼的Ka射线被轻元素散射的波长》,  1926年秋回国,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77年逝世于北京。  吴有训于1897年 4月 26日出生在江西高安
期刊
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1948年至1950年,于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
期刊
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年開始,袁隆平就随父母东迁西徙。1949年8月,袁隆平考入重庆北碚夏贝相辉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50年11月,因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系就读。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大学毕业。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他只写了两句话:“
期刊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至今都记得与于敏一起合作的点点滴滴。“研究氢弹机制的时候存在一个链式反应,如果把它编成计算机程序计算,工作量极大,而且当时的计算机条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敏想了个办法,他建议完全略去介质的运动,而首先构造一个静态无限大的中子增殖模型,专门计算中子的增殖速度,同时也就给出了升温速度。”  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节省了计算工作量。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