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es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言的《檀香刑》是我国优秀的长篇小说,在《檀香刑》中,莫言将小说和地方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小说中随处可见我国传统的民间语言艺术,充满韵律性和节奏感,提高了小说的朗读性。小说中也充满了摹声艺术,在进行情节叙述的同时,也萦绕着大量的声音,给读者呈现了一场听觉得饕鬄盛宴。
  关键词:莫言;檀香刑;摹声艺术;分析
  作者简介:李川川(1984.10-),女,云南大理剑川县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
  莫言是我国文坛优秀的作家,他多年来专注于民间创作,将读者引入到属于他的小说世界中。莫言凭借自己高超的写作技术和想象力,融入了人生哲理和经验,用狂放的语言把读者带进他的思想世界中,引发读者的灵魂和小说一起震动,进而发出内心的共鸣。《檀香刑》是莫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其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是一部属于声音的小说,其不仅宣示了莫言的写作态度,同时也是捍卫自己语言风格的代表作品,是一种全新的突破和尝试。
  1、《檀香刑》与摹声艺术
  摹声辞格是写作中重要的语言体现形式,是文学作品中,体现人物内心的重要表达方式。摹声就是对世界声音进行模仿,通常应用于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即使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基本出现在民间作品中。莫言在谈到《檀香刑》的创作初衷,坦言是因为声音。研究《檀香刑》中的摹声艺术,有助于对我国修辞手法的研究,同时还有利于摹声对文学意义的启发。在小说《檀香刑》中,声音不断穿插在每章节的题目中,从孙丙说戏、钱丁恨声以及赵甲狂言中可以看出声音是整部小说的主线。画面是对声音引发的联想,是对声音的注解和补充,声音是人类最初的器官体现,语言也源于声音,是从口语慢慢演化为语言,莫言通过大量的摹声词,在整部小说中勾勒出想要的听觉效果,对画面进行注解和补充,遵照了人类体验的顺序,为读者更好的感受小说提供了帮助,并且通过声音向画面完成过渡,也是摹声表达效果的关键。
  摹声辞格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直接描写事物的声音;第二是描写对声音的感觉,体现情节当时的气氛。在《檀香刑》中,摹声主要的表现方式有表达感受的拟声以及直接描写声音的拟声。
  2、《檀香刑》的客观拟声
  客观拟声主要根据不同的摹声对象,分为客观拟人和客观拟物。
  2.1客观拟人
  “他呼哧呼哧喘着气;嗤嗤地冷笑;齐刷刷地跪;磕得嘣嘣响。”在这几处声音的描写中,有喘气的声音、有冷笑的声音,还有磕头的声音。通过喘气的声音,表现了公爹打水很吃力的画面;通过冷笑的声音,还原了媚娘愤怒的心理,虽然媚娘没有看见守卫的表情,但是通过声音却听出了忘恩负义,同时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守卫的小人心理;通过叫花子磕头的声音,将几人的忠诚跪拜充分的展示给读者,这几个头是拜给孙丙的,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式的崇拜,而是社会底层贫苦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坚持抗争的决心。《檀香刑》通过对这些具体声音的描写,勾勒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和当时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将声音注入到画面中,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走进莫言的小说世界中,而不感到乏味和单调。
  2.2客观拟物
  析声“梆梆”,锣声“当当”;嘎啦啦,嘎啦啦,嘎啦啦;呼呼地带着风;“啪啪”撞得梁头响。在这几处描写中,莫言通过大量的拟声词来体现客观事物的声音,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事物的旋律和生动,仿佛亲身置于情节中一样。上述几个范例都是模仿事物具体的声音,“啪啪”、“豁朗豁朗”、“梆梆”、“当当”等,都是事物可以传递给人们的声音,莫言利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声音,根据场景的不同进行合理安排,反映了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让人物的形象得到丰富。
  铁环声音“豁朗豁朗”以及“呼呼”风声和“嘎啦啦”的响声,可以让读者体会到高空带来的凉意,让读者身临其境;“啪啪”的蝙蝠撞梁的声音,可以将读者带入到当时漆黑的场景中,而刺耳的撞梁声将安静的画面衬托的十分生动。
  3、《檀香刑》的主观拟声
  声音不仅仅要遵照其原本的面貌,在特殊的情节中,将声音面貌变得有些模糊,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檀香刑》中,很多拟声词经过莫言的改造,变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并且将这种艺术形式传递给读者。
  3.1主观拟物
  “呜呜地怪叫;那些肥猪在圈里汪汪;对着我呜呜地嚎叫。” 呜呜的怪叫体现了恶狗对赵甲的害怕,也体现了赵甲的性格,以及给人一种震慑力;那些肥猪在圈里汪汪,莫言将猪和狗的声音进行了置换,这种摹声描写突出了当时情节下的人物心理变化,孙丙即将行刑,媚娘心烦意乱,在这种情节下,猪狗都开始为孙丙担心,莫言通过媚娘对动物声音奇特的感受,向读者展现了在这种情节下,连动物的叫声都变得光怪陆离,体现了媚娘对孙丙的感情以及对行刑的害怕。
  3.2主观拟人
  莫言不仅对动物的声音进行了明显的改变,同时,还在特殊情节下,根据人物的需求,摹写了很多声音,这种具有民间特色的手法为《檀香刑》增色很多。
  眼睛本来是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中,但是在《檀香刑》中,皇帝的眼睛却发出“唆唆”的声音,莫言为眼睛加入了声音,使小说更具有传奇色彩以及魔幻色彩。赵甲在陈述自己经历的情节中,莫言也加入了大量的声音效果,仿佛赵甲真的听到自己强大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为自己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刽子手打下基础,让小说充满了魔化主义。
  4、摹声修辞效果
  4.1形象性
  摹声作为常用的修辞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合理的运用可以增加表达内容的形象性。莫言的《檀香刑》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声音世界,读者通过文中声音的描述,可以想象到人物的性格、动作以及事物的变化,在脑中映射出相应的场景和意境,不仅可以看到人物的动作,还可以听到人物的动作,加强人物和情景的立体感和画面感,实现闻声见形、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   4.2简洁性
  简单的摹声辞格可以传递莫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檀香刑》中,有很多单纯由摹声组成的句子和词组,没有事物的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声音呈现给读者,单纯的摹声可以十分形象的描述复杂的场景或者动作,带给读者形象的感受,简洁的语言声音充分传递了丰富的内容。
  4.3音乐性
  在我国汉语中,声调以及声母可以使语言变得韵律和谐、高低有致。摹声词主要描写人物和事物,恰当地运用可以赋予语言音乐性。重叠的摹声词不仅增强了阅读效果,还使音节变得悦耳动听,实现音乐之美,让语言婉转回环,如同动听的回声一样,萦绕在读者的耳边。
  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很多句子像戏曲的台词一样,具有很强的韵律性和音乐性,莫言也大量地运用了韵文,通过叠音形成押韵,进而加强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莫言通过摹声艺术的形式,体现了语言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文章不再是只由文字勾勒出的画面,而是一副有画面、有声音的魔幻卷轴,给读者以不同感官的享受。
  5、结语
  《檀香刑》不止我国文坛巨著,同时还是一部听觉大戏,无论是回响在高密天空的猫腔,还是寓意历史推动的汽笛声音,莫言都是通过摹声的方式,让读者用眼睛去感受,用耳朵去聆听。摹声辞格对读者享受完美的阅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对声音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提高读者的审美体验。想要获得对小说的全面体验,读者一定要在进入作者的主观情节中,让眼睛和耳朵都感受到摹声艺术的情感表达,享受一场画音兼备的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1]邵冉.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J].金田,2015,(10):50.
  [2]张曦文.浅析莫言《檀香刑》狂欢化的叙述特色[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3):64.
  [3]李丹.刑罚背后——浅析莫言《檀香刑》的刑罚世界[J].读与写(下旬),2011,08(4):7,9.
  [4]廖常军.一桩酷刑一出大戏——莫言《檀香刑》艺术浅析[J].剑南文学,2010,(4):92,94.
  [5]田静怡.浅析莫言小说《檀香刑》中的拟声词[J].魅力中国,2014,(7):83-83,85.
  [6]张金.浅析新历史主义关照下的《檀香刑》[J].青年文学家,2015,(24):27.
其他文献
<正> 工人阶级是我们祖国的主人翁。为了充分反映工矿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反映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献身精神,云南电视台于1991年11月开办《主人翁》栏目,每周一期。这个栏目是一个综合性、杂志性栏目,是一个依托于社会的支持而开办的一个栏目,每期栏目由云南电视台和云南省总工会电教中心,玉溪卷烟厂电教中心联合制做。该栏目通过专题、文艺、实况录制等节目形式,来报道云南全省工业战线职工
该文建立了从两张照片提取车身外形照片三维信息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般摄象民政部下,以已知六点或已知参照物为前提,采用“特征点标记,多视点拍摄,相关点匹配”的特征点立体匹配,从
摘 要:张贤亮的《无法苏醒》是一部意识流小说,通过主人公赵鹫的一个梦魇将“文革”时期的悲惨经历再现了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个梦魇中四类人物的表现,展现“文革”苦难被“一风吹”之后人们无法走出历史悲剧而遭受的“无法苏醒”的困境。  关键词:监狱;梦魇;苦难  作者简介:甘瑞,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该文研究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对微粒场全息图再现象进行预处理。作者对柴油机喷雾场全息干板进行再现并采集图象,分析研究了采集到的微粒场图像特征,运用灰度数学形态学方法对微粒
会议
儿童文学的本质论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探求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共通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意蕴.本文以秦文君的“成长小说”为例,从作家的儿童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和儿童文学
会议
作者简介:李家禄(1967.4-),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及长篇小说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  贵州世居33个少数民族,在全国仅次于新疆和云南两省区,民族民间文化土壤深厚,丰富多彩。贵州民族文学受惠于原生态文化土壤滋养,得天独厚,作家人数众多且文学表现异彩纷呈,研究贵州民族文学的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熵差和灰度相关的景象匹配新算法,该匹配算法对几何失真和高斯噪声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文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匹配控制策略,使算法的实时性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