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党恩私谢”心理的沼泽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y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媒体曾报道:黑龙江省鹤岗市交通局原局长白玉库出资30万元,雇凶杀害了时任局长李星光。据白玉库交代,被害人李星光曾是自己的老部下,李星光被提拔为交通局副局长是自己一手操作的。李星光主政交通局后,“不但不感恩,还处处跟我作对。”因而积怨日深,最终发展到雇凶杀人。
  透过这起雇凶杀人案,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白玉库的思维轨迹:李星光是我一手提拔的,应该知“恩”图报,但他却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所以……面对白玉库的变态思维和扭曲灵魂,笔者深为“官场生态”的变异而感到忧虑。
  人们对建国初期的“官场原生态”或许还记忆犹新。在那个“感恩”的年代,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是那样的纯朴而真挚、深沉而执着。从稚嫩的儿童到皓首的老翁都知道“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一个干部政治上进步了,脱口而出的是“感谢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作为承担培养任务的领导干部也总是及时提醒告诫:“不要忘记党组织的教育之恩。”正因为如此,在那个时代里,思党情、报党恩,听党的话、跟党走,成了亿万民众的心声;“为国争光,让党组织放心”,也成了每个革命同志的心灵承诺和工作准则。
  曾几何时,“党恩私谢”的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党的政治生活。在少数地方、少数单位,党组织的作用个人化、党组织的功绩私有化、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现象严重。一些握有实权的领导者公权私用、公事私办,全然忘却了“人民公仆”的身份,把完成任务当“功劳”,把履行职责当“恩惠”,向党组织邀功,向受益者“请赏”。此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尤盛。一些党性异化的干部,淡忘了为党育才选人是党组织赋予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极力放大个人的作用,把党组织培养选拔的干部作为自己的“私人成果”,或评功摆好,谋求感恩回报;或笼络人心,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圈”,实施驾驭控制。正是在这种“党恩私谢”心理的作用下,一些单位的班子建设,结帮抱团,主要领导成为“帮会”的“龙头老大”。而那些被提拔的干部,怀揣“感恩心理”,成为领导干部的“嫡系”和“心腹”。凡事唯“一把手”的马首是瞻,而把党组织的关爱之情束之高阁。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有的被提拔干部走出了“感恩期”,“翅膀硬了”,因不满被人长期挟持和控制而稍有“越轨”,那些自认为有“恩”于他人的领导者便心态失落、心理失衡,油然而生一种“恩将仇报”的怨艾情绪,或言语诋毁,或行为掣肘,或反目成仇,甚至走向极端。鹤岗市的这起血案就是一个例证。
  干部的成长进步谁之功?答案非常简单。一个干部的成长进步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同志们的支持帮助,更有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勤勉修为。作为领导干部,受党组织委托,履行关爱扶持责任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如果领导者把扶掖推荐干部当成一种个人恩惠,贪组织之功为己功,只能说明其政治襟怀的狹隘、党性修养的浅薄、思想境界的卑微。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核心是立党为公,任何与党争功的行为都是极端错误的。
  面对白玉库的心理变态和李星光的脆弱生命,笔者大声疾呼,那些走入“党恩私谢”心理沼泽的领导者,必须加强党性修养,陶冶政治情怀,以健康而理性的态度处理好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出以公心选人,出以诚心待人,还“官场”一种清纯的政治生态。
  作者:江苏省灌云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
  (责编/朱艳秋)
其他文献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首先从作风建设抓起,“八项规定”出台数月,一些豪华消费场所“门庭冷落车马稀”,不少地方还传来“裁员”“转型”的种种信息,此举赢得了民心,擦净了党旗。  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们,在我国现行体制之下,工作作风与生活作风,往往“扯不断、理还乱”。作风问题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往往带有本人修养、个人嗜好、主观意愿的色彩。指望中央出台一项规定,就使党员干部彻底改变久已成习的
我国纪检监察部门统计显示,近年来一些企业高管、官员相继落马,究其原因,除平时组织对他们疏于监督、疏于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外,还因其不懂节制,过分追求名利、崇拜金钱、迷恋酒色、沉湎玩乐,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葬送了政治生命。大量事实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想在充满风险挑战的前行路上过好权力关、名利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和交友关,必须下大力戒“八欲”。  一须戒“权欲”。崇拜权力、迷恋权力、滥用权力
1984年4月,武汉一位工人给邓小平同志写信。信中不称“军委邓主席”,也不称“中顾委邓主任”,而是恳切地写道:“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邓小平同志看了这封“称同志”的信,当即写下了一段话——“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重处理!”个中显然藏有深意。  称呼,其实不只是叫法问题。人际间的称呼,是思想观念及人际关系的一种外化,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称呼的变化
贪官令人憎恨,可悲的是却屡屡有人步其后尘。有道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确,世上虽然没有后悔药,但贪官的可悲下场,却应当令人警
河北中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河北省发改委审核批准备案的首家创业投资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一直以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为宗旨,
“拆迁大佐”沈培平  沈培平是今年被调查的第四个省部级官员。沈培平被调查距离他担任云南省副省长仅一年的时间。2013年1月27日,沈培平被选为云南省副省长。在这之前,他一直在普洱市(原思茅市)工作,2004年11月至2013年2月,先后担任思茅市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其主政期间,被民间称为“拆迁大佐”。  2010年,沈培平强势推行旧城改造工程。这项改造工程对于政府有着明显的利好。如果旧城改造成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实践,从基层到中央部委,各地、各级都有为数众多的官员“落马”,尤其是在查处省部级高官(俗称打“老虎”)方面的全面突破,已真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2013
2014年1月11日,“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在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召开“2013中国医院管理学术年会暨颁奖典礼”,颁出了诸如“全国十大百姓满意放心医院”“十大百姓用药放心药企”“百姓放心示范药店”“中国医院优秀院长”“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等几十个涉及领域专业、名头响亮的奖项。据介绍,在“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此次评选活动中,只要收到通知的医疗机构缴纳几千甚至几万元不等的费用,就可得到相关的奖项。此事被中
晚节,是指一个人晚年的节操,有时也指在一项事业中的最后表现。现在讨论晚节,是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晚节不保,这方面的教训与悲剧太多太沉重了。  一、不容忽视的“59岁现象”  有人把领导干部晚节不保的问题称为“59岁现象”,也有人认为,各个年龄段的领导干部都有违纪犯罪的事实,“59岁现象”的命题并不科学。但临近退休前后违纪犯罪的领导干部逐渐增多却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
人世间,人与人相处,都难免会有冲撞、过节、恩怨。如果领导者因为与下属闹了点儿别扭,就视这样的下属为自己的“仇人”,并寻机打击报仇,给他小鞋穿,或者要好好收拾他,那么这样的领导就不是一位好领导者。如果能够做到豁然大度,敢于大胆重用自己的“仇人”,则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效益,创造出令人称颂的丰功伟绩来。春秋时期齐桓公大胆起用管仲的事例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春秋时,齐国国君齐襄公不幸被杀。襄公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