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Knowledge-How

来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w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nowledge-how(KH)与knowledge-that(KT)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理智主义认为,KH是一种KT.反理智主义认为,KH和KT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前者不能还原为后者.支撑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是双方对KH的理解不一样.按照日常用法,KH与行动、能力、有意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果一个人持有KH,当且仅当,他拥有有意做相应事情的能力.这一定义不仅能够解释绝大多数KH的归属现象,而且突显了 KH与KT的差异.通过回应潜在反对意见可以发现,在本质上,KH不能等同于有意做相应事情的能力,而是体现在这种能力当中的知识.虽然KH不同于KT,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其他文献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强化党组制度、加强请示报告制度、确立“分兵把口”体制、建立分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等重大举措,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框架.这些成就和经验启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来理解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必须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围绕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恩格斯认为,“在任何社会,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作为自身重要任务之一并为之努力奋斗.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回顾百年党史上的妇女解放运动,考察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能够为新时代妇女解放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理论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与价值共享理论为基础;实践中,通过牢固树立“三大理念”、建立健全“四大体制”以及改革创新“五治”方式等,实现高质量的社会治理,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
20世纪资本主义视觉媒体崛起并未给人们带来其所承诺的自由、民主和解放,而是成为了资本增殖的工具.就此,法国激进哲学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霸权思想.景观霸权是指作为资本的景观在新兴媒介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不间断的话语”“单边的交际”入侵了个体的现实生活,迫使其成为资本增殖服务的压迫性力量.景观霸权具有拟真性、非对话性和控制性.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景观霸权产生的基础.破除这种景观霸权,一方面要回归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要唤醒无产阶级,并发起行动.
媒介权力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权力,在国家治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媒介权力治理在助力国家治理效能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媒介权力治理助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现实路径.必须把党管媒体原则贯穿于媒介权力治理的始终,发挥好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媒介权力治理的作用,创新媒介权力治理话语体系,在提升媒介服务能力中加强媒介权力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媒介权力治理格局,使媒介权力治理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唯一系统解读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实质的著作.贯穿该著的中心线索恰恰在于,恩格斯通过着重探赜以“逻辑在先”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发展到其理论顶峰也即黑格尔哲学的过程,在呈现黑格尔辩证法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时又指出其出现内在矛盾的必然性,特别是费尔巴哈以“感性在先”取代“逻辑在先”依然陷入抽象形而上学思维的深层根源,进而全面揭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改造,从中真正彰显出辩证
本文在系统论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奠立基石、框架结构、运行机理、完善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如何破解同级监督的难题,从以健全体系为契机增强监督的协同性、以改革体制为根本增强监督的独立性、以创新机制为牵引增强监督的权威性、以异地任职为准则增强监督的超然性四个方面阐发了破解同级监督难题的对策举措,目的在于促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开端,包含着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到现实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之间的转变过程.这正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等著作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何对认“既从属于自然又从属于社会”进行实证分析和哲学阐释,是马克思和达尔文思想交汇处的人性探讨之意义所在.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贯通、融合理解人性的特质,可以看到,根源于遗传潜能和生物特性的人性能力,是联接自然和文化的纽带.那些被视为人类先天的心理倾向和理智能力,乃是历经漫长历史时期进化而成的人性的深层结构,它们与人的社会属性相互贯通,并且
不良情形论证中的有关说法是含糊的,会让人形成两种解释设想.即使在那种最宽容的解释中,论证前提也不成立.因为针对最佳说明推理的合理性提出的那种必要条件,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它的使用者具备的背景知识和背景信念,会从可能说明库中排除掉那些不太合理的可能说明,这就明显增加了从一批良好说明开始的概率.不良情形论证是失败的,它没有破坏最佳说明推理的合理性.
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社会认识能够科学化,从而使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一个基本条件.迪尔凯姆论证了社会现象的外在性、普遍性等客观属性,纽拉特从物理主义进一步要求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用物理语言表述和支持的.对社会现象客观性的实证主义论证,形成了一条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可观察性原则,即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性要素是以可测量的物理语言表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批判“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显示偏好理论”,说明了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如何贯彻实证主义的可观察性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