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嘉木染太行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d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茶树多生长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南方各省,干旱少雨的北方鲜有种植,在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到北方植茶的文字记载。上世纪50年代由民间农业科技人员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经过了几十年各地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有北方植茶成功的报道。尤以山东日照等地为最,并已形成产业化的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书记张占义首先试种,打破了“茶不过黄河、闯不过北纬38°线”的神话,在河北灵寿县太行山培育出高质量的绿茶——灵寿茶龙井43#。后来的河北省邢台临城西部山区的东篱茶叶种植基地,是又一个南茶北移的成功典范。
  时值谷雨之前,正是北茶出芽吐绿的时节,应茶叶种植基地主人杨素珍的邀请,我们一行十余人驾车自行城赴邢台临城参观。虽然已是农历三月,却乍暖还寒,早上气温只有8℃,到了中午气温却能升至28℃,温差达20℃。
  汽车下了高速公路,进入邢台地区临城县。县城公路宽阔,高楼拔地而起,城建项目随处可见。穿过县城西行,渐入山区。山上杏花已谢、桃花已残,星星点点不多的杂草树木,似已吐绿,但难掩荒山秃岭的面目。山路崎岖,颠簸难行,有时转弯急促,甚至险峻。沿路偶过村庄,仍是原始荒村,石头垒墙,石屋石院,与县城建设地路宽楼高截然两个世界。大约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汽车已开到半山腰,向导指着远处的山中一个小山村说:“这座山叫三峰山,山腰那一片就是我们的茶园示范种植基地。”顺着向导的指点,只见接近三峰山山顶处有数间砖房,树木掩映,民房散落在山坡上,白色的塑料大棚错落分布。目的地到了!
  路旁一块巨石,石上刻有三个楷书大字“桐花村”。我们同行的三辆车停了下来,由于道路狭窄,只能开门侧身下车。右侧是山崖,左侧是简易的柴门,坡下分布着许多塑料大棚,山上没有大块的土地,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大棚在山坡上此起彼伏。
  走过柴门就看见数间刚刚建起的红砖房子,这就是“东篱茶叶种植基地”。茶园依山就势地建在山坡上,塑料大棚大小不一,最大的不过一亩地大小,26个大棚占地30亩。大棚不同于蔬菜大棚,高大明亮的骨架均用镀锌钢管搭建,坚固美观。因为大棚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茶苗安全越冬,防止霜雪危害到茶苗,同时要保证柔光温暖,所以大棚茶的建立占了相当比例的投资。
  东篱茶园引种的茶树属灌木型,是小叶种的茶树。相对乔木,小乔木树种虽然耐寒性较强,但耐寒的最低温度也只有零下10℃左右,而且低温时间如果持续数日,仍会死亡。东篱茶园地处临城县西部山区,是太行山脉的东麓,地理坐标是北纬37°40′,东经114°13′,年平均气温11.1℃,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0%左右,无霜期132天~187天,三面环山的山坳地势,阻挡不住冬季西北的寒风侵袭。这里是杨素珍夫妻在张占义先生的指导下,反复论证后选择的适宜植茶地址,但北方冬季的低温仍旧是茶树的克星,用塑料大棚保护茶树安全越冬是必需具备的条件,所以大棚又称为越冬保暖棚。
  建立大棚的第一年,临城县领导同志十分关心,派人来询问:“茶树种活了吗?”。第二年又派来人问:“茶树死了吗?”杨素珍夫妇心中五味杂陈。到了第三年茶树冒出了鲜嫩油亮的芽叶,县领导组织了各部门同志前来考察调研,并交口称赞芽茶的优良品质,杨素珍夫妻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杨素珍夫妻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大棚。与棚外荒山萧瑟的情景相反,一片油绿豁然闯入了我们的眼帘!一排排茶叶树丛整齐地映射出盎然的生机,在棚顶照进的阳光下,嫩绿厚实的叶片闪耀着诱人的光芒。仔细观察,嫩叶上一层白色的绒亳密密分布,令人感觉置身在南国茶山的葱笼之中。茶垅高70公分左右,上面一层嫩芽叶十分喜人。杨素珍告诉我们,前几天南方的技术人员曾来过,当他们看到这一层嫩芽时欣喜地说,采下这些茶就是财富。但是茶苗5年内处于生长期,过早采下会对茶苗造成扼杀。这批茶叶树是引种的第三年,还不到收获的时机。杨素珍说,即使到了采摘期,按一芽一叶采摘,每亩地大约只能采50斤鲜叶,四五斤鲜叶才可炒制一斤成品茶,所以产量有限。而且每年只有谷雨节气前后二十天是采摘期,可见北茶引种的艰难和珍贵。
  杨素珍的丈夫曲保民先生拿来采茶专用的竹篓,因为引种的茶树属于绿茶,杨素珍将指导大家按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不能用指甲掐采的方式采摘鲜叶,否则就会形成紫芽叶,在制作过程中会使茶叶变黑或劣变。为保证茶叶鲜叶品质的清香原味,大家在进入大棚前都洗了手,以免化妆品的异味侵染到茶鲜叶的叶片中。参加这次采茶活动的人员都是从事茶叶经销或茶艺工作的相关人员,她们采摘得认真仔细,但一个多小时过去,个个都说腰酸背痛,花容失色,可见难度之大。这时棚内的温度计显示气温已达到29.2℃,大家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采摘结束时,十几个竹篓的鲜叶汇集起来,粗略估计也就不足一斤的分量。
  在杨素珍夫妻的带领下,大家来到山坡上刚刚盖好尚未完工的三间房子里,说说笑笑散坐在一个厚木板搭起的长方形桌子周围。杨素珍拿一小纸桶茶叶说:“请大家品尝前几天刚刚炒制的新茶。”不足二两的茶叶,外形扁平光洁,色泽黄绿,看上去形状十分漂亮。很快,每人的面前都摆上了一杯茶水,室内立刻充满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杨素珍谦虚地说:“我们的制茶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饮罢新茶,人们不禁交口称赞。同行的刘老师,认真观察着茶的色、形、茶汤冲泡情况、叶底形态等等,反复品尝了三杯茶,不住地点头说道:“好!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说,比之西湖龙井,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甚至可以说,品质不亚于江南名茶。”
  的确,这刚刚采摘炒制的茶不论哪个方面都别具特色,说它品质超过龙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特色农产品往往都有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而且难以替代,许多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都受到气候、温湿度、水质、温差、季节特点、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特色更为显著。当南方开始采摘“雨前茶”的时候,东篱茶园的茶树尚在低温气候下孕育生机,直到谷雨前后才吐出嫩芽,生长期比南方长了两个多月。杨素珍的实践,能够让茶的北移种植在高纬度方面有更大进展,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把茶的种植又向北推移了2~3度,让农民多一条致富的道路,这是中国植茶史上的又一突破。
  我们担心杨素珍他们的茶是在大棚里生长的,是“大棚茶”而不是自然生长的品种。经杨素珍的解说,我们认识到大棚只是越冬的保暖措施,天气较暖后,掀开塑料膜,茶叶的正常生长是在自然光照下生长,因此,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大家品尝着谷雨前后刚刚采摘炒制的新茶,心中充溢着钦佩、赞许和对杨素珍夫妇艰辛付出的肯定。杨素珍夫妻的奋斗,在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区引种茶树的成功,再次突破南茶不过北纬38。线的禁区,为河北省南茶北移的事业又增添了一朵绚丽的花朵。相比前驱者,这30亩茶园,26个大棚似乎微不足道,但却为三峰山下赵庄乡乃至临城县展现出了一个脱贫致富,改造山河的宏伟蓝图。
  天色渐暗,我们踏上了回程的路。回望三峰山,酸枣针棘尚未吐叶,山腰上东篱茶园的大棚已经掀开了白色塑料薄膜,那绿绿的茶园,在这太行山的石崖巨壁中,显得格外耀眼。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属于茶叶的希望田野……
其他文献
经过连日的雕刻加彩绘,外观再涂上厚实的耐热透明漆,总算将创作多时的柚木舢舨壶承完成。正思考着要搭配何种茶壶才更臻完美时,台湾岩矿名家游正民适时来访,还带来了他的岩矿壶新作,让我眼睛为之一亮。  因为带来的两把茶壶,正是他近年致力创作的“台湾系列”野柳岩矿壶组。作品除了壶身有敲碎研磨后的野柳砂岩拍打妆点,更以近年北海岸最夯的地标“野柳女王头”作为壶扭,砂岩与陶土完美的契合,不仅饱含丰富的生命力,更呈
期刊
天已尽黑,三道茶尽。当我离开兰汤小村深处的那座二层砖木老屋时,破水送我至门前小路下坡处,我回头,问道:你看金庸小说吗?破水笑答:看啊。我问:你喜欢小说中哪个人物?破水答:杨过。我有一些意外,但对其大声说:我喜欢风清扬。随后道别。  那天,是我初到武夷山的第三日,远在景德镇修制陶的一位年轻陶作家对我说,武夷山脚下兰汤村有名破水者做手工岩茶,我可去拜访,定当受益良多。如此,只是告知破水其名,全然不知破
期刊
茶与美似乎天然有缘。茶甫一问世,就与美心性相通。一部茶史也告诉我们:茶的衍伸需要美的哺育与涵养,茶正是在美的熏染下不断褪茧化蝶,成就特有的气质与美感;美家族也离不开茶这个成员。茶与美情理相通,虚实相鉴,相得益彰。我甚至觉得,中国茶业发展的隐形线索就是对美的追逐,茶好、水美、器洁、人雅,乃至于每种茶背后美丽神奇的故事等无不是茶叶、茶馆、茶具等产业元素的核心竞争力。惟有这个“美”字,才配展示中国茶的深
期刊
茶的发源地应该是中国无误了。时下雅致些的茶艺居、茶叶店播放多以古曲为主,似乎喝茶听国乐已成为国人的一种思维定式。中国的文化就像《道德经》里说的一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个文化的核心,以此核心发展出来的各门艺术由于根源同属一脉所以总能融会贯通。在国人的观念里茶有着很高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航海这些厚重的历史名词不仅是古道上的车轮印痕,不仅是烟波浩渺海底那一艘艘的沉船,更是一种文化
期刊
2014年9月16日,福鼎白茶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签约授牌暨第二届福鼎白茶斗茶赛获奖茶封存仪式上,品品香荣获福鼎白茶斗茶赛所设三个状元奖项中的白亳银针、白牡丹两个茶样的状元。而在2013年的首届福鼎白茶斗茶赛上,品品香也同样以夺得赛事所设五个状元奖项中的三个状元而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两届斗茶赛,品品香斩获五项状元荣誉,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品品香20多年来淡定执着于白茶事业的成果。  企业自创建以来,
期刊
微博源:  @石昆牧:茶友问申时茶,我答:申时是中医概念,为足太阳膀胱经;养身,是否有人理解中医辩证?怎样体质、属性的人,在中时适合怎样属性的茶?如果不了解,只是哗众取宠,甚至,错误过度强调、喝错茶,反而伤身。如果说下午茶,就没有那么多争议,随时随兴。申时茶,从提出至今只是概念,没有实际意义。(9月16日22:40来自iPhone客户端)  刚过完月圆人圆的中秋节,此前劲爆争议的“申时茶”又“风生
期刊
“人间总是有情人,天上人间庆团圆。”2014年中秋节,厦门市最热闹的不是鼓浪屿,而是会展中心。9月8日~11日,受世界资本瞩目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隆重举办。  作为投洽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品牌茶业展(简称“九八茶展”)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三号馆同期举行。此次荼展由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携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贵州省农委、信阳市政府以及三明
期刊
相知  我们相遇了,没有那么多的刻意……  初见她一身的沧桑,却没有朱颜辞镜的小窘,也没有逝雪残浅的幽怨。寂寥的身影,像这一世红尘的过客,低调得没有一丝人间烟火的缘。  知君来世的一方红笺,空白处敞开的一抹暗香,仙侠般隔空合目的三百年修行,凭得风来雨去,湿了鸟翅、折了花枝。  她在等,耐心地等,不温不火地等待着她生命的窗口——她的爱人。  她槟榔的香气,如不理喧闹的微笑:她醇浓的茶汤,厚实,无需声
期刊
2014,是一个平年。但这个“平”不是平庸、平淡无奇,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风风雨雨过后守住的那份平静。其实,这一年不好的事情特别多,空难、船难、爆炸、爆恐、埃博拉病毒……每天总有那么多的灾难发生,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氛围下,人们内心的宁静正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危机。于是,手捧的这盏茶就愈加弥足珍贵。  当茶香飘起时,恍如隔世之感,让人洗心涤烦。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品茶品位品人生”带来的
期刊
如同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碗茶所映照出的唐宋亦有着别样的风景。  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较之由皇室贵族及士大夫主导的唐代茗饮潮流,宋代的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尤其是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又称“茗战”。原本安静的茶汤,因为融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