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抵达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借由玉树地震报道谈自己的采访体会,认为好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抵达。首先是抵达新闻现场,回到新闻发生的土壤;第二是抵达事件细节,呈现新闻进程中的纹理脉络;第三是抵达人物内心,寻找听众与新闻人物之间的心理共鸣。
  关键词:抵达 现场 细节 内心
  首先是抵达新闻现场,回到新闻发生的土壤。
  现场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只有活跃在现场,前方记者才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视角,获得独家的新闻事实。
  但是,到了现场还不算,还要到达“标志性现场”。所谓“标志性现场”,是指每一个新闻事件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现场。它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在这个点上,新闻信息最密集,受众的关注度最高。它的发展变动往往牵动着整个新闻事件的全局和走向,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只有抵达标志性现场,才能直通新闻核心。
  2010年4月14号,青海玉树地震。下午1点半,笔者从军方得到消息:国家地震救援队将于下午3点携带救援重装在南苑机场集结登机。军令如山倒,此时已来不及回家取御寒衣物和生活用品,我把分别装着采访机、海事卫星、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的四个背包往身上一绑,直接从电台驱车赶往南苑机场,和国家地震救援队队员一起登机飞赴灾区。
  19点55分,飞机降落在玉树巴塘机场。我冲出机舱,寻找有利地形,准备架设海事卫星电话帆板。此时却发现自己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这才感觉到了寒冷。从北京出发时只穿了一件单衣,而这里的气温是零下4度,六七级的大风寒冷刺骨。紧接着是头痛和气喘,这里海拔近4000米,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已顾不上这些,我将电话帆板对准西南方向,拨打直播间的电话报道救援队到达灾区的消息,待线路接通,已喘得上气不接下气。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救援队员们没有片刻停留,马上展开营救。我随救援队员携带微波、蛇眼生命探测仪爬上废墟、钻进倒塌楼板的夹缝,寻找生命迹象,直播报道救援进程。
  作为记者,只有回到新闻发生的土壤,才能化抽象为具体,也才能让报道变得更加真实和鲜活。在广播现场报道中,前方记者是听众在新闻现场的代表,他要将所见所闻所感汇聚成形象生动的听觉元素传达给广大听众。前方记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听众通过自己的声音“看”到正在发生的新闻,而且还要牵引着听众的“目光”聚焦整个新闻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直播的报道主体。地震救援现场的报道主体是废墟下面的幸存者。广播特写《玉树地震: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自始至终聚焦关注被困在废墟下54小时的藏族小女孩,她的命运始终牵动着听众的心。报道过程中,身处新闻事件最前沿的前方记者牢牢锁定报道主体,这有赖于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对新闻现场的快速感知能力。对报道主体聚焦不实或是焦点游离是报道的大忌。
  第二是抵达事件细节,呈现新闻进程中的纹理脉络。
  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记者要善于捕捉大历史中的小细节,因为是众多细节的碎片构成了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说过,写历史,写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像他一样活一遭”。新闻亦是如此。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事件发生的原点,记者也要尽量抵达这样的位置,呈现新闻进程本身的纹理脉络,而不是预设判断和想当然,这是记者的责任。惟有这样,听众才能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报道也会更加心平气和、客观理性、接近真相。
  此外,广播记者要善于感知、捕捉和还原丰富的新闻现场音响,用声音记录历史。广播特写《玉树地震: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叙事依靠音响层层推进,由现场音响和现场播报节选而成,全部是现场“原生态”。
  现场报道对前方记者驾驭现场和即时表达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方记者担负着现场采访、现场播报、现场协调、现场控制的重任,这就要求记者具备机敏的现场观察能力,出口成章的现场播报能力,一点即到的现场采访能力,收放自如、随机应变的现场控制能力。
  首先,记者的表达要准确到位。记者在现场,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看到的许多东西对听众来说都是新闻,千万不要熟视无睹。前方记者要提高自己的目击报道水平,做到及时有效、思路清晰、准确到位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次,记者的表达要生动形象,让听众眼中有物。记者是听众在现场的代表,是听众的眼睛和耳朵。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告诉听众,这就要求记者的讲述要有画面感和现场感,要像电视镜头一样捕捉情境,让听众通过记者的播报实现“身临现场”、与新闻同步。
  再次,记者的表达要口语化。记者应该将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事实自然地讲述出来,增强报道的交流感和亲切感。此外,广播媒体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特点要求记者的口播必须简洁、明快、果断。
  最后,记者的情绪状态要饱满,富于感染力。在广播现场报道中,记者的情绪和状态也是有效新闻信息的组成部分。兴奋饱满的情绪和状态会成为记者新闻敏感的催化剂,帮助记者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线索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信息。
  第三是抵达人物内心,寻找听众与新闻人物之间的心理共鸣。
  其实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
  没有一条新闻是与人无关的,所有的新闻写作都是寫给人看的。好的报道要抵达人物的内心,在听众和新闻人物之间建立起心灵之桥,寻找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做到这一点,记者要目中有人。尤其是灾难报道中,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灾难中的人,关注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感受和他们的困惑。
  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想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发生了什么。生活本身已然丰富多彩,我们要做的是怀揣一颗真诚敏感的心陪伴着听众一起走在寻找的路上,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滋味,共同去经历。惟有放弃先入为主的冲动,才能看到世界本来的面目和它背后的必然性;惟有真实地呈现,才能唤起际遇各不相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王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记者。曾报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突发事件。其中,汶川特大地震直播报道中,他随救灾部队敢死队先水路开进、再徒步急行军,冒死挺进震中映秀,是全世界最早到达映秀,并最先从震中发出报道的媒体记者。他的报道为汶川地震救援提供了重要依据,被听众誉为从震中传出的“生命的电波”。)
其他文献
期刊
“左”是偷懒是装是赶热闹,经不起“磨”,“没有耐心”。
【正】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因其影响的广泛性、后果的严重性,使它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而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成为各家新
采样面截断误差是影响近场测试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结合频域近场测量中对采样面截断误差的分析结果,根据时域近场测量的时域近场特性,借助PSTD算法和PML技术,提出一
本文利用去耦电壁与去耦磁壁模型,用直线法分析了非对称支持宽边耦合共面波导的色散特性,发现在宽频带范围内其色散性相对较弱。此结果为在三维微波集成电路中应用非对称支持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一次性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转变为阶段性的专业终生教育。对在职护士进行专业教育是优化护理专业技术队伍的必要措
基本现状目前国内的健康类电视节目中,比较知名的有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中华医药》、《健康早班车》、《人口》、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健康你我他》、上海电视台的《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也是媒体记者一直在坚守的行为准则。特别是随着微博的兴起,“人人皆媒体”,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声,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很多不确定的
本文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和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分析和计算了一种开口式同轴加热装置内部谐振场和外部辐射场,给出了使用两种不同激励源以及是否使用扼流槽后的场的结果。测
分析了GaAsMESFET在自升温效应下的升温幅度,结合器件电学参数随温度变化的特点,对器件的大信号等效电路模型进行了自升温效应下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