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顿饭是我吃的近两三天最饱也最满足的一顿饭,近五十年过去了,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1959年夏季,我9岁,对世事还似懂非懂。由于家中少粮,我饿得四处捉蜻蜓、抓蜘蛛、逮蚂蚱用火烤熟了吃。大人们则大谈什么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等我们小孩子不明白的东西。
突然有一天,一个小伙伴飞快地跑来告诉我:“张森奉,你家院子里堆满人了,说你爹给你们寄来一大笔钱,叫你们去新疆开荒支边!”
打我记事时起,就知道父亲离家出走到新疆的石河子市去了,但他每年都给我们寄回很多钱。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新疆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会饿肚子。
很快,我们办好了举家迁移手续,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终于到了甘肃与新疆交界的尾娅终点车站。当时,兰新铁路只修到这里。火车停在铁轨上,从车厢里吐出黑压压的上千人,大多是奔新疆支边的。大家望着荒凉的车站,茫茫的戈壁,一阵风刮来,沙尘漫天飞舞,弄得人灰头土脸。到尾娅城里还有一公里多,我们扛着笨重的行李步行。到了城里一看,到处都是破旧的土坯房,在空地上搭了一排排长长的帆布帐篷。管事的人安排人们住进帐篷。我家住的帐篷挤进60多号人。中间是过道,帐篷两边一家挨一家席地而卧。谁也不认识谁,男女老少挤在一起,大家不争不吵,相安无事,同是天涯沦落人,都能体谅理解。
由于买汽车票的钱不够,我们发电报等父亲汇钱来,在尾娅大概耽搁了半个多月。姐姐每天躺在地铺上养病,哥哥则无聊地到处转着看新鲜。母亲出去捡西瓜皮,回来削表皮、洗净,然后装罐头瓶里腌咸菜。我家每天的伙食就是啃干馍,吃西瓜皮咸菜,喝白开水。我不愿跟大人一块呆,总是东溜西窜,但大部分时间都朝饭馆跑。那里的有钱人吃面条,一般都买两三碗,总有剩一碗半碗的。等人走了,我就毫不客气的端起来,只管往肚子里装,每天都能混个肚儿圆。
父亲汇的钱到手后,我们一行30多,共坐一辆没有遮盖的大卡车,日夜兼程赶到乌鲁木齐,又马不停蹄地直冲石河子而去。我们坐车上啃干馍,人挤人坐着打瞌睡,而患心脏病的姐姐病情却在一天天加重,我们只能干瞪眼,毫无办法地忍耐。记得从尾娅出发,经过3天3夜的长途跋涉,才到达石河子农八师所在地。汽车将我们卸在了师部大礼堂,算完成了全程任务。
师部给我们的临时住处是师部礼堂,将开会坐的长条靠椅对在一起,就搭成了睡觉的床。在这里休息一天后,第二天,我们搭乘一辆农用拖拉机,颠簸了近80多公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终于到了莫三场三队。放眼望去,灰暗的夜空,无边的旷野死寂阴冷,遍地的红柳和老死的枯树干立在地上。根本看不到房屋和有人的迹象。母亲叫哥哥按师傅指的方向,去寻找父亲。不一会儿,哥哥踏着月光回来了。他说前面有一个晒粮的晒场,睡着守夜的一家三口人。他家老头同意带我们去找父亲。在三队的饲养场,我们敲开了父亲的房门。屋里桌上点着明亮的马灯,灯光下,一个身材高大、身板强壮的中年男人,结结实实地立在我们面前,他就是我的父亲了。只是,我实在不明白,被父亲称作天堂的地方,原来竟是他在这儿养猪。
当夜,父亲嘱咐母亲带领姐姐、哥哥打开行李铺床,他到食堂去打饭。不一会儿,父亲跟饮事员一起端来两大面盆饭菜——一盆炒洋芋丝,一盆雪白的大馒头。父亲叫大家坐过来吃饭,我迫不急待地从盆里抓起两个馒头。左手一个咬一口,右手一个也咬一口,包在嘴里鼓得腮帮子两个包。父亲看我像饿狼一样,笑嘻嘻地说:“小东西,慢点,别噎住!”我不管那么多,只埋头狠吃。这顿饭是我吃的近两三天最饱也最满足的一顿饭,近五十年过去了,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饭后,父亲带我们去见领导,来到队部指导员办公室。只见办公桌旁坐着一个戴眼镜的文质彬彬的中年人,父亲称他秦指导员。他见我们一下来了4个人,十分高兴地说:“你们来得好啊!欢迎你们来建设边疆。这里有大片土地等待开发,就是缺人。老张,你一个人给我队带来了4个人。能不能写信回去,再动员一些人来。我们包分工作,包吃包住,按月发工资。多来些人开发边疆,这可是给国家做贡献呀!”
想不到在老家差点饿死的我们,在这儿却成了极受欢迎的对象。从此后,我们一家全都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片荒漠戈壁上。
当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保持着部队的供给制,即每个人所用的一切,都是单位配给。特别是吃饭,每顿拿上饭本,打饭时由食堂炊事员按早中晚划道,表明你打过饭了。吃多少不限量,根据饭量大小自己决定。因此,对于我们这些长期遭受饥饿折磨的人,享受到了这条规定,简直似过上了天堂生活!吃不愁,穿不愁,每天有工作干,月底还有工资领,谁还会不满足呢?即便再苦再累,晚上回来,人们挑灯吃饭,饭后还要开会学习,几乎每晚都在十一二点钟才上床睡觉。一觉醒来,人们又迎着新的朝阳,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地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的改天换地的战斗。人们永远不知疲倦,永远精神亢奋。那种激情燃烧的情怀和年代,使人终生难忘。
那是1959年夏季,我9岁,对世事还似懂非懂。由于家中少粮,我饿得四处捉蜻蜓、抓蜘蛛、逮蚂蚱用火烤熟了吃。大人们则大谈什么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等我们小孩子不明白的东西。
突然有一天,一个小伙伴飞快地跑来告诉我:“张森奉,你家院子里堆满人了,说你爹给你们寄来一大笔钱,叫你们去新疆开荒支边!”
打我记事时起,就知道父亲离家出走到新疆的石河子市去了,但他每年都给我们寄回很多钱。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新疆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会饿肚子。
很快,我们办好了举家迁移手续,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终于到了甘肃与新疆交界的尾娅终点车站。当时,兰新铁路只修到这里。火车停在铁轨上,从车厢里吐出黑压压的上千人,大多是奔新疆支边的。大家望着荒凉的车站,茫茫的戈壁,一阵风刮来,沙尘漫天飞舞,弄得人灰头土脸。到尾娅城里还有一公里多,我们扛着笨重的行李步行。到了城里一看,到处都是破旧的土坯房,在空地上搭了一排排长长的帆布帐篷。管事的人安排人们住进帐篷。我家住的帐篷挤进60多号人。中间是过道,帐篷两边一家挨一家席地而卧。谁也不认识谁,男女老少挤在一起,大家不争不吵,相安无事,同是天涯沦落人,都能体谅理解。
由于买汽车票的钱不够,我们发电报等父亲汇钱来,在尾娅大概耽搁了半个多月。姐姐每天躺在地铺上养病,哥哥则无聊地到处转着看新鲜。母亲出去捡西瓜皮,回来削表皮、洗净,然后装罐头瓶里腌咸菜。我家每天的伙食就是啃干馍,吃西瓜皮咸菜,喝白开水。我不愿跟大人一块呆,总是东溜西窜,但大部分时间都朝饭馆跑。那里的有钱人吃面条,一般都买两三碗,总有剩一碗半碗的。等人走了,我就毫不客气的端起来,只管往肚子里装,每天都能混个肚儿圆。
父亲汇的钱到手后,我们一行30多,共坐一辆没有遮盖的大卡车,日夜兼程赶到乌鲁木齐,又马不停蹄地直冲石河子而去。我们坐车上啃干馍,人挤人坐着打瞌睡,而患心脏病的姐姐病情却在一天天加重,我们只能干瞪眼,毫无办法地忍耐。记得从尾娅出发,经过3天3夜的长途跋涉,才到达石河子农八师所在地。汽车将我们卸在了师部大礼堂,算完成了全程任务。
师部给我们的临时住处是师部礼堂,将开会坐的长条靠椅对在一起,就搭成了睡觉的床。在这里休息一天后,第二天,我们搭乘一辆农用拖拉机,颠簸了近80多公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终于到了莫三场三队。放眼望去,灰暗的夜空,无边的旷野死寂阴冷,遍地的红柳和老死的枯树干立在地上。根本看不到房屋和有人的迹象。母亲叫哥哥按师傅指的方向,去寻找父亲。不一会儿,哥哥踏着月光回来了。他说前面有一个晒粮的晒场,睡着守夜的一家三口人。他家老头同意带我们去找父亲。在三队的饲养场,我们敲开了父亲的房门。屋里桌上点着明亮的马灯,灯光下,一个身材高大、身板强壮的中年男人,结结实实地立在我们面前,他就是我的父亲了。只是,我实在不明白,被父亲称作天堂的地方,原来竟是他在这儿养猪。
当夜,父亲嘱咐母亲带领姐姐、哥哥打开行李铺床,他到食堂去打饭。不一会儿,父亲跟饮事员一起端来两大面盆饭菜——一盆炒洋芋丝,一盆雪白的大馒头。父亲叫大家坐过来吃饭,我迫不急待地从盆里抓起两个馒头。左手一个咬一口,右手一个也咬一口,包在嘴里鼓得腮帮子两个包。父亲看我像饿狼一样,笑嘻嘻地说:“小东西,慢点,别噎住!”我不管那么多,只埋头狠吃。这顿饭是我吃的近两三天最饱也最满足的一顿饭,近五十年过去了,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饭后,父亲带我们去见领导,来到队部指导员办公室。只见办公桌旁坐着一个戴眼镜的文质彬彬的中年人,父亲称他秦指导员。他见我们一下来了4个人,十分高兴地说:“你们来得好啊!欢迎你们来建设边疆。这里有大片土地等待开发,就是缺人。老张,你一个人给我队带来了4个人。能不能写信回去,再动员一些人来。我们包分工作,包吃包住,按月发工资。多来些人开发边疆,这可是给国家做贡献呀!”
想不到在老家差点饿死的我们,在这儿却成了极受欢迎的对象。从此后,我们一家全都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片荒漠戈壁上。
当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保持着部队的供给制,即每个人所用的一切,都是单位配给。特别是吃饭,每顿拿上饭本,打饭时由食堂炊事员按早中晚划道,表明你打过饭了。吃多少不限量,根据饭量大小自己决定。因此,对于我们这些长期遭受饥饿折磨的人,享受到了这条规定,简直似过上了天堂生活!吃不愁,穿不愁,每天有工作干,月底还有工资领,谁还会不满足呢?即便再苦再累,晚上回来,人们挑灯吃饭,饭后还要开会学习,几乎每晚都在十一二点钟才上床睡觉。一觉醒来,人们又迎着新的朝阳,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地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的改天换地的战斗。人们永远不知疲倦,永远精神亢奋。那种激情燃烧的情怀和年代,使人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