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解构与重构的写作房间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ep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魆的名字非常少见,往往需要借助于字典,才能弄清楚具体的读音。上下嘴唇努起,舌尖抵住下齿,气流自口腔酝酿,而后通过幽闭的口径,发出微妙的声“xū”。这长达一秒的溃散,如同某种虚无的轮回。中国人投影在名字上的宿命感,神秘地定义了他的存在。“魆”字里隐含了稍纵即逝的时间,表达深刻的程度,以及鬼魅的形象,都凝聚成为他的文学世界里,一间充满诡异的写作的房间。
  这正是路魆的小说文本具备标签意味的独特所在。相比汉语文学谱系里不断复制繁衍的绝大多数,一代又一代写作者面目相似的叙述,那种交叉传染的危险性,慢慢吞噬了文学的新鲜企图,也让固化的审美影响了对小说艺术的价值判断。他们不仅在经验上,而且在世界观上画地为牢。这就让路魆的作品显出难以规整的异常,同时也让写作者本身在同一个世界的境遇里格格不入。
  在一篇题为《童旅中的私人视角》的文章中,路魆清理自我的来龙去脉。因为治疗不当而导致畸形的手臂,被大人恐吓的阴影,以至于成年以后依然心有余悸,还有寄人篱下的孤独经历,写下如此种种,可以看作是路魆对困在那个当下的自我的拯救。如果说这篇文章里更多的是袒露,那么他的小说写作则是对往事与记忆的重建和缝补。
  作为一位从广东肇庆山村走出来的“90后”写作者,我们很难想象那片诡谲的文化背景具体给了路魆什么,但他处理成长和生活的方式,也必然是他处理写作的方式。山村经验投影在他作品里的,不仅是一段童年经历,更重要的是在生命的记忆中刻骨铭心的那一部分,经过了筛选和过滤,依然有着毛骨悚然的潮湿触感。写作者的本能让他选择了去迷恋其中的虚无,他的小说和他的人物似乎一开始就被禁闭在这个地方,哪怕是进入城市变幻了时空,似乎有了时间和空间以及远方的差异,然而这些差异在他虚拟的文本里真的存在吗?很大程度上只是寫作者构建的幻术,用来迷惑我们去相信;那些对阅读形成挑衅的不确定性,在路魆来说也许只是祛魅和复魅的平衡中收获的一种安全感。所以他呈现出来的作品,主要不是来自思考,而是出于天性,蕴藏着无限的解构和重建的可能性。
  《鸦肉店》就是一个在坍塌中起死回生的故事。一对老年夫妇住在森林中卖乌鸦肉为生,妻子执着地怀念着三十年前丢失的儿子。他们尝试过再要一个孩子,“但阿庆怎么也怀不上。到底是谁的问题,两人都没有明白谈过。”就在这漫长的折磨过程中,乌鸦作为死亡的幽灵如影相随着,制造了种种怪诞离奇的悬念,直到最后化身为人,打破了老年夫妇之间小心维系的危险关系,一场人伦的崩塌才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可以说乌鸦是小说寓言性的表征意向,“乌鸦是死人的化身”,作品的情节发展倘若始终以现实生活的逻辑为递进关系、叙述的终极还是围绕人物的命运走向,那乌鸦参与小说的动力就被削弱了,充其量不过是从形式上附着了装饰意味。
  于是路魆为小说打造了一个坚实的核心:秘密。作品内部的失重感因此获得抵消,人物的命运和精神世界则被尖锐地标识出来,确凿地让人看到了无法挣脱的恐惧。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怀着巨大的秘密过活,不动声色地与周遭的世界相处,隔膜,疏离,防卫剥离了人性,进而显露出动物性的本质,终究激越过界铤而走险。小说在秘密的加持下荒诞变形,获得了艺术性的张力。最终人物与动物彼此相安平静,“他还听到了母牛隆起的肚子下的另一个心跳声,均匀而有力;他轻轻抚摸着,心想,我的孩子也要出生了啊。”你很难说作品在此完成的是人物的回归还是沦丧,但路魆凭借他的故事指证了一个世界的基本事实,在差异的主题、经验和语调之间,让小说确凿无疑的,不是技艺,也不是观念,而是小说背后的写作者天性所依的本能,一种对待万物的慈悲态度。这不仅体现在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体现在整个小说世界的构成原则,由此你不得不承认《鸦肉店》其实是现实主义的,它有着非常强悍的合理性。
  这正是路魆小说的典型风格,即以人的社会性来发掘人的存在性。社会性的人所经历的困境,那都是后天的,可以在社会和文化的层面找到解释,但存在性的人与生俱来地携带着先天的基因,还没有被这个世界改写和驯服,所以路魆的写作迥异于现实逻辑故事下的日常生活,而是用了爆破和重建的方式,改写了人的欲望、精神,以及属性的内在结构,驱动了小说的审美过程。
  《西鸟》的艺术线条要简单得多,叙述晓畅清晰,丰盈的小说细节展示了写作者对文本的掌控能力。这是一个幻灭的故事,父亲往生佛门的最后形象,暗含着对权力的瓦解。但西关大屋所象征的世界难道会就此太平吗?代表了上层建筑的父亲,无论是逃生还是开悟,不过稍微地掀开了一点点残忍,姑姑叔叔还有“我”,这些血浓于水的亲人们,依然会在人性的囚牢里互相厮杀,世界的深渊就在暴力和权力的交织中越陷越深。
  与《鸦肉店》不同的是,《西鸟》中黑色大鸟的意象提供了真正的有效性,小说锐利细密的叙事完全有赖于那个窥视的视角,类似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透过“我”的视角,总让人感觉到还有另外一个视角在伺机作恶。窥视不仅直接推动了小说的有序舒展,而且使情节不断切近了故事最隐秘的核心,而这个核心与黑色大鸟的意象彰显的文化象征达到了重合。一方面是父亲暗地里的撤退,另一方面是“我”不断地窥视父权世界的内部真相,这两者构成了一种互为肉搏的角力关系。写作者的笔触如同破译生活密码,当故事在书写中到达完成时,一条隐秘的精神通道也形成了规模,而小说里的世界也在凶猛地垮塌,作品的实质意味呼啸而出。在路魆的逼视下,人生的困境和伤痛已经无处藏身。《西鸟》提醒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惕和关怀,它被还原成了追问的艺术,但同时又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只是装满了用来绝望和癫狂的房间。
  小说写作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讲故事到弱化故事的文学流变,时至今日文学式微,已经无法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中起到整合的作用,小说艺术不得不退到个人化的经验角落,退到形式主义的叙事层面。很多前赴后继的写作者喜欢标榜自己的先锋姿态,但博尔赫斯式的文本为什么可以大行其道,因为它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永远让作家们敬而远之。小说文本的先锋性在依附故事去实现的时候,总是有着慌乱和破绽。
  路魆声称他和现实主义无关,但他的作品具备耐读的品质,和玩语言、结构以及形式的先锋写作也没什么关系。他为自己找到了一种内向的、只忠实于自己经验的写作方式,从而有效地构建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他所塑造的那些阴郁的灵魂,在守护自身残存尊严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局限在了孤独和荒谬的囚笼之中。他关心这种荒谬引发的世界的崩塌,然后将残骸保管起来,用他看待人性的独特角度,为我们敞开了一个紊乱的视野。他企图超越现世、人伦的俗见,从而具备了年轻一代写作者中并不多见的灵魂刻度。
  (责任编辑:钱益清)
其他文献
按:上一期,“艺术与新知识”专栏刊载了“生物复兴议程”艺术小组(Biological Renaissance Agenda,简称B.R.A.小组)的对谈。本期,将介绍与B.R.A.小组平行、同样由邓菡彬发起的“热情学院”艺术小组(Enthusiasm Academy)正在执行的一个长时段艺术计划《节日与仪式》。这个计划从2018年情人節开始,为期两年,在时间轴上将沿着一年中的各个主要节日进行(针对
期刊
长篇小说的创作真的是繁荣,据说2017年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就有好几千部。关于长篇小说的评价也很热闹,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年度佳作推荐纷纷出笼。我最初关注了以下四种:一是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小说排行榜,二是《长篇小说选刊》的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三是《收获》的年度排行榜,四是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另外,还有《人民日报》推荐的2017年度五部长篇小说,全国四十余家专业文
期刊
1  我对娘说,买火车票根本用不着跑到衡水去,手机上就能买。她不信,认为手机上买的票肯定是假的。我只好演示给她看,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戳戳点点。有一趟直达车,晚上八点半发车,运行三十多个小时后,到达成都站。就坐这一趟吧,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选定后,进入购买环节。我先把娘添加进联系人中,再去选票,却发现娘的名字是灰色的,无法选中。联系人中只有两个名字,张家根和王丽珍。张家根是我,王丽珍是我娘。这两个名字
期刊
我们坐在藤状植物缠绕的绿棚下,吃铜锅鱼喝青稞酒。不远处,抚仙湖安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这是中国蓄水量最大的湖泊,它曾给我无限遐想……冰冷的暗流、黑洞、水下王国。这个湖,在《徐霞客游记》中,是这样被记录的: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我们,是我和胡竹峰。他坐在我对面,浅尝着酒,微风轻拂着他卷曲的长发。他开口说话,滔滔不绝,仿佛胸中装着一个抚仙湖。竹峰其人,不光心有湖海,
期刊
按:从2016年第一期起,在《西湖》开设的这个谈话栏目,都是“生物复兴议程”小组(Biological Renaissance Agenda,简称B.R.A.小组)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本期,小组成员间展开对谈。因对谈较长,本期刊载的是节选。  李澄宇  脑神经科学家。1999年北京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本科毕业,2004年中科院神經科学研究所博士毕业,2009年结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
期刊
包倬定居云南,我常住安徽,相距弱水三千,心里却觉得近,我们是朋友。  包倬长我四岁,是同时代人。  想起包倬,总是先想到他的样子,而不是先想到他的文学与性情。  包倬之貌奇古,肤黑,亦慈亦悲,一脸温顺又一脸不买账,可谓忠厚而桀骜。其额平整,长发,一件棉麻长袍,一说话慢言细语,一字字咬出来,像老塾师。初见者即知其为少数民族人,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平日所想象的大凉山彝族青年作家不甚符合罢了。
期刊
三岛由纪夫在一本自传性小说的开头写道,“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说,自己曾经目睹自己出世时的光景。”包括读者,这句话很容易被视为一种虚妄或者懦弱,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那个为初生婴儿洗澡的木盆影像或许并不虚弱,它甚至清晰地出现在你的某个生命节点。像奥雷里亚诺上校看见冰块的那个下午,气味和温度势必永远留在他的记忆当中,他明白有什么事情将要永远地发生改变,那是命运不小心泄露天机的某个预兆。  或者启发。就像
期刊
下午快三点半的时候,进来了几个游客,具体讲是一对夫妻携两个小男孩。夫妻俩看上去都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男方比女方稍老,但可能是因为长得比较粗糙(虎背熊腰毛发粗重),以及没有化妆。相反女方则化了极为浓厚的妆,仿佛为了增厚那张极度削瘦的脸,而在外围裹上了厚重的粉。这张脸让张超想起他妈妈做的炸虾,那些虾的身上也裹满了面粉,只要扔进油锅就会炸出一身臃肿的金黄。两名男孩肯定是双胞胎,因为长相极度相似完全无法
期刊
尽管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文学排行榜这一事物显然是由商业逻辑衍生出来的,它的复杂之处在于文学评价无法复制商业销售或者GDP流量的模式,而“口碑”这种基于个体经验尺度的叠加也并不能真正说明某个文学作品的审美阈值,因而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任何一个文学排行榜都是基于各自的目的和标准、由各种话语合力促成的结果,谁也不敢轻言自己具备权威的说服力。在大众传媒和意见领袖日益左右公众判断力的语境中,文学场中的意见
期刊
引子  被割破的皮肤其实无动于衷,嚯嚯跳着的是内里的神经。她把铅笔丢掉,把手指翘起来,尽量不看它的方向,歪着头直直地飘到隔壁房间,从抽屉里找到创可贴。  在这一体积可忽略不计的伤口里,一惊一乍的全是疼。她一向怕疼。小时候父亲带她去打针,路上问:怕呀?她笑着说:不怕。父亲说:还说不怕,看脸都白了。其实,别说是真的疼痛,甚至只要想象一下,疼痛感就旋转着像尖头钻机,探进她的身体。嗡。嗡嗡。嗡嗡嗡。如是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