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风波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茸,1981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同济大学工学学士,德国基尔大学理学硕士。淘宝店主,贸易公司合伙人。

  一年一度的美国小企业协会聚会,在詹纳看来,就像小学时的元旦联欢会一样,每年都准时举办,但年复一年,毫无新意,又不甘心不去参加。
  “要不来吃那顿自助餐的话,每年的会费真是白交了!”詹纳刚在会场后排坐下,就开始心不在焉地琢磨晚上那顿饭了。但在撤掉隔断屏风开饭之前,还要走个复杂的会议流程。
  上半场是各种领导致辞,虽然詹纳开始想拿出手机玩游戏,但还是觉得太不礼貌而忍住了。她看看周围其他的参会人员,貌似没有任何一个她看起来面熟的人。不过今年她有个新发现,来参会的人越来越年轻了。
  下半场是各个会员企业选送的文艺表演。一直以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节目,詹纳都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些节目穿插起来,就是难得的文化大融合。国人往往喜欢玩西方艺术形式,比如嘻哈说唱或者重金属摇滚,而金发碧眼的老外们更偏爱东方艺术,比如京剧、越剧、民乐演奏等。虽然大多数艺术水平不太高,甚至看起来有些搞怪,但詹纳很佩服这种努力拥抱外来文化的精神。
  开场是一两个歌曲节目,气氛还比较好。第三个节目是个民乐演奏,几个金发碧眼的男女不知从哪儿找来的清宫戏道具,长袍马褂花盆底,学得有模有样,詹纳看得津津有味。表演结束,詹纳正准备热烈鼓掌,突然有位青年男士走到台前,找主持人要过话筒发言说:“你们模仿满清时期的发型,是在提醒我们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么?”
  詹纳和台上的演员一样,本以为他是个粉丝,没想到他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时间,整个会场的气氛有些凝固。坐在詹纳边上的一个女生跟她小声八卦说:“这个青年才俊还是个ABC(American-born Chinese,指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呢。”詹纳小声问:“你怎么知道的啊?”对方回答:“我们杂志采访过他,从硅谷回来创业做人工智能的。去年年底拿了上海市国有基金的上亿风险投资。”
  在台上台下一片窸窸窣窣的议论声中,主持人提示放背景音乐,顺势缓解了尴尬局面。詹纳本以为本场就这一个意外,没想到接下来的节目更令她感到不知所措。
  随后上台的是一个身穿破洞牛仔裤、戴棒球帽的嘻哈原创歌手。詹纳猜想这会是西方风格的节目,但当歌词一句一句被唱出,詹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由于她坐在后排,而且歌曲节奏特别快,她几次怀疑,这种公开指责西方甚至仇视、谩骂西方的歌词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詹纳环顾四周,看看周围的观众。她发现在场的中国人反应基本是两极分化,一部分年轻观众听得很兴奋,不断欢呼鼓掌;另一部分年长的观众,则表现出特别反感,不断摇头叹息。而各种老外,要么根本就没听明白,要么就和她一样不知如何应对。
  后边几个节目,大家都没有心思再欣赏下去,全场都笼罩在一片怪异的气氛中,维持很多年的文化融合气氛,一下被彻底撕开了。就连一向妙语连珠的主持人,说起话来都有些不自然了。
  终于熬到开饭时间了,詹纳看到眼前自助餐桌上各种中西美食,心情一下晴朗起来。正当她自顾自在角落里的餐桌前剥螃蟹腿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几个人吵起来了,而且声音还越来越大。
  詹纳不是喜欢看热闹的性格,但旁边几个人都端起盘子假装去加菜,顺路凑过去看,她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了,在盘子里装了几块小蛋糕,一边吃一边站在最外一排伸长脖子往里看。
  吵架的主角之一果然被詹纳猜中,就是刚才那个嘻哈说唱歌手,另外一方是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由于观看位置比较差,距离当事人比较远,而且前边不断有人窃窃私语,詹纳只听到了只言片语。大致串起来,吵架的主题思想就是:年轻人说中年男女是融入不了西方社会的,在外国混不下去了才要回国,反而在母国還要处处维护西方价值观,十分可笑。中年男女说青年人自己也喜欢西方的说唱形式,向往西方文化,而且也在外资公司工作,能有什么理由说别人崇洋媚外?



  詹纳看看这边,看看那边,听下来觉得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是她不能理解,明明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类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为什么会争得这么严重,以致在聚会上吵成这个样子?
  詹纳突然觉得一点儿胃口都没有了,简单收拾一下,就偷偷溜出了会场。
  第二天上班,同事李天神神秘秘地走到詹纳办公桌旁边问道:“昨天你参加的那个聚会上,是不是有个说唱歌手唱了一首引起争议的歌啊?”詹纳好奇地抬头看着他:“有,你怎么都知道了?”
  “那首歌早就是‘网红’歌曲了呢!”李天半开玩笑地说,“昨天的事儿,社交软件里好多人都在传,你也算是见证历史了!对了,你怎么没拍个现场传上网呢?”
  詹纳悄悄地戴上耳机,找到那首说唱歌曲的视频,仔细读着字幕中的每句歌词,心中反复体味着无可名状的甜酸苦辣。
  这本来是一件跟她完全没关系的事情,她完全可以像李天一样,把它当作一则社会新闻消费几天,但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移民身份,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在为外资公司工作,国际职场之上,越来越强势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她不能不关注。在今后一段日子里,詹纳相信,如她一样的职场人士对自己的角色如何定位,也许会成为一个话题。
其他文献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国家对于生态文明更加重视了。在古代也有可贵的生态环境保护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辛努力,代代相传,才有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生态文明历史。汉代孟尝太守还珠合浦  汉代的合浦郡与交趾(今越南)接壤,盛产一种被视为奇珍异宝、价格贵过黄金白银的优质海水珍珠。这种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  合浦珠还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是一方百姓寶贵的财富
期刊
大学生找工作,关系到底多重要?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是,“有能力”比“有关系”更重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在《如何才能“用得上、留得住”———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工作状态的定量研究》一文中披露,他和团队发现,所谓“跑关系”“走后门”等途径得到的资源,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状态几乎没有影响。(2018年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在就业市场,“有能力”比“有关系”更重要,这样的集体新
期刊
8000人只能录取60人,一场幼升小选拔,引来一批“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的“牛娃简历”,这些被戏谑“超过爱因斯坦”的神童,近几天在朋友圈刷屏。“继承了复旦硕士老妈的语言能力,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一岁熟练表达意愿……”“拥有清华博士老爸强大的数学基因,中班时就能进行百以内的混合运算……”简历中频频出现“高学历”父母、超前能力甚至一些专有学术名词,让不少网民直呼“大开眼界”。  8000人只能录
期刊
孔子是我国的至圣先师,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教育平民化的老师,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奋斗大书。  他3岁丧父,跟随寡母生活,“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小为了生存,就什么事都做,帮人拉车、打杂、喂马、煮饭等,只要能有一口饭吃,打各种工。  16岁时,母亲去世,从此孔子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更是一条奋斗不止的道路。他继续打各种工,别人不做的事他去做,并从中举一反三,除了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技能,更磨炼意志,并
期刊
莫元花,1982年2月出生,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国凤刺绣研究所技术总监、扬州工艺美术大师。绣娘学艺苦  莫元花的家乡在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上世纪80年代的鲁垛镇,水网密布、湖荡交织、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这里的乡亲以荷藕为邻,靠捕鱼为生。莫元花的父亲莫学春退伍后,整日思考着如何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他家有一個亲戚在常州乱针绣研究所工作,亲戚对莫学春说:“老莫啊,乱针绣发展得蛮好的,你要不要到这边来学习,
期刊
圈子里的朋友都在玩“抖音”,大家说求职也如此。资深HR给每份简历的时间和每次面试的有效时间也就是一分钟。有新意、夺眼球、先发制人,才能“抖”入好职场。  我是财经大学的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就在一家银行企划部实习。银行在寸土寸金的外滩地段,妆容整洁的女士们穿着细细的高跟鞋和黑色的小西装,男士们穿着笔挺的西服。在工作中,绝大多数的事情都有清晰可循的模板和路径。  我们领导常常强调:“仔细查看任何拿到手的
期刊
丁良浩出生于1982年10月,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现任武警南京市消防支队方家营中队中队长助理,三级警士长警衔。最勇敢消防队员  18岁时,丁良浩怀着“部队情结”,跨入了鼓楼区方家营消队中队(当时叫热河路中队)。刚进入新兵连时,丁良浩就发现自己的身体比较单薄,跟老兵们的身体素质比起来,他差远了。丁良浩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训练,比如别人做500个俯卧撑,他做800个、1000个;别人训练场上练完就
期刊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講话催人奋进。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本刊记者采写了第十三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的部分获奖者,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少人已是行业中的新兴力量和中流砥柱。他们成长的足迹更是印证了奋斗的
期刊
半年练成“中文大神”  80后女孩和丹·阿布迪祖籍索马里,在沙特出生长大,父母都是沙特政府部门的职员。妈妈非常支持女儿读书,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学习才能掌握命运。”  2005年9月,和丹高中毕业,爸爸决定让她去美国或者欧洲读大学,但妈妈坚决反对,因为她经常从电视里看到外国留学生在西方被加害的新闻。在浙江义乌经商多年的叔叔,建议和丹到中国留学,和丹妈妈当时就同意了,因为在她眼中,中国无疑是治安
期刊
江西九江青年蔡艳球,虽然相貌平凡,没任何才艺,却在直播界闯出名号。他在某直播平台的账号“牛哥追梦”订阅量超过32万,最高峰时共有6万多名粉丝在线观看。在几乎一天不落的直播中,主题只有一个———“寻找流浪汉”。为了帮助流浪汉回家,他走遍多个省份,烂尾楼、乡道边、公厕也逐一寻找,不到两年就成功让38名流浪汉“回家”。想到哥哥,他在河边哭了很久  2016年的8月,来自江西农村的蔡艳球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