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通话的语言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l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一切语言和艺术之母,从中国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舞蹈便在人类模仿自然社会中产生。原始舞蹈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是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舞蹈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正是有了这种超凡的力量,人类可以用舞蹈战胜猛兽,这使人类成为地球上的强者。但是,当人们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或者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时候,人类还是显得软弱无力。在科学还很落后的人类发展初期,人类除了有舞蹈——这个具有神奇力量的技能外,没有其他更好的东西可以保护自己。于是,在大旱、洪涝、瘟疫等天灾来到的时候,人们就以舞祭祀天地,也就是用舞蹈来和天上的、地上的各种无形的神灵对话,祈福消灾。舞蹈是借助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舞蹈家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心中酝酿成的东西表达出来,舞蹈由此进入了宗教的领域。“宗教的意识形式是观念,因为绝对离开艺术的客体性相而转到主体的内心生活,以主体方式呈现与观念,所以心胸和情绪,即内在的主体性,就成为基本要素了”。①这时的虔诚还不是内在生活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叙述体系中,“艺术只是宗教的一个方面”。因为宗教中情绪与观念会用这种自由思考把和宗教同样的内容提供给意识,因而成为一种最富于心灵性的修养,用思考去掌握和理解原来在宗教里只是主体情感和观念的内容。宗教产生的这些内容作用于舞蹈,那么舞蹈在其内容及审美上的宗教性也便显现出来了。而宗教祭祀在舞蹈上的显现,在两周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开始向宫廷祭祀舞蹈和民间舞蹈两个方向上转化。
  
  周代宗教祭祀舞蹈的种类
  
  蜡祭。蜡祭,乃周代每年十二月祭百神之称。《礼记·郊特性》载:“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伊耆氏即为神农,说神农始为蜡,可以看出蜡祭的发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在丰收之后祭神谢恩的宗教活动。《礼记·杂记》有云:“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礼记》的记载可以说明,在周代,蜡祭已由民间自发的巫风进化成为一种礼仪化的宗教祭祀舞蹈,当人们劳有所获时,当然要既“蜡”又“乐”。
  雩祭。蜡是庆丰谢神之祭,雩则是求雨之祭。《周礼·春官》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史书的记载不仅点明“雩”祭主要是舞,而且是在大旱之时由巫——司巫、女巫来舞的。在制礼作乐的周代,《六小舞》的《皇舞》就是雩祭。
  傩祭。“傩”是驱病逐鬼的宗教仪式,《礼记·月令》所载,有周一代每年要进行三次傩祭:祭春之月,要“命国傩,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傩“天子,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出土牛以送寒气”。也就是说,“三傩”分别是“国傩”、“天子傩”和“司大傩”,其功能分别是“毕春气”、“达秋气”和“送寒气”。有传说表明,在世界的童年时代,人们相信这世上还有着无所不能的神灵的时候,他们在每个季风到来的季节都向上天祈祷;他们用祭品取悦天神,他们请求傩为他们舞蹈,以换取天神的灵感和宽恕。可以看出,周代用于宗教祭祀的“傩”已被乐舞所吸收运用。
  祭先妣。周人,相传是姜嫄及其子弃,姜嫄光明伟大,品德纯正无瑕。上帝凭依她身上,无灾无害反而有了妊娠,十月怀胎生下了后代。所以,周人视姜嫄为自己的女祖先,歌颂其生育之功,以表达虔敬之心。
  从周礼宗教祭祀舞蹈的种类不难看出,周代集前代舞蹈之大成,宗教祭祀在周代上升到“礼”的范畴。在以尊崇、祭祀祖先为核心的礼仪活动中,周代宗教祭祀舞蹈从中发展、成熟起来。
  
  礼崩乐坏——宗教祭祀舞蹈的转型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周代末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变迁或转型时期,封建领主制继续向封建地主制过渡,周代的宫廷祭祀舞蹈在春秋时代开始礼崩乐坏,到战国时代则已几乎荡然无存。孟子说,战国时代诸侯对周代遗制“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
  此一时期社会的变化状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区分等级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鲁国的大臣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另一方面是由于被奉为先王之乐的“雅乐”,长期用于宗教祭祀,已成为一种固定刻板的程式,乐舞本身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②
  这时,没有进入宫廷的传统舞蹈在民间流传,这些热闹的民间舞蹈也是由宗教祭祀舞蹈发展而来的,任何舞蹈的产生,都与“神“相关,舞蹈是一个抽象的身体语言,它没有任何的痕迹,它是运动的、虚无的东西,神其实也是这样。在人们眼里,神就是天或者地,或者是自然,或者是空气,或者是人们的希望,人们在舞蹈的时候期望能去触动“神”。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风俗祭祀舞,是对前代传统的传承。③由于各诸侯国风俗各异,民间宗教祭祀舞的流传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④正是这种民间宗教祭祀舞蹈的繁荣,标志这一时代舞蹈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民间祭祀舞蹈与巫风弥漫的《九歌》
  
  周代上层宫廷祭祀舞蹈的形式僵死、内容程式化,也为民间祭祀舞蹈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铺垫。
  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九歌》,就是根据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素材创作而成。《九歌》祭祀了11位神,有独舞、群舞、歌舞和伴唱等场面描绘,从中反映出当时楚国巫舞活动及其情况。
  如《九歌·山鬼》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女山鬼,在山中采灵芝及约会她的恋人。不难看出,《九歌》是民间祭祀歌舞向“神剧”的发展,着重描绘神的各种情感,是人民为了更好地娱人和通“神”,它就是巫师祀神时的歌舞,就是为了“沟通”人与鬼神的联系。除了楚地的巫舞外,外地的萨满舞、师公舞,也是各地的民间祭祀舞蹈。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宫廷祭祀乐舞。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开始颁行的。祭祀舞蹈影响及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以周为法式却是一律的。其间各民间祭祀舞蹈的兴盛,促进了表演性舞蹈的发展。由于周代处于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仅处于了解表面的“形”,所以人们迫切希望内心能有一个精神支柱,至此,“神”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入驻人们内心,因而,宗教祭祀性舞蹈,不管是在宫廷还是民间,人们都渴望能与“神”通话。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③④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对现代报纸而言,最能体现其创新思维的,恐怕要数策划活动了。新闻报道、专版专刊、栏目设计、版式语言等,几乎都能体现编辑们的策划意识和创新精神。事实上,对一个专刊而言,有没有进行策划,是被动策划还是主动策划,是一般策划还是精心策划,其效果会大不一样,所以说,策划之于专刊是非常重要的。  河南日报旅游工作室自2006年开始的“生态伏牛发展报告”策划,从开始到今年5月17日结束,历时近一年,整个策划经过了
期刊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考并探讨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问题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将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获得启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音乐教学的改革,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人的素质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而反映出整体综合能力的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
期刊
两会是地方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两会报道也是各级党报的一部重头戏。作为深圳特区第一媒体——《深圳特区报》,近年来努力在地方两会报道中加强策划,力求党报政务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2007年3月,两会召开之前,该报编辑部就做了充分的采访前的准备和策划工作,从深圳市政协会议开幕,至市人大会议闭幕,7天时间内该报派出强大的采访阵容,到会记者多达50余人。两会期间报纸不惜拿出大量版面,抓住民生
期刊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文化现象和对外传播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尽管各家对文化概念和对外传播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对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意义都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本文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所思、所言、所感和所行的总汇。那么广义上的文化传播就是各民族间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美国学者拉尔夫·林顿在《个人的文化基础》、《个人的文化背景》等著作中,也认为文化传播是一个社会过程,是人
期刊
在墙上贴画,贴时由于自己与画的距离几乎是零,就看不清画贴得正不正,请人远点帮忙看看,方能取得一种平衡美。  同一座庐山,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假若置身山中,你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军港之夜》特火,除了旋律的优美,还在于它成功地运用了距离。“军港的夜呀静悄悄”,这是远距离观察;“海浪把战舰轻
期刊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形势新时期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正确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从“经典”人物到众多    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一面引领时代风尚的旗帜,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道德准则,是新闻从业人员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期刊
新闻与文学历来密不可分,二者起源的一致性表现在对信息的交流和使用上,而协同性则表现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对信息交流的依赖、补充和辅助。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互相渗透的,文学的体裁、写作技巧、语言风格是新闻发展的基础,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篇章结构、语言结构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促进和创新作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为新闻传播增光添彩的操作手段,正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本文拟从新闻与文
期刊
尽管收视率不代表一切,甚至有人说它是万恶之源,但收视率却是衡量一个电视栏目影响大小的重要指标,甚至是第一指标。随着收视分流的加剧,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崛起,作为新闻立台根基的时政新闻栏目尽管依然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但收视率一路下滑却是普遍现象。以扬州电视台时政新闻《扬州新闻》为例,其收视率曾高达14%(央视索福瑞2001年数据),但随着本地民生新闻栏目《关注》(创办于2001年,江苏最早的民生新闻
期刊
出版了去年的最后一期,即12月份的下半月刊,本刊就出版了整整300期了,读者朋友现在拿到手的这一期——2008年一月份的上半月刊,已经是本刊的第301期了。出版300期,对于一张日报来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的时间;而对于一家为月刊的杂志来说,则需要25年的时间!  这就是杂志与报纸的一个重要区别。  这种区别,给做杂志的提供了相对较充裕的思考时间,同时也提出了每一期杂志都应有比较丰厚的文化积淀的要求
期刊
宛月琴(以下简称宛):2007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重庆卫视正在热播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国内选秀节目首次被“红牌”警告。我们知道,从过去的《超级女声》风行一时开始,选秀类节目不仅制造出了一场场耀眼的荧屏盛宴,几乎掀起了一股“全民娱乐”的热潮,更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而受到广泛关注。那么,针对此次广电总局叫停《第一次心动》事件,您有什么看法呢?  董小玉(以下简称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