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前斜角肌综合征 按摩治疗 封闭治疗 深呼吸试验 前斜角肌
锁骨上窝进入上肢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所形成的神经血管束,在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的前侧时,位于颈内肋斜角肌裂孔内受到卡压(即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或因受前斜角肌的压迫而产生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者,称之为前斜角肌综合征。自2006年以来,我科共收治了27例前斜角肌综合征病人,疗效满意,特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27例病人,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者3个月,最短者10天;合并有颈椎病者4例。
2 治疗方法与疗程
2.1推拿疗法患者坐位,轻揉颈项部,患肢及锁骨上窝共10分钟,弹拨锁骨上窝压痛点5分钟,点按风池、风府、肩贞、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拿肩井共5分钟。合并颈椎病者,配合颈椎牵引疗治。1日1次,10次1个疗程。
2.2封閉疗法以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和维生素B12的混合液注射于锁骨上窝的阿是穴处,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痊愈:患肢疼痛发凉感消失,锁骨上窝无压痛和放射痛,深呼吸试验阴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患肢疼痛发凉感减轻,锁骨上窝无压痛或有压痛而无放射痛;无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治愈17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6%。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37岁,4个月之前受凉后出现右侧肩颈部及上肢反复发作性疼痛,现右侧肩颈和右上肢疼痛,右上肢发凉,伴右4、5指麻木。右锁骨上窝饱满,有明显的压痛伴右上肢放射痛。深呼吸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挺胸试验阴性,超外展试验阴性,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存在,未见明显的椎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无颈肋。推拿治疗2个疗程,封闲治疗1个疗程治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5 讨论
5.1病因病理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的横突前结节,其纤维维斜向前下方,止于第一肋骨的内上缘和斜角肌结节上。中斜角起于颈椎2~6横突后侧结节,亦斜行向下抵于第一肋骨上缘,前斜角肌附着点的后方。锁骨下动脉与臂丛神经从斜角肌与中斜肌之间穿过。斜角肌受臂丛发出的颈5~8神经根支配,有抬高第一肋骨的作用。两斜角肌的抵止部附近比较坚韧而缺少弹性,故该肌异常时,易在此处引起压迫周围组织。当前斜角发生痉挛、肥厚和纤维化时,或在肩下垂、高位胸椎、高位第一肋骨或臂丛神经偏后或前中斜角肌发生变异使神经血管束从肌腹间穿过等等均可发生神经血管束的卡压症状。由于臂丛神经被刺激压迫反射性引起前斜角肌的慢性痉挛、肥大增生,从而进一步加重卡压症状而形成恶性循环。
5.2临床症状和体征症状:病人可有用手搬抬重物或牵拉性外伤史。前斜角肌有局部疼痛和肌痉挛,有臂丛神经卡压出现的患肢放射痛和麻木触电感,高举患肢以减轻上肢下垂的重力时,则症状明显减轻,有的则出现交感神经刺激症状,面色苍白出汗,眼裂增大,眼球突出,患肢发凉,甚者有霍纳氏征。血管受压而血流不畅肢体冰冷、苍白、甚至出现手指发生坏死溃疡。肌肉萎缩,以手肌明显,手部握力减弱。
体征:锁骨上窝稍显饱满,前斜角肌紧张,肥大而硬韧,局部有压痛,并伴有患肢远端放射痛患肢苍白,皮温下降,桡动脉搏动减弱,浅感觉减退等。深呼吸试验(患者坐位双手放于膝上,深呼吸后屏气,仰头并转向患侧,同时下压患肩,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锁骨下可听到动脉杂音即为阳性。个别患者,头转向健侧,同伴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5.3诊断与鉴别诊断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之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颈椎病的压痛一般在颈项背部,而非锁骨上窝,大多伴有一定的头晕症状,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深呼吸试验阴性,x线摄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减小、消失或反弓,椎间隙变小、骨质丧失、颈椎移位等表现。牵引治疗有效。②胸廓出口综合征:又称为肋锁综合征,即神经血管束路经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穿过,有时因为第一肋骨高位,使肋锁间隙变窄,尤其是当肩部下垂后伸时引起卡压症状的称为肋锁综合征。本病临床症状基本同前斜角肌综合征,挺胸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但病人的前斜角肌没有压痛,局部无痉挛表现,肩过度外展试验阳性。③颈肋(又称第七颈椎横突肥大):本病为先天畸形,临床症状完全与前斜角肌综合征相同,但体检时可以触及局部有硬物突起,x线摄片可以发现颈肋。④喙突胸小肌综合征(又称超外展综合征):临床症状与前斜角肌综合征相似,但必须在肩部后伸、下垂、颈部过度后伸和上肢强度外展高举时,才出现压迫症状。⑤锁骨上窝肿瘤:锁骨上窝肿瘤多见于中老年转移性肿瘤,故除锁骨上窝可触及局限性肿块外、病人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和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
5.4封闭治疗锁骨上窝处在肺尖位置,进行封闭注射时,要把握好进针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为:此处皮肤比较松弛,进行常规消毒后,左手提拿该部位的皮肤,右手平刺进针,把药物注射到皮下。
锁骨上窝进入上肢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所形成的神经血管束,在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的前侧时,位于颈内肋斜角肌裂孔内受到卡压(即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或因受前斜角肌的压迫而产生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者,称之为前斜角肌综合征。自2006年以来,我科共收治了27例前斜角肌综合征病人,疗效满意,特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27例病人,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者3个月,最短者10天;合并有颈椎病者4例。
2 治疗方法与疗程
2.1推拿疗法患者坐位,轻揉颈项部,患肢及锁骨上窝共10分钟,弹拨锁骨上窝压痛点5分钟,点按风池、风府、肩贞、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拿肩井共5分钟。合并颈椎病者,配合颈椎牵引疗治。1日1次,10次1个疗程。
2.2封閉疗法以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和维生素B12的混合液注射于锁骨上窝的阿是穴处,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痊愈:患肢疼痛发凉感消失,锁骨上窝无压痛和放射痛,深呼吸试验阴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患肢疼痛发凉感减轻,锁骨上窝无压痛或有压痛而无放射痛;无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治愈17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6%。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37岁,4个月之前受凉后出现右侧肩颈部及上肢反复发作性疼痛,现右侧肩颈和右上肢疼痛,右上肢发凉,伴右4、5指麻木。右锁骨上窝饱满,有明显的压痛伴右上肢放射痛。深呼吸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挺胸试验阴性,超外展试验阴性,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存在,未见明显的椎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无颈肋。推拿治疗2个疗程,封闲治疗1个疗程治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5 讨论
5.1病因病理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的横突前结节,其纤维维斜向前下方,止于第一肋骨的内上缘和斜角肌结节上。中斜角起于颈椎2~6横突后侧结节,亦斜行向下抵于第一肋骨上缘,前斜角肌附着点的后方。锁骨下动脉与臂丛神经从斜角肌与中斜肌之间穿过。斜角肌受臂丛发出的颈5~8神经根支配,有抬高第一肋骨的作用。两斜角肌的抵止部附近比较坚韧而缺少弹性,故该肌异常时,易在此处引起压迫周围组织。当前斜角发生痉挛、肥厚和纤维化时,或在肩下垂、高位胸椎、高位第一肋骨或臂丛神经偏后或前中斜角肌发生变异使神经血管束从肌腹间穿过等等均可发生神经血管束的卡压症状。由于臂丛神经被刺激压迫反射性引起前斜角肌的慢性痉挛、肥大增生,从而进一步加重卡压症状而形成恶性循环。
5.2临床症状和体征症状:病人可有用手搬抬重物或牵拉性外伤史。前斜角肌有局部疼痛和肌痉挛,有臂丛神经卡压出现的患肢放射痛和麻木触电感,高举患肢以减轻上肢下垂的重力时,则症状明显减轻,有的则出现交感神经刺激症状,面色苍白出汗,眼裂增大,眼球突出,患肢发凉,甚者有霍纳氏征。血管受压而血流不畅肢体冰冷、苍白、甚至出现手指发生坏死溃疡。肌肉萎缩,以手肌明显,手部握力减弱。
体征:锁骨上窝稍显饱满,前斜角肌紧张,肥大而硬韧,局部有压痛,并伴有患肢远端放射痛患肢苍白,皮温下降,桡动脉搏动减弱,浅感觉减退等。深呼吸试验(患者坐位双手放于膝上,深呼吸后屏气,仰头并转向患侧,同时下压患肩,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锁骨下可听到动脉杂音即为阳性。个别患者,头转向健侧,同伴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5.3诊断与鉴别诊断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之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颈椎病的压痛一般在颈项背部,而非锁骨上窝,大多伴有一定的头晕症状,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深呼吸试验阴性,x线摄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减小、消失或反弓,椎间隙变小、骨质丧失、颈椎移位等表现。牵引治疗有效。②胸廓出口综合征:又称为肋锁综合征,即神经血管束路经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穿过,有时因为第一肋骨高位,使肋锁间隙变窄,尤其是当肩部下垂后伸时引起卡压症状的称为肋锁综合征。本病临床症状基本同前斜角肌综合征,挺胸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但病人的前斜角肌没有压痛,局部无痉挛表现,肩过度外展试验阳性。③颈肋(又称第七颈椎横突肥大):本病为先天畸形,临床症状完全与前斜角肌综合征相同,但体检时可以触及局部有硬物突起,x线摄片可以发现颈肋。④喙突胸小肌综合征(又称超外展综合征):临床症状与前斜角肌综合征相似,但必须在肩部后伸、下垂、颈部过度后伸和上肢强度外展高举时,才出现压迫症状。⑤锁骨上窝肿瘤:锁骨上窝肿瘤多见于中老年转移性肿瘤,故除锁骨上窝可触及局限性肿块外、病人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和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
5.4封闭治疗锁骨上窝处在肺尖位置,进行封闭注射时,要把握好进针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为:此处皮肤比较松弛,进行常规消毒后,左手提拿该部位的皮肤,右手平刺进针,把药物注射到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