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控系统的维修工作中起重要作用。总结了国外电控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国际现行诊断技术标准,并对未来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汽车维修 故障诊断技术 维修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72文献标识码: A
一、汽车的常见故障分析
故障是指汽车组成中的各部件随着行驶里程上升,部分机械零件、电器元件、导线等因过度磨损、过热、变形、润滑不良、维修保养不到位、不正常操作等原因,使它们在结构上发生异常变化,超出了本身正常的技术要求范围,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应用,使当今的汽车是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成,新颖别致的汽车时时翻新。
而现代汽车的故障诊断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汽车维修也不再是师傅带徒弟的一门手艺,而是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在不解体的条件下直接测量结构参数十分困难,因此必须通过状态参数进行描述。此时用来描述系统、零件和过程性质的状态参数称为诊断参数。一个结构参数的变化可能引起很多状态参数的变化。究竟选择哪些状态参数作为诊断参数,应从技术上和经济上综合分析来确定,汽车从发明到今天已经一个多世纪了。
在现代社会,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在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带来大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汽车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另一方面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恢复其技术状况。
汽车检测技术是伴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汽车发展的早期,人们主要是通过有经验的维修人员发现汽车的故障并作有针对性的修理。即过去人们常讲的“望(眼看)”、“闻(耳听)”、“切(手摸)”方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汽车检测技术也飞速发展。
目前人们能依靠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不解体检测,而且安全、迅速、可靠。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就是在汽车使用、维护和修理中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测试和检验的一门技术,电子控制部分主要由电控单元ECU、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组成,而这些零件又是由各种电子元件和电子电路组成。一般电子元件对过电压、温度十分敏感,一旦这些电子元件或电路损坏,则会使电控部分某一零部件不工作或工作异常,那么在电控发动机上则表现出某些特定的故障现象,在对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经常会碰到发动机有故障但没有明显故障症状的现象,这为我们诊断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运用上述介绍的各种检查方法,尽可能的缩小故障范围。然后模拟出现故障时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来找出故障原因,有针对性的维修排除故障。
二、汽车的故障诊断技术
故障自诊断模块检测的对象是电控汽车上的各科-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模块共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电路,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检测上述三种对象的输入信息,当某一信号超出了预设的范围值,并且这一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消失,故障自渗断模块便判断为这一信号对应的电路或元件出现故障。并把这一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存入内部存储器,同时点亮仪表盘上的故障指示灯,现代汽车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也不是最初的交通工具,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
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EFIE)、ABS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AT)、加速滑动调整系统(ASR)、自动空调系统(A/C)、电子悬挂系统(ECS)、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航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件(ECU)全面控制,电控单元具有自诊断功能,能记录出现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运用数据流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的诊断,首先要打好理论基础,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在查找故障时就会找出问题的主要根源进行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的体会,诊断不仅可以读取故障码,还能实现下线配置及检测、程序下载两项重要功能。
自动化的下线配置及检测功能可以快速和全面地配置和检测控制器的功能(例如车窗零位配置和防夹检测),从而确保汽车出厂质量,加快生产线节拍。通过程序下载功能,整车厂可以在4S店刷新控制器的软件,从而减少因软件缺陷造成的召回成本。
三、汽车的维修措施
对于轻微漏电的分火头,可用砂纸或锉刀将漏电处打磨干净的凹内垫入约1mm厚的绝缘胶布并将其压平。如果分火头有裂纹,可用沥清溶化后滴于裂缝内,尔后装复即可使用。分火头严重损坏时,可取下分电器盖旁插孔上的一只橡胶防尘套,在其小端绑上一金属丝或金属片(长度与原分火头长度一致),套用放一橡胶垫或塞垫绝缘胶布以防漏电。再将防尘套大端套在分电器凸轮上即可代用,“故障树”分析法,是根据汽車的工作特征和技术状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树枝状图形,来对故障的发生原因进行定性分析,并能用逻辑代数运算对故障出现的条件和概率进行定量估计。这是一种可靠性分析技术,它普遍应用于汽车等复杂动态系统的分析。树枝图分析法用于汽车诊断,不仅可以分析由单一缺欠所导致的系统故障,而且还可以分析两个以上零件同时发生故障时才发生的系统故障,还能分析系统组成中除硬件以外的其它成份,例如可以考虑汽车维修质量或人员因素的影响。
四、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总线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汽车的基本控制系统(也称舒适总线系统),如照明、电动车窗、中央集控锁等。第二阶段是研究汽车的主要控制系统(也称动力总线系统)如电喷ECU控制系统、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等。第三阶段是研究汽车各电子控制系统之间的综合、实时控制和信息反馈。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
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总结:
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技术、引进检测设备,到自主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从单一性能检测到综合检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检测设备的研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参考文献:
[1] 肖云魁.汽车故障诊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凯军.汽车性能综合检测与故障排除方法[J].汽车维修技术,2009,33(10):85—87.
[3] 凡德斌.现代化汽修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运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40(20):73—75.
关键词: 汽车维修 故障诊断技术 维修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72文献标识码: A
一、汽车的常见故障分析
故障是指汽车组成中的各部件随着行驶里程上升,部分机械零件、电器元件、导线等因过度磨损、过热、变形、润滑不良、维修保养不到位、不正常操作等原因,使它们在结构上发生异常变化,超出了本身正常的技术要求范围,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应用,使当今的汽车是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成,新颖别致的汽车时时翻新。
而现代汽车的故障诊断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汽车维修也不再是师傅带徒弟的一门手艺,而是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在不解体的条件下直接测量结构参数十分困难,因此必须通过状态参数进行描述。此时用来描述系统、零件和过程性质的状态参数称为诊断参数。一个结构参数的变化可能引起很多状态参数的变化。究竟选择哪些状态参数作为诊断参数,应从技术上和经济上综合分析来确定,汽车从发明到今天已经一个多世纪了。
在现代社会,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在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带来大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汽车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另一方面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恢复其技术状况。
汽车检测技术是伴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汽车发展的早期,人们主要是通过有经验的维修人员发现汽车的故障并作有针对性的修理。即过去人们常讲的“望(眼看)”、“闻(耳听)”、“切(手摸)”方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汽车检测技术也飞速发展。
目前人们能依靠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不解体检测,而且安全、迅速、可靠。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就是在汽车使用、维护和修理中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测试和检验的一门技术,电子控制部分主要由电控单元ECU、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组成,而这些零件又是由各种电子元件和电子电路组成。一般电子元件对过电压、温度十分敏感,一旦这些电子元件或电路损坏,则会使电控部分某一零部件不工作或工作异常,那么在电控发动机上则表现出某些特定的故障现象,在对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经常会碰到发动机有故障但没有明显故障症状的现象,这为我们诊断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运用上述介绍的各种检查方法,尽可能的缩小故障范围。然后模拟出现故障时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来找出故障原因,有针对性的维修排除故障。
二、汽车的故障诊断技术
故障自诊断模块检测的对象是电控汽车上的各科-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模块共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电路,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检测上述三种对象的输入信息,当某一信号超出了预设的范围值,并且这一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消失,故障自渗断模块便判断为这一信号对应的电路或元件出现故障。并把这一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存入内部存储器,同时点亮仪表盘上的故障指示灯,现代汽车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也不是最初的交通工具,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
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EFIE)、ABS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AT)、加速滑动调整系统(ASR)、自动空调系统(A/C)、电子悬挂系统(ECS)、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航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件(ECU)全面控制,电控单元具有自诊断功能,能记录出现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运用数据流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的诊断,首先要打好理论基础,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在查找故障时就会找出问题的主要根源进行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的体会,诊断不仅可以读取故障码,还能实现下线配置及检测、程序下载两项重要功能。
自动化的下线配置及检测功能可以快速和全面地配置和检测控制器的功能(例如车窗零位配置和防夹检测),从而确保汽车出厂质量,加快生产线节拍。通过程序下载功能,整车厂可以在4S店刷新控制器的软件,从而减少因软件缺陷造成的召回成本。
三、汽车的维修措施
对于轻微漏电的分火头,可用砂纸或锉刀将漏电处打磨干净的凹内垫入约1mm厚的绝缘胶布并将其压平。如果分火头有裂纹,可用沥清溶化后滴于裂缝内,尔后装复即可使用。分火头严重损坏时,可取下分电器盖旁插孔上的一只橡胶防尘套,在其小端绑上一金属丝或金属片(长度与原分火头长度一致),套用放一橡胶垫或塞垫绝缘胶布以防漏电。再将防尘套大端套在分电器凸轮上即可代用,“故障树”分析法,是根据汽車的工作特征和技术状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树枝状图形,来对故障的发生原因进行定性分析,并能用逻辑代数运算对故障出现的条件和概率进行定量估计。这是一种可靠性分析技术,它普遍应用于汽车等复杂动态系统的分析。树枝图分析法用于汽车诊断,不仅可以分析由单一缺欠所导致的系统故障,而且还可以分析两个以上零件同时发生故障时才发生的系统故障,还能分析系统组成中除硬件以外的其它成份,例如可以考虑汽车维修质量或人员因素的影响。
四、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总线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汽车的基本控制系统(也称舒适总线系统),如照明、电动车窗、中央集控锁等。第二阶段是研究汽车的主要控制系统(也称动力总线系统)如电喷ECU控制系统、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等。第三阶段是研究汽车各电子控制系统之间的综合、实时控制和信息反馈。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
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总结:
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技术、引进检测设备,到自主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从单一性能检测到综合检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检测设备的研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参考文献:
[1] 肖云魁.汽车故障诊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凯军.汽车性能综合检测与故障排除方法[J].汽车维修技术,2009,33(10):85—87.
[3] 凡德斌.现代化汽修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运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40(2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