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应课程改革而产生,新课程呼唤新的备课观,政治学科理论性强,较抽象,而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误人子弟了。这就决定政治学科在备知识点上不象自然学科那样几乎一劳永逸,而要经常性地修正、丰富所教授的理论、观点。“可持续性”备课就成为政治学科的时代性要求。
可持续性备课强调,备课不只是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以及课后教师对这一全过程的反思。换个角度理解,就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的系统整合。可持续性备课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一、备逻辑——脉络清晰,心中有数
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皆有其内在的逻辑线索,抓住逻辑主线,就抓住了所备之课的纲领。同时,还应把握每框教材的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和转折点。抓住重点就抓住内容核心;抓住难点,就会有的放矢地升华学生认识;抓住趣点,就会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转折点才会使得授课有层次,有梯度。只有点线结合,才能更好地优化处理教材。
比如:备专题“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握主线: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抓住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民族团结等知识点。确立难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逻辑自然很重要:由举例分析西部地区优势和劣势,结合党基本路线和国家建设大局导出各个战略。最后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角度得出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如此跨章节设置专题,逻辑脉络很清楚,重难点把握很关键,否则,会出现该讲的没有讲到,没有必要讲的讲得太多。因此,一定要注重备逻辑,有机整合条块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为“可持续性”备课即教案的沿用创造条件。
二、备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什么规律?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教学上,教师一定要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周而复始的认识规律。因为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存毕竟有限,而课时也是有限的。于是在有限的45分钟内,你想尽善尽美地讲授一块甚至多快知识这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一些小错误,需要在反思中订正。另一方面,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些都要求可持续性备课,即在课后的反馈中修正,完善和总结提高。还要备学生的学习规律。例如在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联系时,必须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由思维抽象到现实具体再到思维具体。利用脚与鞋子的关系来类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达到深入浅出之效果。
备学习规律也有规律可循:接近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去备课。在空间上、时间上特别是心理上接近学生。例如,同样是城市的“牛皮癣”这一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事例,对城市学生而言较近,而对乡村学生就未必合适了。所以备课时一定要了解这些规律,以便你能符合学生实际去备课,这个过程需要“可持续性”备课,也就是不断总结和提升了。
三、 备课堂——起死回生
我们的课堂究竟会发生什么?如何在课堂上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学习知识进而提升为基本能力?课堂是死板还是鲜活,不在于学生是否活跃,而在于教师的思维是否活跃,情感是否活跃?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可能性模式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引”,引領,指点迷津。其二是“导”,疏导,作出解释。相应地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也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试”,尝试,按老师指点的方向“探幽”;其二是“思”,思考,判断教师作出的解释是否合理可信。教师在教学行为中引导,一要有教学情感介入,真诚传道;一要有思考尺度,缜密作解,否则就是误导;那学生呢,自己动手,动脑,乐此不疲。这一个互动过程需要备课前的准备以及备课后的认真总结和充实。让死的知识点变活,变为活的能力。
例如,在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知识点时,先设置辨析题: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倡导的共同富裕不符合。学生议论:“收入差距是暂时的,最终社会会实现共同富裕”,“有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这会主义共同富裕是骗人的”(“试”着分析)。教师设疑:“收入差距等于两极分化吗?共同富裕是同时同步富裕吗?有收入差距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了吗?”(明设疑,暗点答题思路,即“导”)学生思考(开始找到思考的发向),教师继续“导”: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不是同时同步富裕,有先富和后富之分。收入差距就是对此的体现。当然,过分的收入差距就是两极分化,是对共同富裕的违背,我们是反对的。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富,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这种师生互动的课堂中,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问题,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如何使课堂鲜活的关键性因素是备课前后的准备和总结工作。这样将会死知识变成活的能力。
四、 备社会——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充满变化和诱导性。一个政治教师能否关注社会热点、时政热点,能否把握时代脉搏,将决定政治课堂上能否达到“常教常新,常学常得”的良好效果。这要求政治教师密切关注时事,注重社会典型案例与教材知识点的紧密结合,在备课时能做到所举事例具有典型性、时代性,能够反映学生思想矛盾,模糊认识,或者能够折射社会焦点,时政热点。那么政治老师必须更新旧教案,充实旧教案,写出新教案。比如,在备《银行的业务》一框题时,忽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大背景,外国银行与国内银行竞争,国内五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高,银行利润低的背景而局限于教材谈五大商业银行的含义和职能,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再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缺少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了,那么培养学生改革意识,竞争意识也就会大打折扣。而这些又离不开教师在备课中体现的“可持续性”备课观——紧跟时代脉动,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授课育人。
综上,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逐步树立并强化“可持续性”备课观,做到新旧教案的螺旋上升。这样做一可以节约中学教师的宝贵而有限的时间,那种无创新的低水平的“重复性”备课实在是浪费纸张和笔墨。二可以提高写教案的水平,提高备课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充实课堂,活跃课堂,进而激发备课热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呢?【e】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310000)
可持续性备课强调,备课不只是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以及课后教师对这一全过程的反思。换个角度理解,就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的系统整合。可持续性备课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一、备逻辑——脉络清晰,心中有数
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皆有其内在的逻辑线索,抓住逻辑主线,就抓住了所备之课的纲领。同时,还应把握每框教材的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和转折点。抓住重点就抓住内容核心;抓住难点,就会有的放矢地升华学生认识;抓住趣点,就会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转折点才会使得授课有层次,有梯度。只有点线结合,才能更好地优化处理教材。
比如:备专题“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握主线: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抓住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民族团结等知识点。确立难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逻辑自然很重要:由举例分析西部地区优势和劣势,结合党基本路线和国家建设大局导出各个战略。最后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角度得出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如此跨章节设置专题,逻辑脉络很清楚,重难点把握很关键,否则,会出现该讲的没有讲到,没有必要讲的讲得太多。因此,一定要注重备逻辑,有机整合条块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为“可持续性”备课即教案的沿用创造条件。
二、备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什么规律?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教学上,教师一定要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周而复始的认识规律。因为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存毕竟有限,而课时也是有限的。于是在有限的45分钟内,你想尽善尽美地讲授一块甚至多快知识这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一些小错误,需要在反思中订正。另一方面,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些都要求可持续性备课,即在课后的反馈中修正,完善和总结提高。还要备学生的学习规律。例如在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联系时,必须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由思维抽象到现实具体再到思维具体。利用脚与鞋子的关系来类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达到深入浅出之效果。
备学习规律也有规律可循:接近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去备课。在空间上、时间上特别是心理上接近学生。例如,同样是城市的“牛皮癣”这一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事例,对城市学生而言较近,而对乡村学生就未必合适了。所以备课时一定要了解这些规律,以便你能符合学生实际去备课,这个过程需要“可持续性”备课,也就是不断总结和提升了。
三、 备课堂——起死回生
我们的课堂究竟会发生什么?如何在课堂上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学习知识进而提升为基本能力?课堂是死板还是鲜活,不在于学生是否活跃,而在于教师的思维是否活跃,情感是否活跃?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可能性模式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引”,引領,指点迷津。其二是“导”,疏导,作出解释。相应地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也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试”,尝试,按老师指点的方向“探幽”;其二是“思”,思考,判断教师作出的解释是否合理可信。教师在教学行为中引导,一要有教学情感介入,真诚传道;一要有思考尺度,缜密作解,否则就是误导;那学生呢,自己动手,动脑,乐此不疲。这一个互动过程需要备课前的准备以及备课后的认真总结和充实。让死的知识点变活,变为活的能力。
例如,在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知识点时,先设置辨析题: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倡导的共同富裕不符合。学生议论:“收入差距是暂时的,最终社会会实现共同富裕”,“有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这会主义共同富裕是骗人的”(“试”着分析)。教师设疑:“收入差距等于两极分化吗?共同富裕是同时同步富裕吗?有收入差距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了吗?”(明设疑,暗点答题思路,即“导”)学生思考(开始找到思考的发向),教师继续“导”: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不是同时同步富裕,有先富和后富之分。收入差距就是对此的体现。当然,过分的收入差距就是两极分化,是对共同富裕的违背,我们是反对的。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富,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这种师生互动的课堂中,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问题,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如何使课堂鲜活的关键性因素是备课前后的准备和总结工作。这样将会死知识变成活的能力。
四、 备社会——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充满变化和诱导性。一个政治教师能否关注社会热点、时政热点,能否把握时代脉搏,将决定政治课堂上能否达到“常教常新,常学常得”的良好效果。这要求政治教师密切关注时事,注重社会典型案例与教材知识点的紧密结合,在备课时能做到所举事例具有典型性、时代性,能够反映学生思想矛盾,模糊认识,或者能够折射社会焦点,时政热点。那么政治老师必须更新旧教案,充实旧教案,写出新教案。比如,在备《银行的业务》一框题时,忽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大背景,外国银行与国内银行竞争,国内五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高,银行利润低的背景而局限于教材谈五大商业银行的含义和职能,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再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缺少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了,那么培养学生改革意识,竞争意识也就会大打折扣。而这些又离不开教师在备课中体现的“可持续性”备课观——紧跟时代脉动,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授课育人。
综上,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逐步树立并强化“可持续性”备课观,做到新旧教案的螺旋上升。这样做一可以节约中学教师的宝贵而有限的时间,那种无创新的低水平的“重复性”备课实在是浪费纸张和笔墨。二可以提高写教案的水平,提高备课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充实课堂,活跃课堂,进而激发备课热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呢?【e】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