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有时不可靠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ua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白手起家经营着一个绩优的大型服装厂的企业家,当他的两个儿子需要谈婚论嫁的时候,他虔诚地做了祈祷,希望将要继承他事业的两个儿子能找到协助他们继续宏大家业的贤良内助。
  大兒子娶了穷人家的女儿,而小儿子则和一个富有的地方望族的女儿结了婚。
  不久之后,大儿子继承了母企业,小儿子继承了子公司。但几年过后,出现了奇怪的结果:被寄予厚望的大儿子的公司变得一团糟,家庭也出现了危机,而小儿子的公司却乘胜长驱,家庭生活也和和睦睦。
  原因在哪里呢?原来大儿媳进门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勤俭持家,但某一瞬间,她突然体会到了从未经历过的花钱的乐趣。从此,她只想过奢侈放荡的生活,沉溺于花钱的快乐中,对公司的事务也事事干预,还诱导丈夫不再为职员提供福利和奖金。能干的职员们觉得公司背信弃义,纷纷离开。
   相反,二儿媳虽然不懂得节俭,但在衣食丰足的同时也懂得控制生活的铺张度,还能积极给丈夫提一些好的建议。这样,公司和家庭都蒸蒸日上,在财产方面,还接手了兄长因危机重重而倒闭的公司,使之起死回生,并向着更大的企业规模发展、迈进。
  可见,那种认为穷人家的女儿就勤俭节约,富人家的女儿就大手大脚的想法也是成见的诸多陷阱之一。当然,反过来说的话也是有成见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人各不同”。■
  (摘自2010年3月2日
  《今晚报》)
其他文献
同样一件事,为了同一个目的,甚至说出来的句子也一样长,但是不同人说,可以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看事情的角度和心态。  举个例子,如果你煮了一碗汤,端上桌,你的另一半喝一口,叫起来:“好烫啊!”你会怎么说?你会说:“胡说!怎么可能烫?”搞不好还加一句:“瞧你这娇嫩的!”还是说:“真的啊!对不起!对不起!有没有把你烫到?”  告诉大家,我曾经拿这个题目做民意调查,发现确实如此。但如果是恋爱
期刊
单位组织联欢,最后一个互动节目——自己找自己,将联欢活动推向了高潮。  节目内容是这样的:单位里的一名漫画家,事先为每个同事都画了一幅漫画像,然后请大家从这堆漫像里对号入座,“自己找自己”。  一下子炸了锅。  拿起一张漫像,一看,乐了。尖尖的脑袋,硕大的耳朵,像个包打听一样。这不是老唐吗?单位里的大事小事,家长里短,都逃不过他那双招风耳。  又拿起一张漫像,喷饭。歪歪扭扭的脸盘上,一双眼睛如豆,
期刊
真诚坦白地直接赞美别人,固然能取得效果,但是背后赞美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那样的赞美更真实,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聪明的女人总是善用这一技巧。如果我们当面说别人好话,说得不当可能会被认为我们在奉承他、讨好他;然而在背后说这些相同的好话时,被赞美者就容易接受我们的赞美之辞,也容易领情。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本来宝玉就是一个追求自由,受不得半点约束的人,史湘云、薛宝钗却用心良苦地劝宝玉好好学习,
期刊
在官场职场,应注意上司姓氏与职务的语音搭配,如赶上姓傅、姓戴的一把手,您叫“傅厅长”、“戴局长”,对方肯定不高兴,因为外人一听,误以为他是副职或临时代办呢!那咋办呢?略去其姓氏。直称官衔“厅长”、“局长”则可。如某处长姓贾,最好不要随便张口就“贾处长”、“贾处”的,以直呼“处长”为宜,否则难避调侃之嫌。  近年,中国官场职场流行简称,按照一般原则,正职以姓氏加职务称谓的第一个字,如“赵厅”、“钱局
期刊
2010年2月21日,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帖中有几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的照片,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被网友们追捧。发帖人“街头湿人”在该帖子中表示道:哎,帖子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怎么会有如此逆天如此矛盾的存在体呢?此后,“犀利哥”迅速走红网络,有网友评价:“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神乎其神的搭配,还有那杂乱的头发,都深深地迷
期刊
华人首富李嘉诚少年时代家境非常贫寒。14岁时,父亲病逝了。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不得不辍学打工赚钱。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楼当店伙计,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点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好茶水茶点。为准时上班,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在5点之前第一个赶到茶楼。在茶楼,店伙计地位最低下,大伙计休息时,李嘉诚还要侍候客人。一天要辛苦地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到客人散尽时,早已是夜深人静。后来回忆起
期刊
开学前,我收到欣欣的邮件。她在信中问我,“我,还有必要考大学吗?”  欣欣曾经立志,一定要考大学!从小,爸爸妈妈就常常对她说:“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将来就没有好的生活……总之,上不了大学你一切都完了!”那时欣欣年龄小,不知道什么是好工作,更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她是听话的孩子,下决心要考上大学,因为上大学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最近,欣欣内心很矛盾,这个矛盾因为两件事。表哥大学
期刊
苦不堪言  那是一个冰冷得不堪回首的冬天。  我当时13岁,正在常州市第七中学读初一,却莫名其妙地成了建筑工地的童工。我的任务是搜罗打地基用的碎砖石。  每天早晨,我推一辆小翻斗车来到运河边,拿簸箕从堤岸下到水边挑拣合适的砖石。瑟瑟寒风中,簸箕缝隙里流出来的冰冷河水,沿着手臂灌进袖管,一直渗到我贴身的衣服里。我苦不堪言,却又无人可以诉说。  事情要从当年秋天说起。一日,父母突然把我和哥哥叫到跟前,
期刊
经常听老师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千万别浪费在校读书的美好时光。个中暗语其实是,这个阶段将决定你的一生。不信?且看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峰的案例吧。上海交大80级校友,从小时候拆收音机起家,如今从事无线传感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在微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讨会举行期间,赵峰向学弟学妹透露了他的成功秘诀。  美国《纽约客》杂志的怪才撰稿人Malcolm Gladwell在其新作《Outliers》中
期刊
“没有呀,”你说,“那天参加完派对回家,什么也没丢失呀!钱包、手机、项链、手表……一样也没少,就连以往最容易忘记带走的太阳镜,这回也没落下啊!”  可是,你确实丢东西了。  就在那个派对上,你对阿莽说:“包在我身上!我叔叔就是个大公司的总经理,他们那儿正招聘你这样的人才,我去跟他一说,准行!”  可你并没有那样一位当总经理的亲叔叔,你对阿莽说大话。你丢失了诚恳。  阿莽把你的大话当真了。第二天他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