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芬兰,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3—0031—07
一、引言
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整个国家、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世界意识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20世纪末,许多国家围绕“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这一课题,先后展开了历史教育的改革。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国家中,芬兰是为数不多的、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展比较顺利并卓有成效的国家。2008年,由经合组织(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调查结果公布,芬兰以563分的平均成绩第三次居于榜首。中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准备阶段就借鉴了芬兰的经验,后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也和芬兰有不少相似之处。不同国家历史教育的比较研究对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中芬两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比较研究,使国内同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对本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解;汲取芬兰历史教育的经验及教训,推动我们的历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了解也有利于促进两国的诸多交流与合作。
二、中芬高中历史新课程对比研究
(一)中芬两国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芬两国先后开展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虽然开始改革的时间相差近十年,但影响两国历史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因素和学术因素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1,从国际因素看,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片面追求高速工业化带来的挑战首当其冲。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中表达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忧虑:“……科学发展的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感人的,同时又是可怕的……目前,人类几乎有可能无限制地开发这个星球,甚至到某一天还有可能把人类从这个星球上解放出来,这种情况是否会使人类获得一个幸福的前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公平和整体速度减缓以及世界政治格局时有的动荡变化、民族间与地区间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和矛盾等,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
2,从国内因素看,中芬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国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择业与独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3,从历史学的发展来看,20世纪后半期以来,历史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概而言之,两国的历史学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相同的发展趋势:历史学的整体化趋势明显加强,历史学日益走向科学化,历史学的研究手段不断更新。历史学的发展联动着历史教育的发展,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又是通过历史教育发挥出来的。由此可知,历史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对中芬两国历史教育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当然,中芬两国在社会发展程度、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氛围、民族心理和历史传统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同。
(二)中芬两国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在全球化日益发展但又问题丛生的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比较重视历史这门学科。
1,中芬两国普通高中的国家课程设置中,历史课程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普通高中的国家新课程(2004年开始实施)中,历史是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主要科目;在芬兰普通高中国家新课程(修订后于2005年开始实施)中,历史是国家核心课程。
从历史课程在两国普通高中的国家新课程中所占比重来看:中国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总数是58个或116个必修学分,其中历史必修模块数是3个或6个必修学分,占了总数的5.17%;芬兰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总数是47门或51门(含数学高级课程),而其中历史必修课程数是4门,占了总数的8.51%或7.84%,芬兰的历史必修课程所占比重更大。而芬兰普通高中的全国性专业选修课程中,有两门历史选修课程;中国普通高中的国家选修课程中,历史选修模块有6个,中国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种类比芬兰多。
2,从历史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两国的历史课程设置都避免了过度追求历史学知识系统性的倾向,都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和生活化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中芬两国的历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芬兰历史课程在历史视野、史学理念等方面都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观察上表可以发现,中国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有所更新和发展,强调了文明史观,把古今中外的历史分为政治文明历程、物质文明历程和精神文明历程三大领域。政治文明历程增加了世界古代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社会史等内容比重有所增加,改变了过去只重政治斗争史的情形;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许多内容更贴近生活,同时还吸收了一些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等。从三个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来看,中国历史课程中的知识选择与组合,突破了以往的通史体例,在历史学系统知识的基础上选取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等,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内容,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芬兰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更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史学理念,从自然、洲际、世界和国家四个视角聚焦人的发展,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广泛性、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以及国际和谐的意义,并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察本国历史,如必修课程分别设置了人类、环境和文化(H11)、欧洲人(H12)、国际关系(H13)和芬兰历史的转折点(H14)四门课程。其中人类、环境和文化课程(H11)颇具特色,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世界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熟悉生产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认识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影响人口增长的要素等。
(三)中芬两国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教育目标是对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设计,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和规范教育行为的前提。某一门课程的教育目标直接反映了设置该门课程的特色、质量以及国家对该学科教育所持的基本态度和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通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课程目标进行集中表述,而芬兰的国家核心课程标准(历史)中则通过“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方式加以阐述。具体对比如下:
1,历史教育的价值观目标取向对比 由于历史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和历史知识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因素,中芬两国都很重视和关注历史教育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从上表可以看出,两国历史课程都体现了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和世界意识三大主流的进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有不同的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历史教育永恒的主题,中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直接以“爱国主义”的字眼出现,而芬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用“历史是一门培养……民族……特征的课程”含蓄表述。
此外,由两国历史教育的价值观要求所造成的差异也客观存在。
(1)由于悠久的历史、近代的遭遇、特定的文化心理等因素,中国的历史课程更突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
(2)虽然中国的课程标准也把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芬兰历史课程标准更具体地表现在整个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中心都是围绕着作为个体的人和“以人为本”而展开。
(3)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的芬兰在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欧洲意识的培养,如“历史是一门培养……欧洲特征的课程。”这类洲际意识是由国家所处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及其形势发展所决定的。
(4)芬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不仅是属于过去,更是属于未来的一门课程。
(5)两国都强调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芬兰的课程目标还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2,历史教育的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对比
两国在制定学科教育目标时,都很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两国在能力与方法目标方面都倡导现代的学习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理念。在具体的能力培养及其方向上看,两国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中国的历史课程目标比较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如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尤其突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芬兰的历史课程目标在这方面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系统知识建构,强调批判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信息来源,学会理解不同见解和多元解释的相对性,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的自我发展。
3,历史教育的知识目标对比
在知识目标方面,中国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采取专题式编排,历史知识古今中外贯通,增加了灵活性与跳跃性;选修课程模块多,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历史视野,促进人格完善。而芬兰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背景更广阔、必修模块更丰富,重人与自然关系,重近现代史,选修模块专业性更强;知识呈现以通史式编排为主,如欧洲文化史(必修课程)、近现代国际政治史(必修课程)、芬兰近现代史(必修课程)、芬兰古代史(专业深修课程);但也有类似专题式编排的模块,如欧洲以外的世界文化史(专业深修课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必修课程)。比较中芬上述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可以看出两国存在着许多共识,只是在侧重点和内涵方面有差异。芬兰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内容,更科学、更富有时代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和他们个体生命的发展,这是我们应加以研究和借鉴的。
三、对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高中历史课程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一门“人学”。芬兰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设置从自然、洲际、世界和国家四个视角聚焦于人的发展,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和有利于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反映了为生活而学习的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应该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进一步突出历史学科的“人学”性质,让历史的视野更加开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强调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这也是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
(二)历史学科是促进人的智慧生长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古鉴今”、培养创新精神的社会学科。我国历史课程标准在坚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富有历史学科特质的原则基础上,也应该借鉴芬兰历史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批判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信息来源、学会理解不同见解和多元解释的相对性等能力与方法目标。这对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可以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心理自由的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情境,提倡教学民主,使学生少一些机械模仿意识而多一些放飞思想的创新意识,养成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是中芬两国历史课程的共同目标。芬兰历史课程强调学生在选择过程中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选择的方法,把课程学习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增强自主选择的意识,同时,历史课程的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得到切实落实,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先进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以创建学科教室的方式,创设生动的学科学习情境与氛围,这不仅能够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更关键的还在于这是体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有效手段。至于学生选课走班这种方式,倘若其范围与力度不断加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管理及硬件设施不断强化、考试与评价改革配套紧密跟进,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便能落在实处。
(四)中芬两国高中的国家课程设置中,芬兰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4门,历史专业选修课是2门;中国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3门(3模块),选修课是6门(6模块)。问题并不在于必修课和选修课谁多谁少,而在于中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十分重要的与现实联系极其密切的基础内容列为选修课程,而芬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则将其列入必修课程。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实施中,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列为文科学生的必选模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3—0031—07
一、引言
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整个国家、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世界意识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20世纪末,许多国家围绕“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这一课题,先后展开了历史教育的改革。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国家中,芬兰是为数不多的、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展比较顺利并卓有成效的国家。2008年,由经合组织(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调查结果公布,芬兰以563分的平均成绩第三次居于榜首。中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准备阶段就借鉴了芬兰的经验,后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也和芬兰有不少相似之处。不同国家历史教育的比较研究对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中芬两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比较研究,使国内同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对本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解;汲取芬兰历史教育的经验及教训,推动我们的历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了解也有利于促进两国的诸多交流与合作。
二、中芬高中历史新课程对比研究
(一)中芬两国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芬两国先后开展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虽然开始改革的时间相差近十年,但影响两国历史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因素和学术因素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1,从国际因素看,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片面追求高速工业化带来的挑战首当其冲。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中表达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忧虑:“……科学发展的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感人的,同时又是可怕的……目前,人类几乎有可能无限制地开发这个星球,甚至到某一天还有可能把人类从这个星球上解放出来,这种情况是否会使人类获得一个幸福的前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公平和整体速度减缓以及世界政治格局时有的动荡变化、民族间与地区间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和矛盾等,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
2,从国内因素看,中芬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国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择业与独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3,从历史学的发展来看,20世纪后半期以来,历史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概而言之,两国的历史学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相同的发展趋势:历史学的整体化趋势明显加强,历史学日益走向科学化,历史学的研究手段不断更新。历史学的发展联动着历史教育的发展,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又是通过历史教育发挥出来的。由此可知,历史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对中芬两国历史教育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当然,中芬两国在社会发展程度、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氛围、民族心理和历史传统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同。
(二)中芬两国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在全球化日益发展但又问题丛生的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比较重视历史这门学科。
1,中芬两国普通高中的国家课程设置中,历史课程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普通高中的国家新课程(2004年开始实施)中,历史是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主要科目;在芬兰普通高中国家新课程(修订后于2005年开始实施)中,历史是国家核心课程。
从历史课程在两国普通高中的国家新课程中所占比重来看:中国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总数是58个或116个必修学分,其中历史必修模块数是3个或6个必修学分,占了总数的5.17%;芬兰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总数是47门或51门(含数学高级课程),而其中历史必修课程数是4门,占了总数的8.51%或7.84%,芬兰的历史必修课程所占比重更大。而芬兰普通高中的全国性专业选修课程中,有两门历史选修课程;中国普通高中的国家选修课程中,历史选修模块有6个,中国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种类比芬兰多。
2,从历史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两国的历史课程设置都避免了过度追求历史学知识系统性的倾向,都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和生活化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中芬两国的历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芬兰历史课程在历史视野、史学理念等方面都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观察上表可以发现,中国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有所更新和发展,强调了文明史观,把古今中外的历史分为政治文明历程、物质文明历程和精神文明历程三大领域。政治文明历程增加了世界古代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社会史等内容比重有所增加,改变了过去只重政治斗争史的情形;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许多内容更贴近生活,同时还吸收了一些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等。从三个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来看,中国历史课程中的知识选择与组合,突破了以往的通史体例,在历史学系统知识的基础上选取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等,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内容,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芬兰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更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史学理念,从自然、洲际、世界和国家四个视角聚焦人的发展,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广泛性、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以及国际和谐的意义,并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察本国历史,如必修课程分别设置了人类、环境和文化(H11)、欧洲人(H12)、国际关系(H13)和芬兰历史的转折点(H14)四门课程。其中人类、环境和文化课程(H11)颇具特色,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世界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熟悉生产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认识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影响人口增长的要素等。
(三)中芬两国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教育目标是对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设计,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和规范教育行为的前提。某一门课程的教育目标直接反映了设置该门课程的特色、质量以及国家对该学科教育所持的基本态度和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通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课程目标进行集中表述,而芬兰的国家核心课程标准(历史)中则通过“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方式加以阐述。具体对比如下:
1,历史教育的价值观目标取向对比 由于历史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和历史知识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因素,中芬两国都很重视和关注历史教育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从上表可以看出,两国历史课程都体现了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和世界意识三大主流的进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有不同的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历史教育永恒的主题,中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直接以“爱国主义”的字眼出现,而芬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用“历史是一门培养……民族……特征的课程”含蓄表述。
此外,由两国历史教育的价值观要求所造成的差异也客观存在。
(1)由于悠久的历史、近代的遭遇、特定的文化心理等因素,中国的历史课程更突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
(2)虽然中国的课程标准也把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芬兰历史课程标准更具体地表现在整个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中心都是围绕着作为个体的人和“以人为本”而展开。
(3)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的芬兰在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欧洲意识的培养,如“历史是一门培养……欧洲特征的课程。”这类洲际意识是由国家所处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及其形势发展所决定的。
(4)芬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不仅是属于过去,更是属于未来的一门课程。
(5)两国都强调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芬兰的课程目标还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2,历史教育的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对比
两国在制定学科教育目标时,都很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两国在能力与方法目标方面都倡导现代的学习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理念。在具体的能力培养及其方向上看,两国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中国的历史课程目标比较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如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尤其突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芬兰的历史课程目标在这方面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系统知识建构,强调批判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信息来源,学会理解不同见解和多元解释的相对性,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的自我发展。
3,历史教育的知识目标对比
在知识目标方面,中国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采取专题式编排,历史知识古今中外贯通,增加了灵活性与跳跃性;选修课程模块多,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历史视野,促进人格完善。而芬兰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背景更广阔、必修模块更丰富,重人与自然关系,重近现代史,选修模块专业性更强;知识呈现以通史式编排为主,如欧洲文化史(必修课程)、近现代国际政治史(必修课程)、芬兰近现代史(必修课程)、芬兰古代史(专业深修课程);但也有类似专题式编排的模块,如欧洲以外的世界文化史(专业深修课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必修课程)。比较中芬上述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可以看出两国存在着许多共识,只是在侧重点和内涵方面有差异。芬兰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内容,更科学、更富有时代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和他们个体生命的发展,这是我们应加以研究和借鉴的。
三、对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高中历史课程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一门“人学”。芬兰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设置从自然、洲际、世界和国家四个视角聚焦于人的发展,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和有利于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反映了为生活而学习的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应该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进一步突出历史学科的“人学”性质,让历史的视野更加开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强调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这也是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
(二)历史学科是促进人的智慧生长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古鉴今”、培养创新精神的社会学科。我国历史课程标准在坚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富有历史学科特质的原则基础上,也应该借鉴芬兰历史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批判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信息来源、学会理解不同见解和多元解释的相对性等能力与方法目标。这对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可以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心理自由的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情境,提倡教学民主,使学生少一些机械模仿意识而多一些放飞思想的创新意识,养成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是中芬两国历史课程的共同目标。芬兰历史课程强调学生在选择过程中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选择的方法,把课程学习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增强自主选择的意识,同时,历史课程的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得到切实落实,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先进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以创建学科教室的方式,创设生动的学科学习情境与氛围,这不仅能够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更关键的还在于这是体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有效手段。至于学生选课走班这种方式,倘若其范围与力度不断加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管理及硬件设施不断强化、考试与评价改革配套紧密跟进,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便能落在实处。
(四)中芬两国高中的国家课程设置中,芬兰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4门,历史专业选修课是2门;中国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3门(3模块),选修课是6门(6模块)。问题并不在于必修课和选修课谁多谁少,而在于中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十分重要的与现实联系极其密切的基础内容列为选修课程,而芬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则将其列入必修课程。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实施中,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列为文科学生的必选模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