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
其实,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通过及早干预,让人不得病或是晚得病、少得病这种“治未病”的理念是医患共同的目标。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是秋冬时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近日,著名呼吸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周向东教授通过本刊提醒大家,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加强对慢支炎的认识,提前预防慢支炎很有必要。
周向东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呼吸内科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常委、中华医学会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对常见、疑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尤其对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的治疗有独特手段。
家住江边的周老爷子每天早晨7时许都要到湘江边走一走,做做晨练。最近一天,周老爷子像往常一样在江边打起太极,做到一半明显感到呼吸困难,紧接着便咳嗽起来,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其儿子见状赶紧把周老爷子送到医院抢救。原来,周老爷子是十几年的“老慢支”患者,平时通过药物控制都很好,但是近日来雾霾天气导致他慢支炎复发。
根据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我国近期多次遭遇严重雾霾天气,今年雾霾天数为52年来同期最多。看到这样的报道,记者联系到国内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向东教授,就雾霾天对人们尤其是慢支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采访。
接受采访时,周教授指出,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人在呼吸时很容易将这些悬浮颗粒吸入呼吸道,而这些颗粒表面容易附着化学物质和病菌,对人体的呼吸道(特别是支气管和肺部)有极大伤害,易引起鼻炎、咽喉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同时也容易导致诸如慢支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的急性加重,故此类患者更应注重‘治未病’理念,通过早期干预,阻止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
周教授介绍,慢支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咳痰为特征。慢支炎早期症状轻微,仅表现为咳嗽、咳痰,甚至有慢性炎症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而无症状,故未引起多数患者重视。而晚期患者因炎症反复刺激,病情逐渐加重,常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若慢支炎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英文缩写COPD),则不仅仅再是一个单纯的肺部疾病,而是具有广泛肺外效应的全身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慢阻肺位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后,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列,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我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达8.2%,其中轻中度的慢阻肺患者所占比例高达70.7%,我国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高达128万。然而,目前的药物治疗仅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在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方面作用有限。
因此,我们要早发现、早诊断,积极防治慢支炎,尽量避免其进展为慢阻肺。
记者问道:慢支炎危害不小,但其诊断率往往低于患病率,治疗率也远低于实际患病率。这是为何?
周教授说,慢支炎确实容易被忽视。究其原因,一是在慢支炎初期,患者症状不明显甚至可能无自觉症状,疾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隐匿期,经过多年的进展才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二是人们的保健意识薄弱,未引起足够重视,当出现症状加重后才意识到需要就诊和行肺功能检查,但此时往往已发展到了中、重度阶段,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何预测慢支炎及慢阻肺发生及早期发现、诊断以便于早期干预,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慢支炎的诊断要排除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且患者每年慢性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并连续2年。如果患者能在未出现肺功能损害或轻度损害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无疑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对吸烟等高危人群及时进行筛查,也能为尽早延缓疾病进程提供时机。一旦疾病发展到重度和极重度的阶段,即患者肺功能已经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等各种并发症时,逆转病程就很困难了。
慢支炎的高危人群包括有遗传性危险因素者,如出生时低体重、早产儿或儿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有获得性危险因素,如吸烟者及被动吸烟者,职业性暴露者,呼吸系统感染或过敏者;男性和老年人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社会经济因素,如低收入、生活环境差、教育水平低、营养不良等也影响着慢支炎的发生发展。
听了周教授的介绍,记者不禁咂舌,赶紧请周教授推荐预防慢支炎的方法。
周教授一笑说,也不用这么害怕,慢支炎也是可控可防的。根据中医学“治未病”的观念,控制危险因素,可有效阻止病情发作或加重。
◎戒烟是目前已证实可改变慢阻肺自然病程的唯一措施。
◎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暴露可减少有害颗粒对气道的反复刺激。
◎接种疫苗。因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也是慢支炎及慢阻肺发生发展的一大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证实,流感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危险人群呼吸道感染。目前国际上一致推荐对慢阻肺患者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通过适量运动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呼吸操、定量行走等锻炼形式以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呼吸锻炼已证实对于改善肺功能有效,所以鼓励高危人群学会做一些呼吸操,这样可以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使异常的通气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说到这里,周教授还特地推荐一套缩唇呼吸操做法:取坐位、立位或卧位,用鼻吸气,并将嘴唇缩成鱼嘴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练习5分钟。缩唇呼吸可以延缓呼气流速,减慢呼吸频率,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缺氧情况,吸气后屏气2~3秒,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并可以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
缩唇呼吸也可以配合肢体动作,进行全身呼吸训练。如选择合适的塑料瓶,容量800~1000毫升,先深吸气,然后含住瓶口,尽力将肺内气体吹入瓶内,每次3~5分钟,每天3~4次,可有效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气功能。呼吸操锻炼时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重症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自己的量进行锻炼。
采访最后,周教授告诉记者,由于一些旧观念的影响以及健康宣教的不足,有些患者还容易把慢支炎和哮喘混淆。部分喘息型慢支炎患者除表现咳嗽、咳痰外,还伴有严重喘息,故以为自己就是哮喘,按照哮喘进行治疗。事实上,哮喘主要是一种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性疾病,而慢支炎患者则大多(约有90%)与多年吸烟密切相关,其本质不同,治疗也不同。
还有部分人认为自己已有10余年吸烟史仍未出现咳嗽、咳痰,走路也不会感到气短,没有患上慢支炎,以后也不会患上慢支炎。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吸烟引起的呼吸道损伤十分隐匿,历经数年可不被察觉,典型患者每日吸烟20支以上,烟龄超过20年时才开始出现症状,所以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还是要及早戒烟。
(编者注:关于支气管炎晚期并发症——慢阻肺的相关知识,还可参阅本期第54页“名医谈病”)
其实,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通过及早干预,让人不得病或是晚得病、少得病这种“治未病”的理念是医患共同的目标。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是秋冬时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近日,著名呼吸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周向东教授通过本刊提醒大家,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加强对慢支炎的认识,提前预防慢支炎很有必要。
周向东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呼吸内科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常委、中华医学会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对常见、疑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尤其对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的治疗有独特手段。
家住江边的周老爷子每天早晨7时许都要到湘江边走一走,做做晨练。最近一天,周老爷子像往常一样在江边打起太极,做到一半明显感到呼吸困难,紧接着便咳嗽起来,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其儿子见状赶紧把周老爷子送到医院抢救。原来,周老爷子是十几年的“老慢支”患者,平时通过药物控制都很好,但是近日来雾霾天气导致他慢支炎复发。
根据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我国近期多次遭遇严重雾霾天气,今年雾霾天数为52年来同期最多。看到这样的报道,记者联系到国内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向东教授,就雾霾天对人们尤其是慢支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采访。
接受采访时,周教授指出,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人在呼吸时很容易将这些悬浮颗粒吸入呼吸道,而这些颗粒表面容易附着化学物质和病菌,对人体的呼吸道(特别是支气管和肺部)有极大伤害,易引起鼻炎、咽喉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同时也容易导致诸如慢支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的急性加重,故此类患者更应注重‘治未病’理念,通过早期干预,阻止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
周教授介绍,慢支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咳痰为特征。慢支炎早期症状轻微,仅表现为咳嗽、咳痰,甚至有慢性炎症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而无症状,故未引起多数患者重视。而晚期患者因炎症反复刺激,病情逐渐加重,常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若慢支炎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英文缩写COPD),则不仅仅再是一个单纯的肺部疾病,而是具有广泛肺外效应的全身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慢阻肺位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后,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列,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我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达8.2%,其中轻中度的慢阻肺患者所占比例高达70.7%,我国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高达128万。然而,目前的药物治疗仅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在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方面作用有限。
因此,我们要早发现、早诊断,积极防治慢支炎,尽量避免其进展为慢阻肺。
记者问道:慢支炎危害不小,但其诊断率往往低于患病率,治疗率也远低于实际患病率。这是为何?
周教授说,慢支炎确实容易被忽视。究其原因,一是在慢支炎初期,患者症状不明显甚至可能无自觉症状,疾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隐匿期,经过多年的进展才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二是人们的保健意识薄弱,未引起足够重视,当出现症状加重后才意识到需要就诊和行肺功能检查,但此时往往已发展到了中、重度阶段,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何预测慢支炎及慢阻肺发生及早期发现、诊断以便于早期干预,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慢支炎的诊断要排除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且患者每年慢性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并连续2年。如果患者能在未出现肺功能损害或轻度损害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无疑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对吸烟等高危人群及时进行筛查,也能为尽早延缓疾病进程提供时机。一旦疾病发展到重度和极重度的阶段,即患者肺功能已经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等各种并发症时,逆转病程就很困难了。
慢支炎的高危人群包括有遗传性危险因素者,如出生时低体重、早产儿或儿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有获得性危险因素,如吸烟者及被动吸烟者,职业性暴露者,呼吸系统感染或过敏者;男性和老年人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社会经济因素,如低收入、生活环境差、教育水平低、营养不良等也影响着慢支炎的发生发展。
听了周教授的介绍,记者不禁咂舌,赶紧请周教授推荐预防慢支炎的方法。
周教授一笑说,也不用这么害怕,慢支炎也是可控可防的。根据中医学“治未病”的观念,控制危险因素,可有效阻止病情发作或加重。
◎戒烟是目前已证实可改变慢阻肺自然病程的唯一措施。
◎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暴露可减少有害颗粒对气道的反复刺激。
◎接种疫苗。因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也是慢支炎及慢阻肺发生发展的一大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证实,流感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危险人群呼吸道感染。目前国际上一致推荐对慢阻肺患者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通过适量运动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呼吸操、定量行走等锻炼形式以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呼吸锻炼已证实对于改善肺功能有效,所以鼓励高危人群学会做一些呼吸操,这样可以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使异常的通气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说到这里,周教授还特地推荐一套缩唇呼吸操做法:取坐位、立位或卧位,用鼻吸气,并将嘴唇缩成鱼嘴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练习5分钟。缩唇呼吸可以延缓呼气流速,减慢呼吸频率,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缺氧情况,吸气后屏气2~3秒,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并可以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
缩唇呼吸也可以配合肢体动作,进行全身呼吸训练。如选择合适的塑料瓶,容量800~1000毫升,先深吸气,然后含住瓶口,尽力将肺内气体吹入瓶内,每次3~5分钟,每天3~4次,可有效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气功能。呼吸操锻炼时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重症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自己的量进行锻炼。
采访最后,周教授告诉记者,由于一些旧观念的影响以及健康宣教的不足,有些患者还容易把慢支炎和哮喘混淆。部分喘息型慢支炎患者除表现咳嗽、咳痰外,还伴有严重喘息,故以为自己就是哮喘,按照哮喘进行治疗。事实上,哮喘主要是一种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性疾病,而慢支炎患者则大多(约有90%)与多年吸烟密切相关,其本质不同,治疗也不同。
还有部分人认为自己已有10余年吸烟史仍未出现咳嗽、咳痰,走路也不会感到气短,没有患上慢支炎,以后也不会患上慢支炎。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吸烟引起的呼吸道损伤十分隐匿,历经数年可不被察觉,典型患者每日吸烟20支以上,烟龄超过20年时才开始出现症状,所以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还是要及早戒烟。
(编者注:关于支气管炎晚期并发症——慢阻肺的相关知识,还可参阅本期第54页“名医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