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俊:从南漂到北漂

来源 :网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说、打网球、睡觉,这是詹俊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十年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他的生活状况没有太大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工作地点的变迁,当年由广东电视台南下新加坡加盟担任ESPN卫视台,如今由新加坡北上北京成为“自由人”。詹俊说,无论在新加坡还是在北京,《网球》杂志都是自己解说工作的好帮手。编辑曾经准备赠送詹俊《网球》杂志,詹俊说,不用了,我自己买。
  《网球》:最早是怎样接触到《网球》杂志的?
  詹俊:其实,我最早接触的是台湾版的《网球》杂志,那会我刚学打球,很想找网球方面的杂志看看。98年前后,有次在打球的时候,有个球友随身带了一本台湾版的《网球》杂志,我就问他哪里买到的。当时广州的北京路有很多书店,里面可以买到外籍的杂志和报纸,我就到书店里面去找台湾版的《网球》杂志,当时还有一些过刊,我都一起买了。
  毕竟那是台湾版的《网球》杂志,报道的大多是国际赛事,很少有大陆这边的报道。后来,我到了新加坡,在网上知道大陆的《网球》杂志创刊了,并且是和美国《网球》杂志版权合作的。暑假的时候从新加坡回来,我就去买了杂志。第一印象的感觉非常好。心里想,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网球杂志。
  《网球》:距离上次采访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你还记得当时采访的情景吗?
  詹俊:记得很清楚,当时刚刚结束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解说工作,来北京出差时顺便接受《网球》杂志的采访,我和杂志社的记者谢明和李元元,三个人在新东方广场,一边吃饭一边接受采访。
  《网球》:和7年前相比,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詹俊:整体的状态基本没有变化,还是解说,打网球,睡觉这三件事,有时候也看看美剧,基本上就是这些。最大的变化是工作环境,也就是工作地点的变化,从当年在新加坡南漂到现在在北京北漂,这是过去一年才发生的变化。
  《网球》:2006年采访你的那篇文章的标题是《你见过戴眼镜的张德培吗》,文章刊登出来后,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詹俊:那是我第一次接受网球杂志的专访,我特意让国内的亲戚去报刊亭去买。那会国内能听到我解说的球迷还不是很多,但后来,不断有听我讲足球的球迷反馈说看到了那篇文章。
  《网球》:你跟《网球》杂志的很多编辑都比较熟。
  詹俊:谢明很早就认识,颜强介绍认识的。还有张文悦和李元元,都比较熟。那次采访之后,我在新加坡每期都可以收到杂志。我特别关注那个叫serra的作者,写得东西很好,写得很深入,特别是他写的大满贯的综述,真的是很有总结能力,专业性非常强。那时候根本不知道serra是谢明的笔名,我从来没想到过serra会是国内的作者,我当时以为那些都是转载的文章,或者是特约的国外记者写的,没想到是《网球》杂志自己的原创。
  《网球》:作为华语圈最知名的网球解说员之一,由于工作的关系,你可能接触《网球》杂志比较多,能否从一个专业解说员的角度,来谈谈你对《网球》的看法?
  詹俊:平时足球的解说占了我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网球方面资料的搜集做得比较少,一般都是要做大满贯解说的时候,我才去狠狠地搜集资料,重新翻看前面几期《网球》的杂志,搜集一些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完全可以说,《网球》杂志是我解说功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我自己来说,我每次拿到杂志的时,都是从后往前看,我比较关注业余网球的动态,看最近举办了哪些赛事,谁又拿冠军,看看之前碰到过的对手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网球》:7年前,《网球》杂志记者李元元在那篇文章中这样描述你:“正在进行的世界杯比赛场场不落,往往在凌晨的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又要开始构思专栏文章,下午还有现场的赛事分析评论工作。话语间,炯炯有神的目光泄露出他的超人能量……”对于你是超人的这种说法,你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詹俊:几年前我得了虹膜炎,最早是每隔三年来一次,后来是每隔两年来一次,现在是每年都会得一次。我身体的免疫系统出了状况,就是说它失去了识别能力,就自己打自己,我发病的地方是眼睛,平时不痛不痒,但会充血,会红,视力急剧下降,这个可以说是个世界难题。由于眼睛看不清东西,我在今年2月份缺席了一场欧冠的比赛。现在,我能打球,能跑步,但身体告诉我,身体的机能在下降,十几年来长期日夜颠倒,不断熬夜,加上超负荷的工作量,我也不敢说自己身体好了,但只要没病,一定会打网球,偶尔踢踢足球,足球太容易受伤了,现在都是以打网球为主。
其他文献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为各位父母们呈上4段不同的网球育儿故事,它们来自前职业甚至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选手,同时也是现今著名的网球理论家们。他们从事着网球中最重要且最具挑战的工作——家长。  1 向深爱的运动致敬——朱迪·穆雷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来自苏格兰的女人、一个几乎没有网球传统和教练并且气候恶劣、室内球场稀少的国家的女人如何设法将两个儿子培养成职业的网球选手,我可以告诉你,其实这一切都不在
期刊
单枪匹马,没有教练和认识的朋友,经常在首轮就被淘汰出局,对于网球选手来说,刚刚进入职业圈的起步阶段是最艰难的,但每个人都必须勇敢去面对这些困难。  好像每次去乌兹别克斯坦都会发生很多故事。4月份,在天津打完戴维斯杯比赛后,我就报名去乌兹别克斯坦打巡回赛,我跟台湾几位年轻选手说,如果他们跟我一起去比赛的话,我会尽量帮助他们。最后,庄庭宇(注:1993年出生,世界排名第1,177位,台湾排名第8位。)
期刊
这一天有一万人涌进了金字塔饭店的大剧场,剧场拆掉了500个座席,挪出位置给那些戴草帽的记者,戴黑色风镜的经纪人,格子衬衫的职业赌徒,打着红色领带的江湖骗子,他们吵吵嚷嚷,像一锅滚烫里面数不清的气泡,油沫,翻滚的碎胡椒和骨头渣。马科想:这些家伙其实都是一路货色,他们带着一支一万人的军队,挥舞着含义不明的标语,有的写着帕克雷,有的写着克莱顿,这是两个被挟持的家伙,两个可怜的网球选手,他们的金发下露出恐
期刊
“我敢向你保证,伦德尔是一个非棒的体能训练标兵,他比我厉害多了,尽管我们之间有13岁的年龄差距。”这些话出自穆雷40岁的体能教练杰兹·格林口中。在澳网穆雷的新闻发布会开始前,杰兹·格林在发布厅做了一分钟的发言,而内容都是伦德尔写的。  “我们买了一个新的训练器械,叫Versa Climber。而在去年美网的时候,杰兹和伦德尔打赌,说伦德尔在这个器械上的训练绝对比不过自己。”穆雷在为《澳大利亚人》报
期刊
对那些生长在六十和七十年代的人来说,一个苏格兰人想赢得温网冠军,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稽之谈,然而那些废话现在却变成铁一般的事实,再也不是异想天开,这个事实就像穆雷脚下的土地一样坚固。——《苏格兰人》  当穆雷输球时,他只是他们苏格兰人,只有当他获胜时,他才是英国人。从今天起,这个玩笑将不再被提起,他是整个英国的骄傲,是神奇的穆雷,今天是一个值得英国网球永远铭记的日子。——《每日快报》  在去年奥
期刊
在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具传统气息的草地球场上,其赛季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足以将全年的网球氛围带入高潮。对于很多喜欢打网球的朋友们来说,大都知道草地球场,却很少有人能够亲自踏上这类球场去体验一下它与硬地和红土场截然不同的感觉。能够在神圣而庄严的温布顿现场观赛更是众多网球爱好者的终极梦想。如果要问你草地球场的特性是什么,那你一定会说球速快、弹跳低。其实,不同于硬地和红土,草地是有生命的。如果只
期刊
2007年底,在和著名教练吉尔伯特分手后,穆雷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六年之后,穆雷之队除带给他两个大满贯冠军之外,还帮助他完成了由“英国病人”到“英国超人”的转变。在组建现有团队之前,穆雷在2007赛季里有四个月处于伤病之中,连续错过了法网和温网的比赛。而此后的23次大满贯,穆雷仅缺席了今年法网的比赛。在温网举起挑战者杯后,穆雷说:“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大家各司其职,力求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现在我已经
期刊
如果说中国网球公开赛是为球迷献上的顶级网球盛宴,那么连续四年举办的北京国际网球挑战赛的最大价值是为年轻选手提供成长的舞台。比赛采用与中网相同的男女同期合赛,赛事由ATP挑战赛和ITF女子巡回赛组成,均为单打正选32签,双打正选16签。  今年的赛事阵容方面,包括段莹莹、张帅、周弈妙、王蔷、郑赛赛在内的中国女网整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对土居美联和克拉吉塞克少数国外散兵游勇的包围,男单比赛则是大陆,台湾和
期刊
每个来到温布顿的球迷都感受到了这片草地散发出的“寒意”,男单的3/4区成为被雷电击中的第一颗大树,开赛第一天,七年中五次闯入决赛的纳达尔就从这里消失了,紧接着斯塔霍夫斯基用传统的草地打法将另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罗杰。费德勒从签表中抹去。在这个1/4区,人们为“费德勒VS纳达尔”预备的掌声最终送给了两位波兰人。  1  全英草地俱乐部一个晴朗的周三下午,一场1/4决赛,两位球员分别站在一号球场的两
期刊
在本世纪已经举办过的55个大满贯和4届奥运会的女单比赛中,基本上都是由力量型的选手捧起了冠军奖杯。只有两个例外,那就是2004年法网的米斯金娜和2010年法网的斯奇亚沃尼,这两位冠军一位是凭借着底线的稳定技术,另一位则仰仗着全场型的打法,她们两位的获胜都成为了当年法网的奇迹。事实上,网球迷在经历了本世纪女子网坛的网球盛宴后,其实还是会怀念起“瑞士公主”辛吉斯。在1997年-1999年,辛吉斯用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