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了解逐步加深,但在怎样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认识。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的最终成果,靳辉明和罗文东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新变化,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主要类型或模式、本质特征、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并揭示其对世界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力求对当代资本主义有一个具体而又完整的把握与论述,将资本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综观这部宏篇巨作,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首先,该书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根据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材料,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结论,具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意义。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该书认为,新科技革命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既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使资本主义的“中心一外围”体系得到强化。为了抓住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主动调控者,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发展计划、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该书还深入地研究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的变化,分析了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战略和管理体制转变的各种表现,揭示了这些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例如,股权的分散和企业法人治理机制的完善,淡化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但劳资关系向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方向发展。企业从全球视角调整经营战略,注重研发方面的投资,建立超大型的跨国公司,一方面使企业的经营和运行适应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资本化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资本的增殖能力,加深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作者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形成了以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法治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民主制度来看,形式的民主的完善与政治冷漠同时出现,民主的危机和民主的迷信同时出现。从政党制度来看,西方国家政党的数量剧增,政党政治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党政策日益趋同化,政党制度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利益集团、媒体等因素的挑战。从国家职能和政权机构来看,西方国家全面介入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议会权力和地位衰落,行政权力扩大,司法功能向政治领域延伸。从西方民主制度的全球扩张来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输出的战略越发明显,民主“第三波”、苏东剧变、“大中东民主计划”、“颜色革命”,可以说是西方民主政治全球扩展的战果。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作者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生了一次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根本变革。通过对极权主义、乌托邦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否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而商业化、流行性和享乐主义的西方大众文化,对西方上层社会的文化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消解作用,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维护功能。从本质上讲,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是围绕资本主义生产和资产阶级统治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它大肆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即使普通民众的思想意识也带有相对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二战后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和抗议,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该书首先分析了影响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新变化的因素,如科学技术、生产资料所有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在资产阶级内部,随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食利资本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两个阶层的数量不断增长;作为资产阶级特殊组成部分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两个阶层获得快速发展;虽然大垄断资产阶级不断增加,但中等资本家仍然是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主体。从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看,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和知识型工人的比重越来越高。随着旧中间阶层的比重逐步下降,新中间阶层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虽然呈不断上升之势,但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一直处于低潮。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资强劳弱,同时,工人的阶级意识的蜕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两极化的趋势,阶级矛盾有进一步激化的可能。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该书明确指出: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建立世界市场、掠夺资源和剥削不发达国家的人民,是当代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最深刻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苏东解体后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更为直接的现实原因。这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既不同于将当今资本主义视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社会资本主义等观点,也不同于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视为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阶段的观点。
第二,该书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角度,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上表现出来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进行了历史的、具体的考察,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意义。
该书分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三个时期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认为凯恩斯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国际交往、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不同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而且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滞胀”综合症。在新自由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转变,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它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没有消除贫困。在“第三条道路”时期,资本主义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政策调整,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该书还阐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并通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模式(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和日本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的比较,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中心一外围”结构和世界体系。作者 指出,只有将资本主义世界看作一个整体,看作是一个文明与落后、进步与局限、繁荣与贫困共存的体系,才能了解它的真实面貌。这种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和不同发展模式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的研究和考察,有利于克服仅仅着眼于西方几个发达国家来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而美化资本主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三,该书力求在二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斗争的世界格局中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和趋势,具有研究领域和视角上的创新意义。
该书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新科技革命的作用、西方国家的自我调节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四个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概括。作者强调,正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政治势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和反复较量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不得不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良,以延缓或挽救其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推翻、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命运。我们要全面深入地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就不能不充分地考虑世界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强大制约因素。
该书还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人手,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影响,阐述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和当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者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负债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反而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严重的“滞胀”危机,这说明新科技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已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难以容纳。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调整阶段,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扩散到全球,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放大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国内、国际政治经济中的新表现形式有: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与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调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跨国垄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与世界范围内劳工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演绎出各种新老危机,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国际恐怖主义等。这充分说明,尽管西方国家采取了种种自我调节、改良措施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已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愈合的伤口,它们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节和缓解的地步,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奠定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组织和“新人”的形成创造条件.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所形成的股份制、国有化、跨国公司、经济计划等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提供了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突的“线索”。而且,当代资本主义内部还出现了合作经济、社会保障、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三大差别的逐渐消失、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孕育等“新的社会因素”。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优势、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其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又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对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需要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进行把握。随着当今时代主题的变换、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途径也必然是更加灵活、多样的。当代工人阶级在就业结构及其生产、生活状况方面发生的变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人的分化,削弱了工人的阶级认同感和革命意识。但是,只要工人阶级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其历史使命就依然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因为工人阶级要真正摆脱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精神上受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该书通过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的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既分析了社会主义运动对资本主义调整和改良的制约作用,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环境、外部原因,又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在对社会主义构成巨大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准备社会历史条件,这有利于扩展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眼界和思路。
综上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论》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这部著作视野广阔,方法正确,观点鲜明,材料翔实丰富,逻辑结构完整,文字表述平实、通顺,可读性强,十分值得向学界推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往往采用西方的理论观点,其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理论相差太远。这本著作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学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文 心]
首先,该书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根据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材料,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结论,具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意义。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该书认为,新科技革命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既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使资本主义的“中心一外围”体系得到强化。为了抓住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主动调控者,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发展计划、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该书还深入地研究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的变化,分析了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战略和管理体制转变的各种表现,揭示了这些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例如,股权的分散和企业法人治理机制的完善,淡化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但劳资关系向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方向发展。企业从全球视角调整经营战略,注重研发方面的投资,建立超大型的跨国公司,一方面使企业的经营和运行适应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资本化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资本的增殖能力,加深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作者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形成了以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法治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民主制度来看,形式的民主的完善与政治冷漠同时出现,民主的危机和民主的迷信同时出现。从政党制度来看,西方国家政党的数量剧增,政党政治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党政策日益趋同化,政党制度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利益集团、媒体等因素的挑战。从国家职能和政权机构来看,西方国家全面介入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议会权力和地位衰落,行政权力扩大,司法功能向政治领域延伸。从西方民主制度的全球扩张来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输出的战略越发明显,民主“第三波”、苏东剧变、“大中东民主计划”、“颜色革命”,可以说是西方民主政治全球扩展的战果。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作者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生了一次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根本变革。通过对极权主义、乌托邦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否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而商业化、流行性和享乐主义的西方大众文化,对西方上层社会的文化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消解作用,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维护功能。从本质上讲,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是围绕资本主义生产和资产阶级统治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它大肆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即使普通民众的思想意识也带有相对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二战后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和抗议,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该书首先分析了影响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新变化的因素,如科学技术、生产资料所有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在资产阶级内部,随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食利资本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两个阶层的数量不断增长;作为资产阶级特殊组成部分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两个阶层获得快速发展;虽然大垄断资产阶级不断增加,但中等资本家仍然是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主体。从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看,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和知识型工人的比重越来越高。随着旧中间阶层的比重逐步下降,新中间阶层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虽然呈不断上升之势,但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一直处于低潮。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资强劳弱,同时,工人的阶级意识的蜕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两极化的趋势,阶级矛盾有进一步激化的可能。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该书明确指出: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建立世界市场、掠夺资源和剥削不发达国家的人民,是当代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最深刻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苏东解体后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更为直接的现实原因。这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既不同于将当今资本主义视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社会资本主义等观点,也不同于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视为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阶段的观点。
第二,该书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角度,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上表现出来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进行了历史的、具体的考察,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意义。
该书分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三个时期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认为凯恩斯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国际交往、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不同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而且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滞胀”综合症。在新自由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转变,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它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没有消除贫困。在“第三条道路”时期,资本主义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政策调整,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该书还阐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并通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模式(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和日本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的比较,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中心一外围”结构和世界体系。作者 指出,只有将资本主义世界看作一个整体,看作是一个文明与落后、进步与局限、繁荣与贫困共存的体系,才能了解它的真实面貌。这种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和不同发展模式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的研究和考察,有利于克服仅仅着眼于西方几个发达国家来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而美化资本主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三,该书力求在二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斗争的世界格局中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和趋势,具有研究领域和视角上的创新意义。
该书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新科技革命的作用、西方国家的自我调节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四个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概括。作者强调,正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政治势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和反复较量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不得不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良,以延缓或挽救其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推翻、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命运。我们要全面深入地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就不能不充分地考虑世界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强大制约因素。
该书还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人手,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影响,阐述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和当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者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负债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反而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严重的“滞胀”危机,这说明新科技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已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难以容纳。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调整阶段,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扩散到全球,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放大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国内、国际政治经济中的新表现形式有: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与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调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跨国垄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与世界范围内劳工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演绎出各种新老危机,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国际恐怖主义等。这充分说明,尽管西方国家采取了种种自我调节、改良措施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已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愈合的伤口,它们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节和缓解的地步,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奠定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组织和“新人”的形成创造条件.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所形成的股份制、国有化、跨国公司、经济计划等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提供了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突的“线索”。而且,当代资本主义内部还出现了合作经济、社会保障、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三大差别的逐渐消失、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孕育等“新的社会因素”。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优势、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其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又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对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需要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进行把握。随着当今时代主题的变换、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途径也必然是更加灵活、多样的。当代工人阶级在就业结构及其生产、生活状况方面发生的变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人的分化,削弱了工人的阶级认同感和革命意识。但是,只要工人阶级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其历史使命就依然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因为工人阶级要真正摆脱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精神上受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该书通过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的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既分析了社会主义运动对资本主义调整和改良的制约作用,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环境、外部原因,又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在对社会主义构成巨大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准备社会历史条件,这有利于扩展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眼界和思路。
综上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论》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这部著作视野广阔,方法正确,观点鲜明,材料翔实丰富,逻辑结构完整,文字表述平实、通顺,可读性强,十分值得向学界推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往往采用西方的理论观点,其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理论相差太远。这本著作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学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文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