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新趋势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753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内容生产呈现主体专业化、内容形式多维度、内容分发智能化、运营规范化的新特征。为了适应媒体融合趋势,借鉴新媒体数字内容生产现状,我们可以探索和预见未来学术期刊出版呈现集约式出版、沉浸式阅读、精准化传播、数字化革新以及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新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1G、2G、3G、4G的发展变迁,数据传输在速率、质量和数量等各方面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2019年6月,工信部向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移动通信进入5G商用时代。相比前四代通信技术,5G网络的体验速率更快、连接数密度更高、端到端时延更低、能源传输效率更高。5G技术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更大程度地改变新媒体环境,对传媒领域尤其是传统出版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学术期刊出版作为传统出版的分支,不可避免地受到5G互联网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开始向媒体融合靠拢。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促进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不断革新,新媒体数字内容生产出现新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术期刊的融媒出版,并促生学术期刊出版新的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内容生产的特点
  5G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逐渐成熟,新媒体步入智媒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人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话语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数字内容生产为了满足新的用户需求,其逐渐调整、适应新环境,并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主体专业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结合应用软件,用户生产内容成为主流。互联网主流的内容生产模式完成了由PGC(专业生产内容)向UGC(用户生产内容)的转变。随着互联网使用门槛降低、用户大量增长,用户生产的内容参差不齐,这给相关部门和平台监管带来更大的压力。胡泳认为5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将会回归到PGC模式[1]。目前,专业化的内容生产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在互联网内容行业有相当数量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机构控制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的头部账号。机构专業化运作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带来低成本和高效率,同时“大号”能够带动“小号”形成账号矩阵的联动。移动互联网内容生产主体的专业化对“互联网+学术期刊”来说是值得借鉴的。学术期刊出版是严肃的内容生产过程,专业化、学术化的特点足以为其线上内容的公信力背书。
  (二)内容形式多维度
  智媒时代,数字内容呈现多维度的特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这体现在技术推动内容形态多样化。电子书、电子期刊、游戏、动漫等数字出版形态日趋成熟,尽管VR/AR内容产品受技术、网络等限制未能大面积占领市场,但在5G网络环境普及后,搭载VR/AR技术的数字出版物将会大放异彩。
  AR图书为“AR+出版”开了先河:AR技术应用到图书出版中,大众通过手机App扫描图书内页就能观看与图书内容相关联的AR特效。目前,AR技术结合儿童读物类、科普类、艺术类、IP衍生类等图书出版较为广泛。VR与出版的结合已经在视频和游戏产品中崭露头角,VR视频和游戏搭配头戴式智能终端,将视频和游戏的沉浸式观感体验放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除此之外,数字内容市场还包括听书产品、知识服务课程、MOOC、数据库产品等形式。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采用的是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两种模式,尽管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较为困难,但其在数字出版形式上已经初见成效,如中国知网、维普等平台已经探索出较为完善的全文数据库、网络优先出版和学术传播平台。
  (三)内容分发智能化
  4G网络承载的互联网信息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5G承载的互联网信息量可以用“巨量”二字形容。对普通互联网用户而言,在“巨量”信息流中筛选和甄别有用信息并不困难,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推荐技术让这一问题变得简单。目前,互联网信息流平台多数采用“智能算法+人工运营”的内容推荐机制。智能算法负责依据用户兴趣维度构建用户画像,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兴趣倾向进行内容分发,这保证了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是符合自身兴趣的独特内容。人工运营则以人工手段给用户推荐热门内容,比起算法推荐更具有主观性、引导性,但效率也更低。算法推荐将在5G技术的推动下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平台的内容分发,数字学术内容传递可采用算法推荐机制,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的研究兴趣,为其精准推荐最新学术论文。这能够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以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
  (四)运营规范化
  互联网内容生产已经是一片红海,头部领域内容市场基本被瓜分殆尽。市场规律仿佛“看不见的手”引导各类内容向垂直领域精耕细作,内容垂直化生产创造的价值链是内容生产市场化运营所依赖的商业模式。5G时代,智能化的内容生产只有落地到垂直领域,并形成垂直化内容生产价值链才有实现价值增值的机会[2]。在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商业模式中,图书馆是其主要客户,学术期刊出版的盈利模式十分单一。出版活动应该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学术期刊出版也不例外,其应探索规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来促进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爱思唯尔(Elsevier)是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
  商,它旗下有2500余种科技期刊。爱思唯尔的学术期刊出版具有一套成熟的价值链,被业内研究者概括为“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撰写科技论文—投稿—同行评审—编辑—出版—营销—销售发行—阅读”,结合其数字出版平台即为“作者注册为平台用户—平台投稿—平台编辑初审—同行评审—发至期刊编辑部账号—期刊录用或OA出版”。爱思唯尔在成熟的运营模式中稳步前行,成为全球最有学术影响力和最具盈利能力的出版商之一。据调查,2017年爱思唯尔出版43万篇论文,每篇论文平均产生4089美元的收入[3]。爱思唯尔贯穿其整个价值链的规范化运营模式值得我国学术期刊社借鉴。   二、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新趋势
  作为出版的一个分支,学术期刊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异于图书、报纸、大众杂志的出版。学术期刊作为科研人员展示最新学术成果、传播学术观点的平台,本身具有内容严谨、受众面小、传播面窄等特点。虽然学术期刊不符合新媒体娱乐性、分众化、传播广的特点,但我国学术期刊如何搭上新媒体的快车,一直被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为适应互联网新媒体内容生产的特点,我们可以探讨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在新媒体环境下可预见的新趋势。
  (一)学术期刊集约式出版,发挥出版主体专业化、规模化优势
  目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均采用集约式出版、集团化管理的模式,如斯普林格(Springer)、爱思唯尔(Elsevier)、德古意特(De Gruyter)、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等出版机构均整合了自身千余种学术期刊,集中出版管理,形成规模效应。集约式出版能够整合所有期刊资源,集中力量进行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管理,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效率和学术传播效率。相比之下,我国仅有少数出版机构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采用集约式出版管理模式,大部分学术期刊仍然采用期刊独立运行的模式。这种单一模式投入成本高,媒体融合的传播效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此外,构建线上数字出版资源平台也必须要有集约式、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单一的学术期刊内容资源难以承担起构建资源数据库的大任,只有整合大量期刊内容信息,并对其进行标签化、数字化处理,才能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学术资源平台的搭建。
  (二)期刊内容新形态:科技期刊沉浸式阅读
  在未来,5G结合VR/AR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广泛应用于图书出版领域,出版形式将在目前“纸书+App+VR/AR”的基礎上进行革新。2020年8月6日,5G新阅读体验中心落地国家图书馆,发布联合打造基于5G、全景视频、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沉浸式阅读体验[4]。沉浸式阅读将会成为出版的“重头戏”,学术期刊出版形态向沉浸式阅读形态革新是其发展趋势。无论纸刊、电子刊,还是数字出版,学术期刊本身的科研特性要求其内容呈现形式以“文字+图表”形式为主,但在未来,学术期刊出版会出现“App+沉浸式技术”的辅助出版形式。这种形式将会首先运用到科技期刊中,尤其是医学、建筑、艺术等领域。例如,学术期刊在每篇文章中附上二维码,读者通过App扫描二维码能够看到与该篇文章实验数据相关联的VR/AR影像展示;甚至在未来的智能移动阅读终端上读者能够使用3D全息投影技术来呈现医学成果、建筑设计、艺术品等全方位、无死角的投影展示。
  (三)精准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
  学术期刊的精准传播指的是期刊利用相关技术将期刊内容精确推送给目标用户群体,实现“某些内容给某些人看”的目的。这将极大地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也提高期刊在学术领域内的知名度。学术期刊的大众传播指的是期刊利用大众媒介无差别地向用户推送内容,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大众科普知识,另一方面是提高学术期刊的大众知名度和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学术资源的精准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是未来学术期刊传播格局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内容垂直化趋势与智能化分发技术的成熟为学术期刊的在线精准传播提供了可能。例如维普、TrendMD等公司开发的学术期刊精准传播系统,其以期刊编辑部为主体,以期刊潜在作者为客体,将期刊精选文章通过电子邮件、网站插件等形式推送给有相关研究兴趣的作者。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内容筛选工作未必都要经过人工处理,标签化的内容可以由AI识别并做出筛选,按照设定好的条件选择数据库中的作者进行精准推送,推送完成后即可收到传播效果的及时反馈。此外,学术期刊借助互联网进行无差别的大众传播同样重要,多种渠道的大众传播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学术期刊的大众传播主要依靠纸刊发行和“两微一端”新媒体。未来,学术期刊出版可借助PC、手机、移动阅读终端,甚至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并结合软件应用技术多渠道地向大众传播。
  (四)在线出版成为主流,纸刊发行向按需发行过渡
  目前,欧美国家的出版商的学术期刊在线出版机制逐渐成熟,我国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在线出版平台也正在摸索中前行。当下的新媒体以更新速度快、传播成本低、内容形式多样等优势倒逼传统纸质媒体转型。近年来,图书、报纸、期刊三大传统出版物的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读者阅读电子书的时间远超阅读纸书的时间,学术期刊也面临纸刊发行量下降的困境。2019年,全国学术期刊发行总量同比下降约10%,总印数同比降低8.03%。同时,2019年,用户电子书阅读时长接近纸书阅读时长的2倍。这表明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随着媒介的变化而改变。
  学术期刊在线数字出版不等同于放弃纸质出版,在线出版目前的主要形式是OA出版和Online First出版。OA出版是指未能通过在线平台审稿的文章可在作者授权下在学术出版平台上公开获取发表;Online First出版是指文章通过在线评审后优先在线上发表。黄国春认为真正的在线数字出版应该是e-only[5]。纸刊的受众只会越来越少,因此,纸质期刊按需发行可能会成为其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图书市场,牛津大学出版社早在2006年就将旗下20000种图书中的4000种采用按需出版的形式发行。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受国内刊号等因素影响,按需出版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按需印刷、按需发行是可行的。当5G技术应用到智能印刷行业,一批批智能印刷厂的诞生将使按需印刷、按需发行成为可能。
  (五)编辑人员掌握“编辑功底+学术能力+运营能力+数字技术”
  从21世纪初我国编辑岗位的变化来看,Web1.0门户网络时代诞生“网络编辑”岗位,新媒体时代又催生“新媒体编辑”“知识付费编辑”等岗位。学术期刊编辑与前述岗位有所不同,学术期刊自身的独特性要求期刊编辑“学者化”,即编辑既要有扎实的编辑功底,又要掌握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未来,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成为有扎实的编辑功底,能把握学科领域科研新动态,有一定学术科研能力、运营思维和运营能力,掌握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线数字出版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有互联网运营能力,具备一定的数据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项目运营能力。同时,学术期刊编辑掌握的“技术”并非指技术研发能力,而是指掌握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学术期刊编辑无须掌握或了解XML语言,但要掌握XML格式文档的排版技巧,并能在线处理XML格式的论文稿件。
  三、结语
  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媒体融合,催生了新媒体数字内容生产的新变化,使传统学术期刊出版逐步向线上转型。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并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对学术期刊出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直以来,我国出版的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些差距。而当下,我国的5G网络建设和应用领先全球其他国家。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应借力5G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革新,顺应数字内容生产新潮流,抓住出版转型新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扩大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构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实现弯道超车。这是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业值得重视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胡泳,周凌宇. 5G:互联网的又一个转折点:兼论移动通信技术迭代对文化传媒产业的影响[J].中国编辑,2020(Z1):10-15.
  [2]陆朦朦,刘辉.内容2.0的未来:智能化生产盈利模式探析[J].出版广角,2019(07):18-22.
  [3]练小川.爱思唯尔的价值链延伸[J].出版科学,2020(02):22-28.
  [4]新浪科技. 5G新阅读体验中心将落地国家图书馆:引进全息影像等技术[EB/OL].(2020-08-07)[2021-09-10].https://tech.sina.cn/2020-08-07/detail-iivhuipn7263303.d.html?vt=4&cmntg.
  [5]黄国春.在线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迟来的曙光[J].出版广角,2016(03):38-39.
  [作者简介]索煜祺(1993—),男,山西忻州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期刊中心宣传策划主管。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校园或校园周边,存在新闻选题单一、新闻价值不高、缺乏新鲜感等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利用新媒体的低门槛、易接触、传播反馈及时、社会议题丰富等特点进行新闻实践教学,可以让新闻实践教学置身于真实的新闻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新闻采写技能,让学生感受大众传播舆论场,提高对新闻传播的直观感受。高校保障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从指导教师向指导
期刊
[摘要]学术期刊编辑除了要具备一般编辑人员的素质,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特别是较高的学术素质,它决定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大小,对期刊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应注重编辑学术能力的提升,从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出发,按照“按需施教”的原则,分层次地选择培训内容,注重学科专业性,丰富继续教育方式,从而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效果。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康德美学、布尔迪厄的审美社会化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从感官到心理,从个人到社会,从愉悦到文化层层深入,研究古诗词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并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原则分析古诗词融入现代广告的四种创意方法:直接引用古诗词;改写或仿写古诗词;把古诗词作为影视广告的文案,点睛广告画面;把古诗词改编成歌曲,在广告中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  [关键词]古诗词;现代广告;康德美学;
期刊
[摘要] “短视频模板”这一互联网孕育的新产物,未曾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足够重视,其侵权案件在判决前甚至缺乏相关的司法实践支撑。鉴于此,笔者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全国首例“短视频模板”著作权侵权案为例展开分析,通过对国内“涉模板”著作权保护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司法判例,总结“短视频模板”的特征及基本类型,并提炼其“作品”定性和独创性判断标准,归纳中国语境下“短视频模板”著作权侵权认定的一般思路。  [
期刊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进行互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处于浅层学习,这与高校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相违背。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理论,探讨构建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 D
期刊
[摘要]近年来,借助网络短视频平台而广泛传播的影评类二次创作短视频发展呈井喷之势,而其创作者未经影视著作权人的许可便将原影视作品通过剪辑等方式进行二次创作并传播,该行为往往牵涉侵犯著作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合理使用”制度出发,探讨“合理使用”在影评类二次创作短视频中的适用,并基于利益平衡和域外立法与实践,对我国“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著作权;“合理使用”;二次
期刊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语境下,研究分布式新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对分布式新闻“去中心化”及协同报道的新闻生产模式进行了研究,点明了分布式新闻生产模式存在的虚假信息问题及其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众对分布式新闻信任的缺失。同时,文章介绍了与分布式新闻及其“去中心化”特征契合的区块链技术,说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及透明机制有利于打造更为透明的“新闻编辑室”。此外,区块链技术所独有的溯源及难篡改性也能促使信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主题出版已从较为单一的“政治主题”向“泛主题”拓展,少儿主题出版迎来发展良机。出版单位要想做好少儿主题出版,从选题策略上来说,应做到:明确自身定位,强化使命任务;提升政治敏感度,确保政治导向正确;做好全盘统筹,提前布局规划;研判选题方向,抓住重大题材;转化表达方式,创新表现形式;研究项目评选,借势宣传推广;构建数字配套,布局多媒呈现渠道。  [关键词]少儿主题出版;发展良机;选题策
期刊
[摘要] “懂球帝”作为我国目前较为知名的足球体育类App,其在占有较大的足球体育资讯类App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拥有黏性较强的用户社群。在体育资讯的报道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版权问题。本文以“懂球帝”处理版权问题的方案与策略为例,通过总结“懂球帝”采用“先用户,后版权”的方式,筑牢“球迷社区”“新闻播报”和“数据分析”三大以用户体验为主的板块,进而探讨了其如何在复杂的体育内容传播过程中,实现版权策略与
期刊
[摘要]科技期刊是我国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意识也应该成为科技期刊及其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本文从培育政治修养、党建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五个方面入手,为科技期刊如何培育政治意识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期刊;政治意识;政治修养;政治敏感性  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