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小姨多鹤》是严歌苓的新力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日本遗孤在中国家庭里生存的故事,表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体察。本文从底层写作、女性形象和强势文化渗透三个方面,对《小姨多鹤》进行解读。
  关键词:底层写作;女性形象;强势文化渗透
  
  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员。她的小说创作独具个性,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但她最典型的创作是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独特的女性视角,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创作于二零零八年的《小姨多鹤》是严歌苓的又一新力作。本文从底层写作、女性形象和强势文化渗透三个方面,对《小姨多鹤》进行解读。
  一、底层写作
  这个社会存在着主流文化,同时还有多种多样的非主流的声音。社会底层人物大多数时候就活在社会非主流的映照下,这些人物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她们遭遇着各种各样的磨难,却很少被社会所关注和关心。因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大多时候也可以被视为社会边缘人物。
  作为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女作家,严歌苓骨子里认定自己无论身处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社会的边缘人物,就如她自己所说的,“其实我一直是一个边缘人物,就像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说的,自己从小就不认同主流社会,我很认同他的观点,我对主流社会有种敬畏,但没有归属感”,因此她的作品表现更多地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关心。严歌苓这种底层写作是和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严歌苓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遇事总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分析,这在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严歌苓经历过中国的文革时期,看到过许多流血牺牲的冤案和因为磨难而流离失所的家庭。在出国之后,严歌苓又看到许多生活在华侨华人艰辛的创业史和磨难史,以及各种不被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和尊重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这其中也包括严歌苓自己。出于人文关怀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严歌苓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人生体验,用笔触勾画出各种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百态,于是各种鲜活的社会底层人物跃然纸上。
  小说《小姨多鹤》讲述的是一个日本遗孤在战争的硝烟过后走进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竹内多鹤,是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中的一员。当日本战败投降后,这些日本国民面临着被抛弃的命运。这些人在逃亡过程中死伤无数,而小说的主人公多鹤凭借着求生的渴望和自己的机智,最终逃过了死亡。
  在中国,多鹤属于一个社会边缘人物。边缘是一种极致的生活状态,也许只有到了极致,人性的张力才会展露无遗。这正如严歌苓自己所说:“人在寄人篱下时是最富感知的。杜甫若不逃离故园,便不会有‘感时花溅泪’的奇想;李煜在‘一朝归为臣虏’之后,才领略当年的‘车如流水马如龙’,才知‘别时容易见时难’;黛玉因寄居贾府,才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触。寄居别国,对一个生来就敏感的人,是‘痛’多与‘快’的。”[1]由小说主人公多鹤这样的社会底层人物联想到很多现实的状况。印象最深刻的是,新闻报道中几度被提及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农民工是当下社会底层人物的典型,他们大多由于家境困难而走上了进城打工之路。但是他们的悲惨命运并未因进城打工而改变,反而变得更为艰难。政府虽然多次提出要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但这些问题却频频不断。这说明,政府重视的力度还不够,或者说社会对底层人物的生活不够关注和关心。希望社会能够加大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力度,给辛勤奋斗的农民工多一些优待,使他们的生存环境不那么严峻。
  二、女性形象
  无论是出国前和移民后,在严歌苓作品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女性的形象。在小说《小姨多鹤》中,严歌苓塑造了两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小环和多鹤,所以这部小说也被称做是一部“两个女人的史诗”。
  1、多鹤
  看完小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多鹤的坚韧和坚忍的性格。先说多鹤的坚韧。从战争逃亡开始,到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家庭里生活,多鹤性格的坚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韧”,使得多鹤在残酷的战争逃亡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逃亡过程中,多鹤在亲眼目睹了同胞和亲人的死亡之后,仍能够选择坚强的活下来,并最终做到了,这是一种多么坚韧的性格!因为“韧”,多鹤并未在中国家庭里摒弃自己作为日本人的习惯,而是每日早起,总是能看到她跪着用板刷刷水泥地的身影。除了刷水泥地,多鹤总是把衣服熨得平平整整。家里每日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比一般的中国家庭都要干净,这多少有些日本家庭的味道。小环一家一开始并不适应,但多鹤仍然坚持这样的生活习惯。在多鹤看来,干净、卫生是良好的习惯,所以她一再坚持。看似乖顺的多鹤,在这方面表现出的是一种固执。到最后,多鹤使小环一家人从最初的不习惯到完全融入,而多鹤也最终融入了这个家庭中,成为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当家中的顶梁柱——唯一的男人张俭被捕入狱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多鹤和小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家庭的场景。多鹤性格中坚韧的一面,令人叹服。
  再说多鹤的“忍”。多鹤从一开始介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家庭里,就注定了必须事事忍让的处境。多鹤是个善良的女人,她的“忍”更多的是一种宽容。先是忍辱负重的为一个中国家庭生孩子。多鹤对这个肯收留她的中国家庭始终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所以她在心里是心甘情愿为他们生孩子的。但要和一个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男人生孩子,多鹤需要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勇气和坚忍。接着,等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多鹤没有享受到一个母亲的权利,那就是孩子们一直把她叫做小姨。这也是为了多鹤的安危考虑,毕竟她作为日本人的身份在当时是非常敏感的。听着孩子们都管小环亲切的叫妈,而自己只能充当小姨的角色,多鹤的心里虽然有万般的不情愿,她还是隐忍下来,并始终如一地对待孩子们。多鹤的“忍”还表现在对待小环的态度上。小环一直视多鹤为家庭的入侵者,所以最初对多鹤怀着敌视态度。但多鹤用自己的善良和坚忍,使小环慢慢喜欢上她,并最终把她当成了家庭里的一员。
  2、小环
  在小说中,小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她总是张扬地表现她的喜怒哀乐。但这个人物身上有着中国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宽容。小环的宽容并没有在小说的一开始得到体现,或者说小环是从一开始的不善待多鹤到后来和多鹤共同承担起一个家庭。小环一开始对待多鹤的敌视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不能生育,一个陌生的日本女人入侵自己的家庭,她要和自己一起分享自己的丈夫,对于这一现实,小环必须有强大的承受力。经过长期的相处,多鹤的善良和宽容感染了小环,使小环从心底里开始慢慢接受了多鹤这个“外族人”。在多鹤完成生育任务后,丈夫张俭在一次有意安排下将她遗弃。小环知道后,非常愤怒,并叫丈夫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多鹤。在多鹤回到家中的那一刻,小环激动地抱着多鹤,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话,还帮多鹤洗澡,像妹妹一样地对待多鹤。也许就是在这一刻,小环从心底里完完全全地接纳了多鹤。试想,在那个日本入侵中国的年代,要接受一个日本人在自己的家庭里生活,这是一种何等宽容的胸怀!宽容是小环这个人物最宝贵的品质,这也是中国人民难能可贵的品质。当然,宽容是相互的,小环和多鹤身上都有宽容的光芒。就是这样无论是文化、出身背景甚至外貌、性格截然相反的如水如火的两个女性,却在风风雨雨的几十年生活中形成了最为动人的“姐妹情谊”。[2]
  三、强势文化渗透
  这个世界存在着主流文化和诸多的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在社会上占据着主流和支配地位,实际上就是一种强势文化。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广泛,渗透力强,很多时候甚至支配其他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占据着主流地位。
  在小说《小姨多鹤》中,中日正式邦交后,多鹤带着生病的张俭回到日本,帮张俭治病。从日本带回来的东西让大家感到惊奇不已,孩子们最终也争先恐后地跟随着多鹤的脚步去了日本。对孩子们而言,日本虽然陌生,但却是新奇、新鲜的国家,心中期待的是和在中国不一样的人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吸引。
  走出小说的世界,回到现实中。强势文化的影子处处可见。例如近年来国内兴起的“留学热”浪潮。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学业完成后就继续留在国外,而不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国家报效祖国。归国的学子,也有很多是崇洋媚外的,他们盲目崇拜其他国家的文化,始终认为异国文化相较于本国文化更优秀。这是一种强势文化渗透下的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只能使国家的文化更加落后,因为大家都一味地弘扬异国文化,本国文化就很少有立足之地了。一味的强势文化渗透,会对整个世界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存在在整个世界上的文化永远都是多元化的,也许有的强势文化会一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从长远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永远称霸世界。面对强势文化的侵袭和渗透,一方面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强势文化中的优良成分,摒弃其中的不良杂质,在各种不良诱惑面前,时刻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抵制有损于国家文化发展的不良文化的侵袭和渗透。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发扬本国传统文化文明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优良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势,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摒弃本国的固有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当始终站在发扬中国优良文化的基石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良文化,使本国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总之学习和借鉴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一味追逐别人的脚步,否则最终会失去自我。
  在小说《小姨多鹤》中,严歌苓用自己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女性视角,描写了社会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典型的女性形象,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她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也使读者对当下的现实状况和问题产生了更多的反思。
  
  参考文献:
  [1]严歌苓.洞房·少女小渔[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339.
  [2]吕雪.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小姨多鹤》中的“姐妹情谊”[J].安徽文学,2009,(10):173 .
其他文献
近年来,莘县国税局秉承内亲外和的国税文化理念,坚持以“一家亲”主题为引领,寓亲情文化于税收工作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激励、塑造、鞭策作用,注重文化渗透,坚持以文“化”人,使国税文化与税收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治局、文化兴税的新路子,有效地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促进了税收工作的开展。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一家亲”文化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国税工作的需要,值得我
期刊
摘 要: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的重要空间,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一个城市整体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直接的窗口。本文通过解释什么是“宜”和怎样理解现代城市公园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用“宜人”和“宜地”的设计思想来进行城市公园的建设。  关键词:“宜”;现代城市公园;“宜人”;“宜地”;生态建设    想要分析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宜”,现代城市公园设计又是怎样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并针对污水处理各个环节提出有效的节能途径。指出了常用的污水好氧处理能耗过高的突出问题,建议改用能耗低,但是造价稍高的好氧过滤等处理方法。污水再生利用也是解决污水处理能耗高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污水能耗与功效;好氧过滤;生态处理;自净     一、前言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低、环境污染压力大,但现行的处理技术多数面临高额资金投入的难题,当前迫切需要
期刊
摘 要:目前社会上的废旧家电数量十分庞大,种类十分繁多,但回收利用的技术还十分有限;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的政策也不完善;回收再利用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解决好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就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处置方式等进行了比较,综合,提出了针对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对废旧家电回收利用采取怎么样的处理措施;国家的政策该如何导向。  关键词:废旧家电;法律
期刊
中学物理解题时常常涉及到功的计算,有些同学由于对功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甚至错误地理解,导致在功的计算中尤其在变力做功的计算中经常出现错误。变力做功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亦是考生应考的难点,很多学生对此感到无所适从,为此下面对变力做功问题的求解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供读者分享。  一、将变力处理成恒力  将变力处理成恒力的方法,一般只在力的大小一直不变,而力的方向遵循某种规律的时候才用。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院校教育转型的动因分析分析,指出了院校教育转型的内涵发及在转型条件下应强调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信息化;转型;院校教育发展    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使得信息的生产与内容日益多元、多样与多变。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也日益迅速、方便与自由,这已经促使并将继续促使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提出了前
期刊
“没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教育的现代化;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就没有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让现代教育技术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学科教育插上翅膀。在当前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呈现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那就是以往我们是以教材为世界,而如今,我们是要以世界为教材,尤其是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主动获取大量的远远超过书本知识量的事实,更能说明这一点。因此,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财经金融活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财经管理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健康与和谐的发展前景,因而良好的人格品质是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等财经类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财经管理的专业人才的职责,毕业生主要将进入市场经济的第一线,从事与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掌握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这需要具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高素质人才来担当。而作为培
期刊
摘 要:鲁迅的《伤逝》与萧红的《广告副手》都写到了“娜拉走后怎样”的内容,对出走后的现代女性境遇、命运进行了观照,并在不同性别的写作立场下各自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和思考,构成了一个相互指涉、极富启示性和探讨性的空间,深化了我们对启蒙理性和男权文化“二合一”的中国现代社会中女性解放神话和女性尴尬现代身份的思考。  关键词:《伤逝》;《广告副手》;性别立场;启蒙理性;男权文化;女性现代身份    关于五四
期刊
摘 要:忏悔是主体在内心反思自己的过错时所进行的自我谴责与否定,体现着人希望自我超越的潜在渴望和欲求。统观中国文学史,其中并不缺乏有深刻忏悔意识的作品。本文以忏悔意识为视角,对部分文学作品做了大致的梳理和解读。对中国文学忏悔意识的发掘和整理,应全面深入,忌浅尝辄止。  关键词:古代文学;忏悔意识;悔;罪     忏悔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过错或罪性自发进行内心审判的思想和意识。中国传统语境下,忏悔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