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渴望变成别人?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BBC有档电视节目叫《你以为你是谁》,每期邀请一个名人上去揭家底,认祖归宗。这个节目十分火爆,说明即便到了21世纪,大家对祖宗来路的兴趣依然浓厚,它依然是大众心目中定义“你是谁”的重要参数。
  2016年的最后一期《你以为你是谁》特别火,因为这一期的男演员把这件事给玩高兴了,他认的祖太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个演员叫丹尼·戴尔,他出道20年,几乎是在媒体的一片嘲讽声中走过来的,《卫报》对他有过这样的毒舌评论:戴尔已经成为低成本、无质量的英国垃圾电影的标志。
  也许是媒体和公众的残忍,促使戴尔认为寻一门显祖可以让有些人嚇一跳。节目组沿历史轨迹一路上溯,寻找戴尔的先祖,他们从住在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老大爷追寻到一位庄园领主——戴尔的十世祖,再到声名显赫的托马斯·克伦威尔——十五世祖,最终抵达爱德华三世。是的,戴尔是爱德华三世的嫡亲子孙!故事的最后戴尔终于知道,自己身体里流淌着贵族的血液。
  人们为什么会被血脉这件事所吸引?电影《天才雷普利先生》里主人公的名言或许可以作为解释:“做一个假冒的大人物,也强过做那个真实的无名小人物。”电影中的主人公雷普利本是纽约市里一个公共卫生间的服务生,却因盗用他人身份,一步步进入上流社会。这大概就是人们渴望“认个好祖先,变成别人”的主要动机。
  可这种建立在希望、白日梦和站不住脚的数据之上的认祖,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还是拿戴尔的例子来说,他的新闻很快就出现了反转,BBC另一个节目组在做了大量调查后“吐槽”说:“任意找一个普通英国人,按照戴尔的方法去追寻先祖,你要不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代,那才叫稀罕。”(华丽摘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芥川龙之介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名字叫《葱》,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东京神田神保町的一家咖啡馆,有个叫阿君的女侍应。她“皮肤白皙,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头发从正中间分的,插上一只勿忘草的簪子,系着白色围裙,站在自动钢琴前的时候,活像是从竹久梦二的画儿里走出来的人”。  这位像是竹久梦二的画中走出来的美人阿君,新交了一位男朋友叫田中。田中君“算得上是个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因为他“既会作诗,又会拉小提琴,也擅
老张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气质优雅,从容不迫,在我们青春的书页里写下惊鸿一笔,那一笔足以让时光惊艳,在我们韶年时光的流淌中平添几分诗意,几分厚重,几分描摹。  初见·原来诗歌情最浓  语文,是一门讲浪漫的学科。老张,是一位具有诗意的长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讲《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老张说完这一句,身体竟然微微抖动起来,眼中蓄满了泪水。然后他缓步走到讲台中央,双手举起,神情坚定
在中国,竹子上刻字、岩洞里题字、城墙上留字,自是文人雅士的习惯。古代文人写诗,题目常常爱写成“题×××壁”“题×××庙”:“不识庐山真面目”是苏东坡刻在庐山西林壁上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王安石刻在朋友湖阴先生房子的墙壁上的。幸亏水上不能写字,不然估计“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被李白写到瀑布上去了。  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国人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在于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
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內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唐朝晚期名相、书法家。裴休在唐穆宗时登进士第,为相时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以欧阳询、柳公权为宗。《旧唐书》记载:“裴休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体更为遒媚劲健。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价此碑:“裴休率
美国“密西西比號”客轮在波澜壮阔的密西西比河上航行。  一位游客主动与船长搭讪:“船长先生,您在这河上航行了这么久,经验这么丰富,我想您一定对河中的每一处浅滩都摸得一清二楚、了如指掌了吧?”  这位船长在这条人称“老人河”的大河上已经航行了几十年,当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可是他的回答却让这位游客大吃一惊。他说:“不,先生,我对河中的暗礁、浅滩并不完全清楚。”  “您说什么?”游客疑惑了,接着又好
那云样的眼睑,梦样的瞳子啊!  诗人们日夜的辛勤  用诗韵造就的倾国之美  却被一个女人的眼神轻易击溃,  被天穹里悠然的群星輕易击溃。  于是,当露水打湿睡意,  我的心就会倾倒,直到  上帝燃尽时间  在群星與你的面前。
人文主义,它的深度,无不抵于悲观主义;悲观主義止步,继而起舞,便是悲剧精神。  毋庸讳言,悲剧主义是知识的初级、知识的终极,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  年轻的文士们,一个一个都很能谈,谈得亮亮的,陈列着不少东西——冰箱!这些人真如冰箱,拉开门,里面通明,关了,里面就是黑暗。冷着。  我们最大的本领,不过是把弄糟的了事物,总算不惜工本地弄得差强人意了些——没有一件事是从开始就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熟脸,很多孩子成了课堂的观众甚至是看客,他们要么是因为羞怯不敢表达,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不会表达,当然也有孩子缺乏对文本的思考压根儿就不知道要表达,没有表达意
每个读者基于人生经验和认知积累的不同,即使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不能拘泥于传统,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为学生制定适合的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将阅读兴趣转变为阅读习惯,赢得阅读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一、确定个性化阅读目标  个性化阅读更加重视学生在阅
那两年,我在北京主持一项工程,住在专门招待外国宾客的旅舍里。旅舍的服务员很有礼貌,他们穿着白色套服,打着黑领结,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我在旅舍里休息、饮食,可称安适,唯一不满足的是感觉不像生活在中国。  夏日的某次筵席上,我遇见了旧时同学。她已是颇负盛名的雕塑家,工作场所离我住的旅舍很近。散席时,她说:“做浮雕很累人,我中午想睡一会儿。你白天不在旅舍,可否关照值班人员给我钥匙?”  我很高兴地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