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的两道考题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u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完全没想过,会在高考后第三天,收到这样的私信:“我是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考试时,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坐我旁边,关系一般,让我给她抄一下。我害怕会被抓到,又觉得自己学得也不容易,就没给她看。后来在路上,她遇到我都不理我,是我太自私了吗?她跟别人说怎么办,别人会不会因此觉得我不近人情,对我有想法?”
  我直觉反应:监考老师在哪里?第二个反应:高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考,关于规则,难道不是每个老师、每个考点都三令五申的吗?高考作弊,一旦被抓获,将进入档案,几年内不能报考。在复考之后,高校也有权力拒收有过作弊史的学生。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你将在监狱度过青春,你准备如何和狱友们讲自己犯了什么案子呢?就说“是考进来的”?
  而我真正的忧虑不在于某一次考试,而在于:要如何告诉孩子们,规则与规则不尽相同,有些是“应该”,有些是“最好”,还有一些是“必须”。人生有太多的“必须”不能冲撞,就像不能触及电与火。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应该”,这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既然要学习要工作,就好好地来。维多利亚女王在知道叔父已逝,自己王冠在手后说了一句话:“我会做好的。”言简意赅,一个“好”字涵盖了所有用心与用力,不求尽善尽美,只每天进步一点点。但“应该”不是强制,若不这么做,只是懒散怠惰。
  处世得体是“最好”。世界太拥堵,人群挤挤挨挨,你的肘撞我的眼,只怪我太矮;我的鞋踩你的脚,抱歉,我也不是有意要穿细高跟的。为了能不打架,要微笑,要谦和,要能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要每一次答应都思考过,不是脑子一热马上就后悔,要每个拒绝都能婉转坚决。但这是“最好”,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先完成本职工作后还有余力的前提下。很多人因为羞怯、笨拙或生长环境的缺失,一生都学不会。他们没有做到“最好”,但你做到了吗?人人都有自己的硬伤,有一戳就会酥了半边身子的麻筋。
  但还有一些,是致命的、关键的,是强硬的“必须”,不能通融,没人想听你的情有可原。它们都是深渊,只要你涉足,就毫无缓冲可能地堕落。而这些,也许因为太严峻,反而家长不知道从何说起。比如吸毒。正常的家长对吸毒一无所知,他们知道吸毒可怕,但连想都没想过要跟孩子讲。他们以为这件事像天方夜谭,为此警告孩子,就像让孩子警惕马桶里爬出来的大白鲸一样荒谬。而有多少学生,就是从第一支烟开始走上了不归路。
  还有,赌博。世界杯、欧锦赛来了,跃跃欲试的学生们,也会投个注,我见过有大学生一夜之间赢了十几万元。太兴奋的他,叫上朋友同学,24小时之内就花光了。到最后,高利贷追到他家里去,父母卖掉了一套房子还债才了事。也许,死穴不在赌博本身,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劳而获”的幻象,让你以为真有无本万利的事。它破坏了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自然法则,人会忍不住走歪门邪道,指望能零付出万分收获,最后却变成万分付出零收获。为什么父母没把它当成洪水猛兽,早早防范?大概出于:谁还没打过牌呢?偶尔带彩是常事,老阿姨们在棋牌室里也玩个一两毛钱的局。
  抑或,作弊。中国不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对说谎、伪造及作弊,老师说家长说,多半轻描淡写,诚实是美德,但偶尔作个弊也稀松平常。我们这些过来人都得承认,在一些莫名其妙的考试里,抄过或者让人抄过。
  规矩是一步步建立的,总有人迎头撞上。我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四级考试,共抓出16个作弊者,全部没有拿到毕业证。那是我的母校第一次用校规处理作弊,之前当然也大说特说过,但谁也没当真,上了考场还抱着侥幸心理。那16名同学里,有没有人因此改变一生?
  规矩总会越来越严。2015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什么样的前程,什么样的未来,值得这样冒险?难道只为了将来可以上知乎答题:“有前科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有些规则只是为你好,你可以拒绝;有些却是金科玉律,像我家的那盏灭蚊灯,每天都会有迷途的蚊子扑上去,“啪”一声,电光石火,粉身碎骨。
  我的矛盾只是:到底几时跟孩子们讲这些?太早会吓着他们,太晚怕来不及;要讲多轻多重,太轻他们当耳旁风,太重又怕激起逆反。
  (编辑/张金余)
  2013年10月,80岁的姜淑梅出版了处女作,在众多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出书了,成名了,黑龙江绥化学院邀请姜淑梅去做讲座。学生说:“姜奶奶出名后,可别累着。”姜奶奶说:“我写着玩儿,还能累着?活到现在,对不起自己的事儿绝对不干!”
  有一年春节,姜奶奶的三个儿子围坐在她的身边。姜奶奶考三个儿子,出了两道题。
  第一道题是:“人啥时候有劲儿?”这个说吃饱了有劲儿,那个说胖了有劲儿,还有一个说锻炼最有劲儿。她说:“都不对,人穷了最有劲儿。”穷了,就想变,变就有劲儿。当年她逃荒到东北,就一个信念:“累死在东北,不能穷死在东北。”
  第二个问题是:“娘最不爱吃什么?”三个儿子争着说,但都没有说对。姜奶奶说:“儿啊,你娘最不喜欢吃气啊。有人气你,你就要化解啊。病从气上得,你不吃气,就不生病。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啊!”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深秋,周末,暂时搁置高三紧张的学习和繁忙的备考,吟唱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骑着单车去郊外放飞心情。踏着稀疏的落叶,斑驳的阳光穿过稀疏的枝头,我漫步在田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天空中,大雁依然是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列队南飞;不知从哪里飞来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在树上吵个不停;几只田鼠,从洞里钻进钻出,匆忙地筹备着过冬的粮食。秋天的水清,如西子明亮而
王红和李艳都是90后,两个人是闺秘密。一天,王红邀请李艳出去旅游。李艳报名北京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紧张地复习让她也想散散心,就爽快地答应了。两人到了公园,王红想湖上泛舟,李艳怕水,但不好意思拒绝。湖上,王红划桨,李艳一动不动。王红给她打气:“我们的友谊的小船,不会说翻就翻的。”李艳按着胸脯:“吓死宝宝了!”  王红是她来到这座城市认识的最知心的朋友。当初,她失业了,还是王红托朋友给她找的工作;没有
英国现代杰出的现代主义戏剧家萧伯纳,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一天,瘦削的萧伯纳在菜市场与一位大腹便便的米商迎面相遇。这个米商为人刁钻,肥得像猪一样,萧伯纳看他肥头大耳的模样,顿时感到厌恶。而这个米商,见萧伯纳一副瘦骨零丁的长相,也有点瞧不起他。  于是,米商不屑地打量一番萧伯纳,以轻蔑的口吻嘲讽道:“萧伯纳先生,瞧你这副瘦弱可怜相,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国民都在挨饿呢。”  萧伯
想多了,便成了生活不可承受之重  轻描淡写的生活,只有两个关键字:轻与淡。  轻,就是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对名利地位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一旦生活中有了轻字,人就没有放不下的包袱,就没有无法释怀的恩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淡,“薄味也,醲之反也。”淡可以明志,俭可以养德;淡看人生起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忘是是非非,换得心旷神怡;淡化物欲享受,不做物质奴隶;出门则淡妆轻抹,对人常淡雅一
天赋异禀的人永远是少数,芸芸众生资质平庸,但即使普通人也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那么资质平庸的人该如何在职场上做出一番成就呢?其实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你需要的是比别人更加熟悉职场规则、利用规则,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玩游戏”。一名百度员工在离职时总结出11条职场心得,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适应职场人生。  1.你要有同理心  说复杂点儿,同理心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向我们描述了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水依山而行,山因水而活,临水而居、依山而居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切随缘,没必要刻意追求完美,中庸之道强调的遵循规律、顺应自然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对顺乎自然的本性做事情,绝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去做,索性守株待兔、听天由命。而是凡事不能蛮干,不要做与本性相违背的事情。  一个人看到一个茧上开了一个小口,一只新生的蝴蝶正艰
他的母亲是姥姥在半路上捡回来的孩子,姥姥本来就是三餐不饱的人,又添新人,日子过得更是苦不堪言。所到之处,连野草、树叶都被人吃得精光,到哪里才能给他的母亲弄点吃的呢?姥姥方圆十里跑遍了,实在找不到吃的,别无他法,姥姥只得伸出手腕让他的母亲舔。一次次,他的母亲饿得头晕眼花就拉着他姥姥的手腕舔,时间长了,姥姥手腕上的骨头分明可见,让人不敢正视。多年后,他的母亲一想起这事就掉泪,怪姥姥不该让她这么做。姥姥
二月河的父母都是官员,也希望他当官。可是,在二月河开始文学创作后,当官的愿望就渐渐离他远去了。从40岁开始,二月河就发誓:绝不做官。尽管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做官的机会也多了起来,但他认为唯有写作才是他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摒除功名诱惑的二月河,从此深居简出,潜心写作。十余年的时间里,他相继创作出洋洋数百万言的“帝王系列”历史小说,一时间好评如潮。尽管蜚声海内外,但二月河在工作的单位上只是个科
软肋人人有,区别在底线。  认识一位朋友,席间,听人讲起她的事迹,简直像在观看电视剧。  十几年前,她在广播里听到一个女孩的不幸故事,当即花了将近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套励志书籍送给那女孩。之后,一直和女孩保持着联系,尽己所能给予帮助。  女孩把她当亲人一样看待,家里有什么急事,有什么意外,或者自己心情郁闷,都会第一个打电话向她求助,或者找她商量。而她,哪怕出差在外,也一定会想办法赶回去,实在赶不回
东汉的范滂,在母亲的影响下,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但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被奸臣诬陷结党谋反,年幼的汉灵帝受人怂恿,下令逮捕他。明白内情者非常同情范滂,连前去捉拿的钦差都不忍心对其下手,当地的县官也宁可丢官弃职而陪他远走他乡。而范滂却拒绝了所有人的帮助,说道:“兴许我一死,朝廷就会停止制造冤案。我怎么能为了个人性命而不顾及更多的同僚呢?我的老母亲也会因为我的逃跑而受到连累啊!”母亲闻讯前来探监,范滂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