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与适切:创设实验教学情境的策略初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ylovez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情境创设要指向明确,针对性强
  1.1 案例与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引入环节的情境创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拿掉遮住礼物的布)看看鱼缸里有什么?
  生:金鱼(很大的金鱼).
  师:这条金鱼真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大吗?(捞出金鱼给学生观察发现实际上金鱼没那么大)是谁有那么大的魔力使我们看到的金鱼变得那么大呢?
  生:金鱼缸.
  师:这时的金鱼缸相当于什么?
  生:凸透镜.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是教师为引入课题而创设的一个有趣的情境,且此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若接着马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话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探究,也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创设有趣的情境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并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这节课的探究任务很重,目标也很明确,教师心中很清楚目的是要探究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随物距变化的规律,但学生并不知晓,所以我认为创设的情境要为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服务才算是有效的.
  1.2 优化与反思
  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字会放大.这时让学生慢慢移动透镜继续观察字,问学生会不会有什么其他发现?活动时或许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发现能成倒立放大的像,但只要有那么一两名学生发现,其余学生也一定会迫不及待的去尝试.也许还会有个别学生发现能成缩小像,这时若无学生发现可以适当提示继续让透镜远离书本或用凸透镜观察窗外的景物,还可以借助于白纸,学生会惊奇的发现教室窗户的像能成在白纸上,即成的是实像.这时学生会好奇于凸透镜能成多种性质的像,基于这样的活动,教师若问学生是什么因素的改变导致了像的性质的改变,学生自然会想到是由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变化.这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原因:因为凸透镜能成多种性质的像,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其成像的规律;如何来探究呢?逐渐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性质,同时教师提示注意像距的变化规律.
  这样的引入其实并无多大新意,只是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略有改动,但我认为这样和后面的探究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脱离书本来创设新的情境.而是要看我们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我们在课堂上所设计的情境,不管出现在课堂的哪一个环节,都得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任务而创设.
  2 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引人入胜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作为物理课,教师也要引导他们在某情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内心总是充盈着跃跃欲试的冲动,可让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从喝饮料中悟出的物理知识
  [HJ1.45mm]
  案例:《大气压强》教学片断
  师:请问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免费喝饮料?
  生:(举手)上台,打开瓶盖往嘴里倒.
  师:既然喝到了饮料,就要请你动脑筋了,如果老师只允许你将瓶子放在桌上,请问怎样才能喝到?
  生:用吸管.(拿起老师给的吸管喝了几口)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位同学为什么能喝到饮料?
  生:(齐生回答)被他用力吸进去了.
  师:好(将瓶口封死),请再喝一次,有何感觉?
  生:(用力吸)几乎吸不到了.
  师:现在为什么吸不出饮料了呢?
  生:没空气了,和外界不通了.(学生反应热烈,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这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给出的解释)
  师:那么为什么瓶中空气和外界不通时就吸不出来呢?
  生:这……(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
  这是一堂课的引入,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喝饮料”入手,设置悬念,既能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2.2 趣味魔术设置悬念,启迪智慧
  案例:《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学片断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我现在把这个圆筒放在斜面上松手你猜会怎样?
  生:会从下面上滚下来.
  现象:先滚下来后来又滚回了斜面上.
  师:为什么会回上来,其间施加了什么魔法呢?(出示另一面)圆筒里面有拉直的橡皮筋和一个钩码,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回去思考、讨论,下一节课我们看哪位同学最先揭晓其中的奥妙.
  这是《动能 势能 机械能》第一课时的结尾,在学生知道能量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后,下一节课将要学习动能和势能间的转换,为此而设置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同时也为下一节课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课后不管能不能讨论出结果,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对下一堂物理课的期盼程度也可想而知了,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人们常说:“情随心动,趣从内生.”这些告诉我们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而悬念,就是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思念与挂念,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给学生创设悬念的情境,主要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悬念心理,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从事学习.这样,他们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就会加倍增强,注意力就会加倍增强,也会格外集中.
  3 情境创设要关注适切,启发思维
  3.1 创设体验情境,启发合理猜想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猜想时创设体验的情境,可使学生的猜想有据可依,便于得到合理的猜想.
  《浮力》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猜想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呢?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杯水和一个海洋球,请同学们用手将海洋球慢慢按入水中(如图1),看有什么感觉?
  生1:(用手将海洋球慢慢按入水中)将海洋球慢慢浸入水中时会体验到手受到的力越来越大,即水给球的浮力越来越大.因此我觉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有关.
  生2:我觉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在水中的那部分体积有关.
  在教学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海洋球是他们小时候的玩具,很贴近他们的生活;也能激活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当然是为他们的猜想带来了方便,学生的猜想虽然不会一猜即中,但也不可能毫无依据.通过体验到海洋球越往下手受到的力更大可以帮助学生想到“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即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一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即便有学生误以为是和“深度有关”,在提出猜想的时候我们老师完全可以保留他的猜想,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时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浸没前似乎和“深度”有关,而浸没后又与“深度”无关,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很容易接受其实是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即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深度”无关.
  3.2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建构
  《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学片断:
  师: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让木块在水平桌面移动一段距离?
  生:用手推.
  师:如果借助桌面上的小车,又怎样让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呢?(木块移动时不能再用手去推)
  生:用运动的小车撞击木块.
  师:刚才的两个活动手和小车都对木块施加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即手和小车对木块?
  生:做了功.
  师: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如果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师:那么如果我拿掉木块,只让小车运动起来(演示),此时,小车有没有能量呢?
  生:有(没有)
  师:概念中有“能够”二字(强调“能够”),即只要这个物体又能够做功的本领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而并不一定要正在做功.
  在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能量”概念的理解往往认为这个物体要正在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才算具有能量,后来教师的演示粗看似乎是一个多余的情境,其实恰恰正是因为这一情境和问题让学生的错误理解得到纠正,并且学生对“能够”二字印象更深刻.这比起老师单凭口说要更有效.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适宜的物理情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设好并运用好物理情境以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
其他文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是给读者呈现文章内容的第一个视点。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对于每一位参与写作的学生而言,好的命题犹如一支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广,得到专家、教师、学生的广泛认同.新课改中物理学科一改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突出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后所需要形成的研究能力.  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能对现实的现象赋予意义的理解;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需要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主动参
1.在动词的后面加后缀-er,构成名词,表示执行这个动作的人。包括以下几种具体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怎样产生的.  (3)尝试性解释生活中跟“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相关的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归纳、类比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所产生现象的美妙,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1什么是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识冲突.例如:在“电磁感应”教学时,分别让磁块与铝块在同一竖直铜管中无初速下落,学生用已有的自由落体知识,判断两个物块在铜管中的下
【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四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涵盖了自然界中各种基本运动形态、物质的结构以及相互作用,然而由于自然界中物质种类繁多、运动错综复杂、相互作用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全面的考虑每种因素和每种情况将会导致物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寸步难行.所以我们提倡根据物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将研究对象的本质的、主要的属性抽离出来,撇开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并和同类物理事物中本质的、主要的属性联合起来,建立起轮廓清晰、本质鲜明、易于研究的物理模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过N遍,学生仍然做错”的教学现状.对教学现状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构建,也与课程改革的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背道而驰.要想彻底改变教学现状与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更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共同探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通过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1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美国的合作学习专家尼尔·戴维森曾提出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1)小组合作完成、讨论、解决难题;(2)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3)小组中合作互助的气氛;(4)成员的个人责
Heranallthewayhomefromschool.他从学校一路跑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