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 要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 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才能促 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 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事实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体验 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实现这种体 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 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 象,学生能感到亲切,能产生数学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前用电脑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 轮是正方形的轮子上颠簸,并设问:“小熊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 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经过新知学习后,接着再用动画显示 “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经 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小熊还是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 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 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平稳的车轮上高兴 地行驶。这个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 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二、优化数学活动,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 实。
教学概念课一般比较难教,入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 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详细、生动的数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 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
如:教学“认识吨”,考虑到“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 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學生头脑中还是没 有的。于是在揭示“吨”这个概念,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后,我就带 着学生去食堂数大米了。“每袋大米上标有净重25千克,多少袋是1吨 呢?”我问。“40袋。”大家一袋一袋数起来。接着都叫了起来:“这里正 好有40袋。”“那么这里的大米有多少千克?有多少吨?”“是1000千克, 是1吨!”还有学生在叫:“原来1吨大米有这么多呀,我们家要吃1年 吧?”我说:“恐怕一般的人家要吃2、3年才能吃完呢!”回到教室,我让 大家交流还见过哪些东西重一吨。,有的说:“我家的卡车运一车水果是 2吨。”(他家是卖水果的)有的说:“我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我就重1 吨。”还有的说:“一商场的电梯上标着:限载1吨。上次我们去乘的时候 电梯叫了起来,原来超载了。上面大概有10多个人,后来一个叔叔出去 了,电梯就开了。”……大家的发言真精彩,或许是刚才的大米给了他们 很多联想吧。
三、优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当前要讨论的问题 之间的距离,来设计有结构的学习。设计的学习材料如果太难,学生的 学习往往不能成功,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有愉悦的;如果过 容易,思维强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愉悦的体验就 不够强烈。
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 都会数出20以内的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并不一定清楚,而20以内数的 含义、数的顺序、大小和组成都是重要的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数的 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结合教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 周围世界。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兴致盎然地说出。 如:幼儿园里有3个滑梯,2个秋千,4架飞机;教室前面有3棵大树,有 4个花坛;教室里有36个同学,有18张课桌;妈妈买了8个大苹果 ……,学生观察到的这些,无一不是他们每天接触到的东西。教师还可 以让学生们从文具盒中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哪个(些)数在哪个(些) 数的前(后)面,说说某个数离哪个数近,哪个数远。还可以让一个小组 中的6个同学站起来,大家数一数,再看看这组中的第6个同学是谁, 从而明白6和第6的区别。通过观察与交流,学生们会感到数学就是这 样无处不在,在不知不觉中对数的大小和含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四、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新 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上学生既推导出了长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长方体表面积 的计算并没有结束,为激发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状 况,课后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果将10盒牙膏包成一包, 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好,为什么请你到 商场做一次调查,看看商场里一包(10盒)牙膏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 这样包装?
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 实际,为学生提供这些身边常发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 识来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感 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意义。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 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好的老师不是 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 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熟悉、理解数学,再用学得的数学知识来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就 能得到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 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事实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体验 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实现这种体 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 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 象,学生能感到亲切,能产生数学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前用电脑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 轮是正方形的轮子上颠簸,并设问:“小熊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 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经过新知学习后,接着再用动画显示 “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经 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小熊还是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 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 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平稳的车轮上高兴 地行驶。这个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 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二、优化数学活动,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 实。
教学概念课一般比较难教,入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 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详细、生动的数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 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
如:教学“认识吨”,考虑到“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 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學生头脑中还是没 有的。于是在揭示“吨”这个概念,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后,我就带 着学生去食堂数大米了。“每袋大米上标有净重25千克,多少袋是1吨 呢?”我问。“40袋。”大家一袋一袋数起来。接着都叫了起来:“这里正 好有40袋。”“那么这里的大米有多少千克?有多少吨?”“是1000千克, 是1吨!”还有学生在叫:“原来1吨大米有这么多呀,我们家要吃1年 吧?”我说:“恐怕一般的人家要吃2、3年才能吃完呢!”回到教室,我让 大家交流还见过哪些东西重一吨。,有的说:“我家的卡车运一车水果是 2吨。”(他家是卖水果的)有的说:“我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我就重1 吨。”还有的说:“一商场的电梯上标着:限载1吨。上次我们去乘的时候 电梯叫了起来,原来超载了。上面大概有10多个人,后来一个叔叔出去 了,电梯就开了。”……大家的发言真精彩,或许是刚才的大米给了他们 很多联想吧。
三、优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当前要讨论的问题 之间的距离,来设计有结构的学习。设计的学习材料如果太难,学生的 学习往往不能成功,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有愉悦的;如果过 容易,思维强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愉悦的体验就 不够强烈。
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 都会数出20以内的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并不一定清楚,而20以内数的 含义、数的顺序、大小和组成都是重要的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数的 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结合教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 周围世界。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兴致盎然地说出。 如:幼儿园里有3个滑梯,2个秋千,4架飞机;教室前面有3棵大树,有 4个花坛;教室里有36个同学,有18张课桌;妈妈买了8个大苹果 ……,学生观察到的这些,无一不是他们每天接触到的东西。教师还可 以让学生们从文具盒中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哪个(些)数在哪个(些) 数的前(后)面,说说某个数离哪个数近,哪个数远。还可以让一个小组 中的6个同学站起来,大家数一数,再看看这组中的第6个同学是谁, 从而明白6和第6的区别。通过观察与交流,学生们会感到数学就是这 样无处不在,在不知不觉中对数的大小和含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四、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新 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上学生既推导出了长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长方体表面积 的计算并没有结束,为激发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状 况,课后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果将10盒牙膏包成一包, 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好,为什么请你到 商场做一次调查,看看商场里一包(10盒)牙膏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 这样包装?
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 实际,为学生提供这些身边常发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 识来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感 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意义。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 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好的老师不是 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 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熟悉、理解数学,再用学得的数学知识来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就 能得到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