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该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有些人认为,罚不惩,谓之纵恶,就算学校不惩戒,学生到社会上也会受到惩戒。学校“教育惩戒”非常必要,为之叫好。
而另一些人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错误人皆有之,犯了错误的人只要不坚持错误,悔悟并设法改正错误,就可以了。学校“教育惩戒”的实行不是很妥帖。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学校“教育惩戒”的看法和思考。材料共三段,首段引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点明学校“教育惩戒”的内容。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是两种对立的观点:赞同学校实行“教育惩戒”和反对学校实行“教育惩戒”。我们写作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两种观点中的一种来写,也可以选择自己对于学校“教育惩戒”的其他看法来写。参考立意:①为学校“教育惩戒”的实施叫好;②学校“教育惩戒”须谨慎;③惩而有度,戒而有效,才是学校“教育惩戒”应该追求的目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心话题是学校“教育惩戒”,如果仅探讨了“惩戒”的必要与否这个问题,就是偏离题意了。
命题: 德清县高级中学 方香椿
举惩戒之尺,开育人之花
[文] 德清县高级中学高一(12)班 黄媛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一个人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教师所给予的感化和引导,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正因如此,教育部近日出台的有关教育惩戒的规则,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
或许有人会认为“教育惩戒”并不可取,会破坏孩子的自尊心,会被权力滥用。但是在我看来,惩戒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剂良药,或许苦口,但是利于病情,宜于学生成长。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便是一位严厉且不苟言笑的老师。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述:“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实行教育惩戒,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害怕老师或者拉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而是为了树立一种规矩意识,采取一种惩罚的措施来激励学生自觉约束自己,自觉远离违规的红线。就像寿镜吾先生的惩罚措施“都不常用”那样,教育惩戒的目的并不在“惩”,而是在“戒”。如同所有的处罚规则一样,最终人们希望达到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惩罚他人,而是让所有人都自觉遵守规则。
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学生能接触到的新鲜信息也越来越多,在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的浸润下,如果单纯靠学生守则或者校纪校规,已经不能约束个别学生,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让在“对”与“错”的十字路口徘徊的青少年吹散迷雾、明确方向、敲响警钟呢?我认为教育惩戒十分必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老师手中的一条戒尺可以让学生在心中快速且清晰地树立起规矩意识,相比苦口婆心的劝说,它用更加刻骨铭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对”与“错”的理解,将学生拉回正轨,为学生塑造更美好的人格。
就其本质而言,教育惩戒并不是将体罚学生的权力给了老师,而是将警戒学生的权力给了知识和规则。惩戒不等同于体罚,而是在必要情况下的不得已为之,如果温和的感化已经可以解决问题,那自然不必动用戒尺,但是如果需要更强有力的手段,那么惩戒无疑是防止学生在错误中得寸进尺的最好选择。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义务。”何为好的教育?并不是只有如沐春风般的感化才是好的教育。真正科学的育人之道应当是温和但又不失尖锐的,只有那样,学生才不会被糖衣炮弹迷惑双眼,才不会因错误的引导而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教育惩戒”,势在必行。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眼中含情,手中有剑,心中有光。举惩戒之尺,开育人之花。
点评:该文开篇由教育和教师对人的影响引出“教育惩戒”这个话题,鲜明地亮出观点:惩戒是一剂良药,利于学生成长。然后在后文展开论证,以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为例,分析教育惩戒的作用。继而联系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特点,指出“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写到此处,作者步步深入,论证“教育惩戒”的本质不在于“惩”,而在于“戒”,对比分析温和教育和惩戒教育的不同教育效果。最后引用教育家的观点,收束全文,重申观点,并提出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眼中含情,手中有剑,心中有光。举惩戒之尺,开育人之花。”既呼应了标题,同时深化了观点。全文语言干净利落,娴熟地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尤其值得赞叹的地方在于对“教育惩戒”本质的看法,使文章走向深刻。
(指导老师:方香椿)
教育惩戒当施之有度
[文] 德清县高级中学高一(12)班 严 予
近日,教育部批准教育惩戒的实施,对此我想说:适当惩戒,施之有度。
适当的惩罚能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惩戒就是替善行和恶行划定界限,帮助人改正错误,巩固人心中善的底线,以此来助人成长。而教育惩戒即一种通过惩戒来让学生悔过、抑制恶行的教育手段。教育惩戒本质上是劝学生向善,出发点是好的,但若是过度,就会贻害无穷。过度的惩戒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若是一点点错误都会带来严重的惩戒,那么,学生的精神可能会在日复一日的提心吊胆中被消磨殆尽。若是惩戒过度还会消耗人的体力,有可能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总之,过度的教育惩戒既伤害学生的肉体,又伤害学生的心灵。更何况那些更严重的惩罚、侮辱性的惩戒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生,无形中助长了校园欺凌风气的蔓延,会给学生的心灵蒙上一层也许终其一生也驱散不了的阴影。
那么,教育惩戒应有个怎样的度?教育惩戒应追求实际效果,行动要以结果的成效为目的。对于任何惩戒,学校都不应注重表面形式,而要关注惩戒真正的教化作用。真正好的、适当的教育惩戒应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合理的惩戒应该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无论何时,学校都要牢记教育懲戒的初衷。
教育惩戒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教育惩戒也应因人而异。若是本性纯良的学生不小心犯错,学校不应该进行过重惩戒,否则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催生恶的火苗。但若是学生屡次犯错,甚至走向恶的边缘,则需要加大惩戒力度,树立规则的威望,让这些学生敬畏规则,以免他们成年后危害社会秩序。
国家虽然出台了文件,规定了可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况和实施惩戒的手段,但是“教育惩戒”这四字背后毕竟没有绝对量化的轻重衡量标准,这就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谨慎施行,以百年树人之心培育学生、爱护学生,依规惩戒,避免滥用,守住滥用教育惩戒的最后一道防线。
不过教育惩戒依然只是外力,也不应被“寄予厚望”。真正好的教育,还是应留出适当空间,让学生自我反省,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惩戒,施之有度。愿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教育惩戒这一政策的初衷和本意,也能享受到适度的教育惩戒带来的教育新风貌。
点评:该文表达了当下中学生对教育惩戒实施的一种思辨的、理性的看法:教育惩戒,施之有度。作者用对比论证阐释了适当惩戒可行而过度惩戒不可取。继而深入思考在当今教育惩戒实施前提下,怎样的教育惩戒才是适当的、合理的。作者提出教育惩戒要关注其教化作用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特点,将思维推深。最后作者呼吁,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能够秉持一定的法度,使教育惩戒变得真正有效。文章没有过多的论据,也没有铺排的语言,但是思维层层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充满思辨,依然值得肯定。
(指导老师:方香椿)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该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有些人认为,罚不惩,谓之纵恶,就算学校不惩戒,学生到社会上也会受到惩戒。学校“教育惩戒”非常必要,为之叫好。
而另一些人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错误人皆有之,犯了错误的人只要不坚持错误,悔悟并设法改正错误,就可以了。学校“教育惩戒”的实行不是很妥帖。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学校“教育惩戒”的看法和思考。材料共三段,首段引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点明学校“教育惩戒”的内容。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是两种对立的观点:赞同学校实行“教育惩戒”和反对学校实行“教育惩戒”。我们写作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两种观点中的一种来写,也可以选择自己对于学校“教育惩戒”的其他看法来写。参考立意:①为学校“教育惩戒”的实施叫好;②学校“教育惩戒”须谨慎;③惩而有度,戒而有效,才是学校“教育惩戒”应该追求的目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心话题是学校“教育惩戒”,如果仅探讨了“惩戒”的必要与否这个问题,就是偏离题意了。
命题: 德清县高级中学 方香椿
举惩戒之尺,开育人之花
[文] 德清县高级中学高一(12)班 黄媛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一个人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教师所给予的感化和引导,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正因如此,教育部近日出台的有关教育惩戒的规则,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
或许有人会认为“教育惩戒”并不可取,会破坏孩子的自尊心,会被权力滥用。但是在我看来,惩戒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剂良药,或许苦口,但是利于病情,宜于学生成长。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便是一位严厉且不苟言笑的老师。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述:“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实行教育惩戒,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害怕老师或者拉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而是为了树立一种规矩意识,采取一种惩罚的措施来激励学生自觉约束自己,自觉远离违规的红线。就像寿镜吾先生的惩罚措施“都不常用”那样,教育惩戒的目的并不在“惩”,而是在“戒”。如同所有的处罚规则一样,最终人们希望达到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惩罚他人,而是让所有人都自觉遵守规则。
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学生能接触到的新鲜信息也越来越多,在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的浸润下,如果单纯靠学生守则或者校纪校规,已经不能约束个别学生,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让在“对”与“错”的十字路口徘徊的青少年吹散迷雾、明确方向、敲响警钟呢?我认为教育惩戒十分必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老师手中的一条戒尺可以让学生在心中快速且清晰地树立起规矩意识,相比苦口婆心的劝说,它用更加刻骨铭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对”与“错”的理解,将学生拉回正轨,为学生塑造更美好的人格。
就其本质而言,教育惩戒并不是将体罚学生的权力给了老师,而是将警戒学生的权力给了知识和规则。惩戒不等同于体罚,而是在必要情况下的不得已为之,如果温和的感化已经可以解决问题,那自然不必动用戒尺,但是如果需要更强有力的手段,那么惩戒无疑是防止学生在错误中得寸进尺的最好选择。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义务。”何为好的教育?并不是只有如沐春风般的感化才是好的教育。真正科学的育人之道应当是温和但又不失尖锐的,只有那样,学生才不会被糖衣炮弹迷惑双眼,才不会因错误的引导而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教育惩戒”,势在必行。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眼中含情,手中有剑,心中有光。举惩戒之尺,开育人之花。
点评:该文开篇由教育和教师对人的影响引出“教育惩戒”这个话题,鲜明地亮出观点:惩戒是一剂良药,利于学生成长。然后在后文展开论证,以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为例,分析教育惩戒的作用。继而联系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特点,指出“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写到此处,作者步步深入,论证“教育惩戒”的本质不在于“惩”,而在于“戒”,对比分析温和教育和惩戒教育的不同教育效果。最后引用教育家的观点,收束全文,重申观点,并提出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眼中含情,手中有剑,心中有光。举惩戒之尺,开育人之花。”既呼应了标题,同时深化了观点。全文语言干净利落,娴熟地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尤其值得赞叹的地方在于对“教育惩戒”本质的看法,使文章走向深刻。
(指导老师:方香椿)
教育惩戒当施之有度
[文] 德清县高级中学高一(12)班 严 予
近日,教育部批准教育惩戒的实施,对此我想说:适当惩戒,施之有度。
适当的惩罚能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惩戒就是替善行和恶行划定界限,帮助人改正错误,巩固人心中善的底线,以此来助人成长。而教育惩戒即一种通过惩戒来让学生悔过、抑制恶行的教育手段。教育惩戒本质上是劝学生向善,出发点是好的,但若是过度,就会贻害无穷。过度的惩戒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若是一点点错误都会带来严重的惩戒,那么,学生的精神可能会在日复一日的提心吊胆中被消磨殆尽。若是惩戒过度还会消耗人的体力,有可能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总之,过度的教育惩戒既伤害学生的肉体,又伤害学生的心灵。更何况那些更严重的惩罚、侮辱性的惩戒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生,无形中助长了校园欺凌风气的蔓延,会给学生的心灵蒙上一层也许终其一生也驱散不了的阴影。
那么,教育惩戒应有个怎样的度?教育惩戒应追求实际效果,行动要以结果的成效为目的。对于任何惩戒,学校都不应注重表面形式,而要关注惩戒真正的教化作用。真正好的、适当的教育惩戒应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合理的惩戒应该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无论何时,学校都要牢记教育懲戒的初衷。
教育惩戒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教育惩戒也应因人而异。若是本性纯良的学生不小心犯错,学校不应该进行过重惩戒,否则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催生恶的火苗。但若是学生屡次犯错,甚至走向恶的边缘,则需要加大惩戒力度,树立规则的威望,让这些学生敬畏规则,以免他们成年后危害社会秩序。
国家虽然出台了文件,规定了可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况和实施惩戒的手段,但是“教育惩戒”这四字背后毕竟没有绝对量化的轻重衡量标准,这就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谨慎施行,以百年树人之心培育学生、爱护学生,依规惩戒,避免滥用,守住滥用教育惩戒的最后一道防线。
不过教育惩戒依然只是外力,也不应被“寄予厚望”。真正好的教育,还是应留出适当空间,让学生自我反省,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惩戒,施之有度。愿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教育惩戒这一政策的初衷和本意,也能享受到适度的教育惩戒带来的教育新风貌。
点评:该文表达了当下中学生对教育惩戒实施的一种思辨的、理性的看法:教育惩戒,施之有度。作者用对比论证阐释了适当惩戒可行而过度惩戒不可取。继而深入思考在当今教育惩戒实施前提下,怎样的教育惩戒才是适当的、合理的。作者提出教育惩戒要关注其教化作用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特点,将思维推深。最后作者呼吁,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能够秉持一定的法度,使教育惩戒变得真正有效。文章没有过多的论据,也没有铺排的语言,但是思维层层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充满思辨,依然值得肯定。
(指导老师:方香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