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经济减速与治理思路

来源 :澳门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無論是在學術界、媒體界,大家都關心中國經濟的減速。
  經濟的減速在中國到底是一個什麼現象?是不是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減速的週期或者或減速的區間?經濟減速是需求的原因導致的呢?還是由於供給方面的原因?我覺得這些問題,對我們政策制定的方向,治理的方向都非常地重要。
  首先我想大概描述一下現在經濟減速的基本情況跟態勢。第二,我想對經濟減速的解釋做一點評論,特別是對現有的看待經濟減速的一些看法,做一點簡單的評論。然後我想問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經濟減速時代有沒有到來?然後我來做一些關於經濟減速現象原因的討論,最後我想對中央政府的政策做一點建議或者批評。
  三种解释
  2007年之後中國GDP增長率有明顯的減速現象。2012年中國經濟的年度目標增長率是7.5%,現有的估計值為7.8%-8.4%。往前看的話,增長減速現象至少在2007年甚至之前就可以觀察到,理由是通貨膨脹壓力和預期的持續存在。通貨膨脹壓力制約了增長的空間。從2010年開始,政府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首要任務。
  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預測也是如此,無論是世界銀行、IMF還是聯合國,大家認為中國經濟2012年會比較差,實際是有個減速的趨勢。2013年會好一點,因為估計2013年歐債危機情況會好轉,美國經濟會好一點,但是有不確定性。
  現有的經濟增長減速的現象,很多人都看到了,只是對於原因,大家的看法不一樣。第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中國經濟跟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總量上已經是超過日本。按照這個速率,我曾經做過一個比較保守的預測,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應該可以跟美國持平,人均GDP是美國的1/4。現在我們在跟發達國家,即所謂“前沿國家”的差距在縮小。經濟學有一個說法是“收斂理論”,越靠近這個牆速度越慢,離這個牆越遠可以跑得更快。發展中國家有一個空間可以追趕。這種解釋認為減速很正常,中國經濟的“分母”已經很大了,不可能跑那麼快,減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第二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歸因於外部震盪。中國的減速是因為外部原因引起的,全球現在經濟都不好,中國經濟有一塊是出口(當然我一直做研究認為,出口的功能被誇大了,中國經濟出口總量很大,大概占GDP的40%,但是附加值只有12%。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實際上其影響不大,大概影響三、四百萬人的就業,對GDP的影響不是那麼大。)這種說法認為,外部的需求在下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經濟因為一直是靠外部需求,所謂的“三駕馬車”拉不動了,所以經濟自然就減速了。
  第三種解釋的邏輯是一樣的,只是把重心轉移到了國內,認為是貨幣政策導致的。實行貨幣緊縮,就不能放貸,就抑制了國內的需求,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受到抑制。很多人認為,政府現在放開,中國經濟減速的趨勢就會停止。但我還是要說,即使貨幣政策放開,通脹的壓力馬上又會起來,背後減速的原因還是沒解決。
  减速时代是否到来?
  那麼,中國經濟減速時代有沒有到來?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是“尺寸”特別大。當然我們說“尺寸”大,是經濟很重要的特點,人均水準相對就比較小。所有進行經濟增長預測的理論,都是用人均水準來預測的。現在有很多討論說,中國經濟減速是不是已經到來?因為中國經濟分母已經很大,已經到了世界第二的水準了。哈佛大學教授珀金斯(Dwight Perkins)2010年發表了一篇論文,他認為,所有人均收入達到1萬-1.6萬美元(指按照2000年的購買力平價)的國家,其增長速度都必然下降到5%或者更低。按照他的估計,中國現在的人均GDP大約是7000-800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還將再有10年的高增長期。亞洲開發銀行也有類似的預測,認為考慮到目前實際的收入水準,中國從現在到2030年的GDP增長率的下限為5.5%。
  預測增長減速的理論是“收斂假說”:根據“收斂假說”,一個低收入國家的潛在增長率不是依據其人均收入的絕對水準來推算,而是由它與高收入國家的人均收入的差距來決定的。換句話說,重要的不是高低,而是距離,低收入國家收斂於“前沿國家”的速度是它與前沿面之間的“距離”的函數。而度量這個距離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對照這個低收入國家與“前沿國家”(一般以美國為代表)人均GDP的相對差距。
  按照購買力平價估計,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1/4。歷史上看,那些人均收入與美國相差1/4的經濟體之後都曾經能保持多快的收斂速率呢?為了找到這一經驗值,蘇布拉馬尼亞(Subramanian)2011年以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1/4或者30%為準則,從“佩恩表”(PWT)的資料庫中發現有25個經濟體符合這一標準。其中有8個經濟體(日本、香港、韓國、臺灣、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和德國)在20年的跨度裏實現了人均GDP較快的(高於5.5%)的增長率。
  研究還發現,在那些人均GDP達到美國的1/4之後,其人均GDP增長率不低於(快于或接近於)之前20-30年的平均水準的經濟體在6個資料齊備的國家和地區(巴西、韓國、臺灣、馬來西亞、羅馬尼亞和秘魯)中有4個,只有巴西下降了2.6個百分點。
  最近有三位加州大學的經濟學家Barry Eichengreen, Donghyun Park 和Kwanho Shin發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叫《什麼時候快速增長的經濟體開始減速》(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論文中準確地給出高速增長的經濟在什麼時候出現減速的參數。文章定義了減速的含義並使用“佩恩表”(Penn World Tables)的資料庫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減速的最大可能性發生在人均GDP為美國的58%的時候(2005年的不變國際價格),之後增長率平均會減少2個百分點。
  “佩恩表”的資料表明,2007年,中國的人均GDP是8511美元,還只有美國人均GDP的19.8%,離增長減速尚有很長的距離。如果中國可以一直保持下去9%的增長速度,而美國人均GDP的增長率維持在1.9%,那麼中國經濟開始減速的時間就會是在2023年,因為那時中美兩國的人均GDP之比正好為58%,中國減速的概率是75%。那麼,中國未來10年可以維持9%的增長率嗎?大多數人認為不可能,減速會大大提前,而我認為未來十年維持高速增長(8-9%)的可能性很大。   原因何在?
  中國跟發達國家人均資本存量的差距非常巨大,所以趕超空間非常巨大。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在過去五年裏中國經濟已經開始減速了?我們需要重新考慮,減速在中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中國總量大了,開始出現收斂的現象嗎?我認為不是。
  我認為主要不是總需求的原因,因為不然的話,刺激總需求的政策不會引起通貨膨脹;主要原因在供給方面,簡單地說是勞動生產率的減速引起的。
  我的看法是,中國每年有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為什麼過去五年經濟在減速?我想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就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在下降。因為投入多了,而經濟在減速,所以一定不是因為投入的原因,一定是因為生產率下降了。
  總量勞動生產率的變化是兩部分的變化合成的:資本-勞動比(勞均資本)的變化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變化。這些年,資本勞動比在持續上升,所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減速一定是主要原因。
  這些年來,為什麼總量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出現減速?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一般由兩個原因引起:第一,長期的技術進步;第二,要素的跨部門流動。我的觀察是:要素的跨部門流動受阻是這些年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減速的主要原因。
  中國在過去30年當中,全要素生產增長還是不錯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我們要素可以相對自由地從低生產率部門流向高生產率的部門。比如我們的農民,大量從農業部門出來了,出來了3億多人,中國的農業投入是減少的,但是農業的生產率是提高的,農業的收成沒有下降。中國過去30年作為一個發展中快速增長的經濟,投入雖然在增加,但是在投入過程當中由於同樣的投入水準,由於生產要素可以在不同生產力部門之間相對自由地流動,包括跨地區的、跨行業的流動,所以中國可以維持生產率相對比較快的增長。全要素生產率還是非常不錯,比“東亞四小龍”平均對GDP的貢獻都高。什麼原因?不是因為中國的教育比他們做得好,不是因為中國的科技比他們發達,而是因為要素可以在行業地區之間相對自由地流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長率的源泉。
  為什麼這些年來要素的跨部門流動受阻了呢?我個人的解釋是:在1999年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之後,國有部門和大企業逐步壟斷了高生產率的行業,使得非公有部門和中小企業集中在競爭性行業。當競爭性行業的勞動工資在2004年之後開始持續上升之後,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贏利能力開始惡化;由於難以向高生產率行業流動和進入,結果,競爭性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難以為繼,形成非常困難的局面。
  所以,當前中國經濟的減速不是長期現象,是2004年以來競爭性行業的工資持續上升帶來的供給減速的結果。這個結果與2000年前後形成的供給過剩現象正好相反:那個時候,由於競爭性行業的工資下降,生產率增長迅速,中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
  今天的經濟減速,總供給的下降是主要原因,刺激需求沒有用,刺激需求通貨膨脹會上去,供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對大量的競爭性行業來講,一方面,大量企業的成本在持續上升,這是它們是所不能控制的;另外一方面,向高生產率行業移動或者流動的障礙越來越高,它們進不去了。
  什麼原因?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行業以後,大部分集中到了高附加值的壟斷行業,財大氣粗。競爭性行業越發達,利潤越轉移到上游,被國有企業壟斷。國有企業進行托拉斯化的戰略,不僅做主業還做輔業,不再留下任何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可以進入這種空間。從1999年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戰略重組以後,這種格局就已經埋下了。經過過去十年的發展,非競爭性行業越來越掙錢,它的錢是競爭性行業的資金轉移上來的,是壟斷造成的。非競爭性行業之所以掙錢,是因為競爭性行業在虧錢。在這種情況下,要素在行業之間,低生產率跟高生產率行業之間的流動,這個管道基本沒有了。
  這就回答了,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即使我們不斷刺激需求,經濟還在減速,為什麼會產生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怎麼產生的?因為你不斷地刺激需求,貨幣投放越來越大,但實體經濟不能吸納,因為實體經濟在微縮。這些錢最後都進入了國有行業,他們拿這個錢可以做房地產,做金融,所以資產泡沫就越來越嚴重。這一現象提醒我們,特別是2004年以後,大量的競爭性行業工資在持續上升的時候,又不能夠很容易地在行業之間和地區之間進行跨行業的流動,生產率只能是減速,不可能增長。這在我看來是經濟減速的一個主要原因。
  政策思路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來思考經濟政策呢?首先要理解經濟減速現象發生的原因。現在的政策導向背後的邏輯還是認為這是需求原因導致的——國際形勢不好,國內的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但如上所述,中國經濟減速主要是競爭性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減速造成的現象,因此要糾正增長減速,就必須確保競爭性行業的生產率的可持續增長。要維護競爭性行業的生產率的可持續增長,就要求競爭性行業的非國有部門和中小企業能夠實現跨行業的資本流動,將生產要素流向生產率更高的部門與行業,實現持續的結構性轉型。為此,把治理減速的政策框架從總需求方面調整到總供給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知道美國總統雷根在上世紀80年代接管美國政府以後,美國通貨膨脹嚴重,經濟問題很嚴重,雷根沒有用總需求管理的政策,換了一個思路,有人建議他用別的政策。這個政策後來被發現創造了美國的經濟奇跡,所謂的“雷根奇跡”,被總結為“供應學派”的革命,就是更多地把政策放在供給上。這一政策對我們有啟發,“供應學派”的政策思路是值得我們的政策制定者現在關注和考慮的。
  我們應該促進企業要素跨行業流動和生產率持續增長的政策框架:放鬆政府對上游和高生產率行業的保護與管制;鼓勵壟斷行業的邊界競爭和市場准入;實行大規模的企業減稅和減負;放鬆對銀行的管制,鼓勵競爭;在上游和壟斷性行業更多鼓勵和發展混合所有制以及非政府控股的企業形式等。
  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是9.3%, 如果我們能很好解決阻礙生產要素(特別是民間資本)跨行業流動的結構性障礙,中國未來10年的GDP增長率應該可以保持在8%-9%的範圍。這樣推算是因為:第一,追趕空間巨大:即使在202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它的人均收入也還只有美國的1/4,還是中等收入的國家,仍有容納經濟趕超的巨大空間;第二,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經驗。
  以2010年年底的數字來看,中國的資本存量總值大約是93.3萬億元,相當於13.8萬億美元,而美國在2010年年底的資本存量是44.7萬億美元,兩者至少相差3倍。而按人均計算差距則更大。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大約1萬美元,不到美國的10%,大約為韓國的25%。即使整體上中國進入了上中等收入的階段,中國內部的地區之間依然有巨大的追趕空間。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沿海和內地的人均資本存量與人均收入差距非常大。以2009年的資料為例,沿海11個省市的人均GDP和人均資本存量比內陸20個省市幾乎要高一倍,以目前的這種發展模式來推算,內地至少需要20年才有望收斂于沿海的水準。
  中國經濟的結構現代化尚需時日:我推算,經濟結構變動推動中國的生產率增長的勢頭將持續至少20年。原因有兩點。第一,農業和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至今依然偏大,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的空間依然巨大。以過去30年平均每年1%的速度來降低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中國也需要20年才能使其就業結構的分配比重變得接近大多數中高收入國家的均值。第二,中國的城市化率去年剛達到51%,未來要達到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還需要提高20個百分點,這還需要20年。所以,中國經濟進入長期的減速階段應該尚需時日。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據說,這是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為衙門撰寫的一幅楹聯。是自勉,也是教導自己的僚屬,要寬以待人,要不貪財不怕死。在林則徐心中,這只是傳統的修齊治平格言,並不適用於處理民族、國家、文化等關係。那個時代的林則徐,當然沒有接受《共產黨宣言》讚賞的資本主義全球化觀念,他容不下英夷關於與“天朝平等通商的要求。  其實,古代中國人雖然難免自大,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每個古代民
期刊
向農師兄以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的名義出席由澳門大學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聯合主辦的“大學管治國際論壇:競爭力之關鍵”活動,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徐傑師弟盡地主之誼,請向農師兄一行吃葡國餐,作為校友,我有幸作陪。席間,師弟徐傑向我介紹向農學兄的“跟班”——華中師範大學外事處處長王琍。並打趣地說,王琍是土家族的美女也是咱們學校的“校花”……  “感謝您對我‘小姨子’的誇獎!”並舉杯以茶代
期刊
阳明山小酌  陽明山,在臺北市近郊,居紗帽山之東北,磺溪上源穀中。原名草山,位於大屯火山群最高峰七星山(海拔1,120米)南側。該山是風光秀麗的旅遊觀光勝地。  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蔣介石以草山行館為居處,而成為總統官邸,1950年5月,士林官邸修建完成後才改為“夏季避暑行館”,亦稱“草山老官邸”……2007年4月7日一場大火,草山行館付之一炬……  阳明山上农家宴,五味杂陈味亦鲜
期刊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寫了一本名為《百花齊放》的詩集。郭先生以一百種花卉入詩,澳門的鳳凰花就忝列其中:“我們是大喬木,原名叫攀霞拿,種在澳門鳳凰山上,故名鳳凰花。……”花木之對於澳門,名貴的不名貴的有好幾百種,郭先生一生不曾到過澳門,或許是他專門聽過澳門鳳凰花的介紹,或許是他看鳳凰花爭豔的精美照片,也或許是他對澳門有一番別樣的情懷,因而在他的筆下,鳳凰花是那樣的美輪美奐:“花枝滿頭
期刊
我母親曾教導我,在穿著方面,一定要牢記:男不現臍,女不現皮。打從記事以來,我一直把母親的“指示”奉為圭臬,整天西裝革履。也就是說,我的“臍”,在公眾場合從來就沒有“露”過。  也許我們這個社會已進入了“陰盛陽衰”的年代,君不見,現代男人是越穿越多,個個裹得嚴嚴實實;而現代女子是越穿越少,該露和不該露的全都露了。據星島環球網5月6日報導稱,“中國第一裸模”的大尺度女郎幹露露,繼在北京車展上大展風采之
期刊
萬年青是多年生的常綠草本植物,其花語是健康、長壽。  而呂叔湘先生所著的《語文常談》,就是語言學百花園中的一株萬年青。  “2012年澳門圖書館周”啟動的第一天,自己便在塔石廣場書市購得呂叔湘先生的《語文常談》。翻開版權頁,看到書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版次標明:1982年6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005年10月,香港第一版第27次印刷。從1982年到2005年,滿打滿算24個年頭,不
期刊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澳門特別行政區2014 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修正案予以批准、對2013年立法會產生辦法修正案予以備案,圓滿完成了澳門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解釋”所確定的修改上述兩個產生辦法的法定程式,澳門政制發展向前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這次修改兩個產生辦法工作,體現了中央對特區的一實關心與支持,凝聚了特區政府、立法會和廣大澳門居民的努力與智慧。修改兩個產生辦法的過程,是一次深入領會和全面貫徹
期刊
這些日子,神州大地上湧現出不少令人感動的“最美”:“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當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一群學生準備過馬路時,一輛客車突然失控沖了過來,與前方停在路邊的另一輛客車追尾相撞,被撞客車猛力沖向正要過馬路的學生,危險瞬間,本可以躲開逃生的女教師張麗莉,奮不顧身去救學生,自己被捲入車輪下,雙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最美警衛戰士” 高鐵成——當麵館發生爆炸時,他完全可以保命外逃,但他卻選擇了與別人相
期刊
我想談一談最近對中國文化面向世界的一些思考——中國文化應該怎樣走向世界。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面向世界文化的出发点    ——我们是不是要紧跟美国,强调发展“文化软实力”?    任何國家都有傳播其文化的願望。但出發點各不相同。美國的約瑟夫?奈將“軟實力”定義為:“一個國家通過內在吸引力在國際上獲得其渴望的利益的能力,而文化吸引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以征
期刊
我國古代雖然有發達的科學和技術文明,但是並沒有“科學”這樣一個詞兒來總括天文、數學、地理等學問。從明末西方科學傳入,到20世紀初確立用“科學”代表science,“科學”的譯名幾經變化,見證了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坎坷歷程。    從“自然哲學”到“格致之學”    18世紀以前,西方科學還沒有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寄身于自然哲學之中。當明末徐光啟與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學習西方學術時,他把西方自然哲學翻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