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注入人文关怀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08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育的大家都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何为人文?我记得大学时老师曾告诉过我:“人文”就是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注人的教化与全面发展,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语文的这一人文性就要求我们中学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非功利的关注,就是你不再仅仅关注你的学生是否会看、会读、会写,而是更多地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实现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入深沉的人文关怀,就是从教材、教师、学生谈起。而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积极的个性,构筑丰厚的人文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多、更好地注入人文关怀。
  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精神偶像。正所谓“学高可以为师”,但是我们更不能忘了“身正才可以为范”。我们发现,现今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教师自身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不足,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还有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这一点上,优秀教师的例子可以说明一切: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改革实验,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改革实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改革实验……所有这些,证明了一点,教师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
  其次,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中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关注生命个体,立足健康,营造平等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曾说过:“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承认生命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尊重个体的差异,不以成绩好坏这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不再把学生分为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等生。一句话,就是要更新“人才”的观念,只要学有所长,即是“人才”。在充分了解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在平等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发展其不同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次,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在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
  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让我们老师从自身做起,一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为学生的健康成才保驾护航,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其他文献
一、“主题式”活页作业设计的思索  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几年的语文作业也进行了很多改革,尤其是规范化办学以来,课程多,而课节紧张,如何在保证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而又通过完成作业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课题,为此,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采用活页式“主题作业”。  现行小学语文的作业类型主要是这几种:写字(硬笔字和软笔字)、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日记、大作文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有了新的定位——这一阶段的物理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学”,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那么,作为义务教育的物理老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实施教学?  一、树立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由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传统教学的主导者
期刊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学生来说,从小爱诗、读诗,必定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发展思维,从而为成长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精练、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虽然诗歌内容简短但思想精悍。   传统的诗歌教学就是
期刊
随着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传统的教学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构上有所调整和改革。新课程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融入了自主学习、质疑讨论、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由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现就课堂结构中较突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课堂教学的评价发生了变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展现教学水平的主要场所,建立适应新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究竟如何有效地开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对小语教学的反思》一文中大声疾呼:“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积极参与,否则会避而远之。为使语文实践
期刊
我校是全区较大的一所初级中学,学生人数多,班额大,每班人数都超过了70人。学生的差异性非常明显,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此情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尝试:  一、 实施分层教学尝试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由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初中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将学生分成快慢班。这样,随
期刊
试卷的讲评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阶段性语文教学的综合归纳,实际上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上好试卷评讲课可以对平时教学起到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作用,也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和技巧,从而更有效地指引学生今后语文学习的方向。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做好试卷讲评,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在笔者将自己浅薄的想法
期刊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它不仅具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翠鸟》一文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燕子专列》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瑞士政府和人民救助濒临死亡的燕子的感人故事。两篇课文都有一个共性特点,即凸显了“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主题。要多读多想、深入感悟,该如何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使两篇课文循序渐进渗透教材所蕴涵的人文性意义。  一
期刊
金钱并不是抽象的事物,而是孩子长大后自然会用的东西。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小年纪,像“理财”这样的事不用孩子操心。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等问题。不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孩子可能就会养成浪费的习惯。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少儿期是孩子价值观、财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段时期,体验式的理财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掌握科学的理财方式,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期刊
教学艺术是教师熟练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娱乐性、创造性、魅力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就是一些艺术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利用艺术本身独有的魅力,感染教育者,吸引受教育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艺术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使人激动,使人产生兴趣,使人兴奋;第二个功能是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