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夜半山亭下醉,洼尊今日留题。放船直到淅江西。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世上红尘争白日,山中太古熙熙。外人初到故应迷。桃花三百里,浑是武陵溪。
——元代诗人元好问《寺山半山亭题》
跨过灌河大桥,便来到了寺山脚下。
寺山是伏牛山的余脉,灌河缠绕其周围。灌河大桥是西峡县城通向寺山的要道。西峡县城距南阳市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是伏牛山区一个美丽的小县城。
进入山门,天已经暗下。同伴有些犹豫,认为在黑漆漆的山路上,不太好走。有人劝慰道,山顶有一座燃灯寺庙,值得一看。大家这才挪动脚步,向山上走去。
山风轻轻地抚慰着脸庞,四周的林木挥发出特有的清香。走在寂静的小道上,一天的劳累一扫而光。
月光伴随着我们的脚步,大家都体验着这难得的悠闲和幽静。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燃灯寺。借着月光,看到大山深处,怀抱着长长的云梯。云梯的中间,是一座歇山式门洞。这便是寺院的大门了。
推开大门,出来两个掌灯的年轻人。他们低声告诉我们,客僧已经入寝,大师也已经安歇,寺门已经关闭了。
掌灯人的话让我们有些失望。我们反复央求,远道而来,希望能够上山礼佛。年轻人看我们一脸诚恳,便告诫我们,可以上山,但切勿大声喧哗,以免惊扰僧人。
我们于是蹑手蹑脚地拾级而上,生怕惊醒寺庙里的主持。大约攀登了上百级台阶,终于看到了九龙壁。据说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九龙壁。可惜在月光下我们无法看到真切的面目,只是在喘息声中,端详着它的大致轮廓。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着全国最大的卧佛。只是大门紧锁,我们不得不沿路返回。
此时,空阔的山谷仿佛只有我们在活动,其他的一切都睡着了。再次来到山门前,年轻人打开灯迎接我们。在他简陋的住处,我们询问燃灯寺来历。据他介绍,这是一个元明时期就有记载的古代寺庙。只不过年久失修,早已残破不堪。近来民间集资,建成了这样的格局。出资人为了吸引人气,雕刻了最大的九龙壁,也建造了中国最大的卧佛。现在看到的一切,包括通往山门的小路,都是由民间建造的。
看来,这又是一个假古董。幸亏我们没有在白天登门拜访,否则在斧凿痕迹明显的寺庙里,不但不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反会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回来的路上,大家感受颇多。有的认为深夜访古寺,别有意境。但也有人认为,面对一个尚未完工的假古董,发思古之幽情,似乎有些不伦不类。有人提出,退休之后,可以在山上购买一块林地,建造别墅,颐养天年。但马上有人开玩笑,在荒山野林,除了和尚之外,谁能耐得住寂寞呢。
这是一个问题。自古名山僧占多。芸芸众生,到深山野岭,除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之外,不可能永远脱离红尘。
如今,在中国,宗教机构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私人机构所青睐,他们通过集资的方式,筹措大笔经费,然后,循古代典籍或者当地传说,大兴土木,建造许许多多的宗教场所。这种新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确实值得国人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上,市场经济充满了烟火气息。现在,终于有人将目光投在了中国人的精神需求方面,通过建造寺院,抚慰人们的心灵,获得更大的收益。
这是一种在特殊时期进行的特殊投资。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并非没有公众投资兴建寺庙。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较少有物质利益上的考虑。在社会一元化的时代,民间寺庙不但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反而会因政治的需要而随时被砸烂。
如今,社会思想多元化,有些人在宗教信仰自由中看到了商机,他们通过购买山地,建造寺庙,满足了公众精神上的需求,并且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公共产品私人配置,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状况,而且体现出了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信仰可以变成商品加以出售,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人们更愿意通过寺庙这种载体,来实现精神的交易。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供给体制。如果政府听任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泛滥,那么不仅会造成物质资源配置的变异,而且会在精神领域出现新的混乱。现在,在广大农村地区,民间集资修建教堂和寺庙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地区教主或者主持不仅拥有经济上的影响力,而且拥有精神控制力。在有些地区,宗教势力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地方中共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教主或者主持的任何政治观点,都可能影响到农村的发展方向。
人们不能想像,在二十年前,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结构,也不能想像在未来,宗教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公共产品的配置问题并非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但是像中国农村这样,在社会公共产品的配置中,投资者不但拥有精神上的控制力,而且拥有巨大的物质利益,确实少见。只有在一些发达国家新型的宗教团体利用宗教信仰,谋取钱财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盈利行为。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公共产品的配置本来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但是在错误的市场经济观念引导下,许多政府部门将公共产品的配置完全市场化。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政府投资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体进行着不恰当博弈,导致政府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打个比方,政府就像狐狸一样,在切分蛋糕的过程中,不断中饱私囊。)尽管国家立法机关制定《行政许可法》,明確政府的行政许可权,但是,为时已晚。在许多重要资源的配置方面,包括对名山大川和土地资源的配置,许多地方政府都已经提前行使了自己的权力,如今政府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捷足先登的市场投资者利用从政府手中获取的资源,尽情地进行公共产品的交易。
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结局。当我们发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权力逐渐散落到民间的时候,政府除了撕毁合同,承担违约责任之外,已经没有任何补救措施。而那些已经取得长期经营权的市场主体,通过细心耕耘,可以获得长期的丰厚回报。可以说,我国在旅游景点、山林开发、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局面。这是我们一段时期以来改革思想错误所造成的。
深山藏古寺,本来是充满意境的文化栖息地。如今在大大小小的仿古建筑面前,除了市场交易,没有文化的传承;除了商业经营,没有精神寄托;除了拥有巨额钱财的民间投资者,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精神领袖。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就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张中而变得不伦不类了。
更麻烦的是,在宗教信仰与商业利益混合体的挤压下,基层政权再也没有了广泛的动员能力,中共的基层组织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人们在烟火鼎盛的寺庙里,表达着精神的渴望,企盼着发财的梦想。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无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在古老传统意识下的精神叛逆。我们不能苛求老百姓遵循着同样的信仰,但是,在少数发达起来的投资者修建的假古董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又一次被戏弄。
这是一种放弃,或者说是一种积极的倒退。如果说民间投资者可以通过廉价购买公共用地,建造宗教场所,获得丰厚的回报,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出售的呢?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但是,多元时代是以尊重公民的财产权为前提的。如果对政府所掌握的国有资源不加区分地市场化,并且用来进行公共产品或者精神产品的生产,那么,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产权上的困惑,而且是精神上的崩溃。这是一种掌握国家资源的政府与少数投资者的共谋,其目的不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而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牟取私利。
中国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产权的改革,犹如皂衣夜行。如今,在名山大川深处,都可能会看到民间投资者的身影。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国有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之上的,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样的改革还能持续多久。现在,高尔夫球场变成了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民办教育机构往往是民间投资者逃避国家税收的重要手段,宗教寺庙也成为了少数民间投资者发财致富的场所了。
那些虔诚的香客或许不知道,就在他们对观音菩萨顶礼膜拜的时候,寺庙的主持正在侵占着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财产。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却供奉着为他人带来财富的神像,这难道就是国人的宿命?
——元代诗人元好问《寺山半山亭题》
跨过灌河大桥,便来到了寺山脚下。
寺山是伏牛山的余脉,灌河缠绕其周围。灌河大桥是西峡县城通向寺山的要道。西峡县城距南阳市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是伏牛山区一个美丽的小县城。
进入山门,天已经暗下。同伴有些犹豫,认为在黑漆漆的山路上,不太好走。有人劝慰道,山顶有一座燃灯寺庙,值得一看。大家这才挪动脚步,向山上走去。
山风轻轻地抚慰着脸庞,四周的林木挥发出特有的清香。走在寂静的小道上,一天的劳累一扫而光。
月光伴随着我们的脚步,大家都体验着这难得的悠闲和幽静。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燃灯寺。借着月光,看到大山深处,怀抱着长长的云梯。云梯的中间,是一座歇山式门洞。这便是寺院的大门了。
推开大门,出来两个掌灯的年轻人。他们低声告诉我们,客僧已经入寝,大师也已经安歇,寺门已经关闭了。
掌灯人的话让我们有些失望。我们反复央求,远道而来,希望能够上山礼佛。年轻人看我们一脸诚恳,便告诫我们,可以上山,但切勿大声喧哗,以免惊扰僧人。
我们于是蹑手蹑脚地拾级而上,生怕惊醒寺庙里的主持。大约攀登了上百级台阶,终于看到了九龙壁。据说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九龙壁。可惜在月光下我们无法看到真切的面目,只是在喘息声中,端详着它的大致轮廓。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着全国最大的卧佛。只是大门紧锁,我们不得不沿路返回。
此时,空阔的山谷仿佛只有我们在活动,其他的一切都睡着了。再次来到山门前,年轻人打开灯迎接我们。在他简陋的住处,我们询问燃灯寺来历。据他介绍,这是一个元明时期就有记载的古代寺庙。只不过年久失修,早已残破不堪。近来民间集资,建成了这样的格局。出资人为了吸引人气,雕刻了最大的九龙壁,也建造了中国最大的卧佛。现在看到的一切,包括通往山门的小路,都是由民间建造的。
看来,这又是一个假古董。幸亏我们没有在白天登门拜访,否则在斧凿痕迹明显的寺庙里,不但不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反会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回来的路上,大家感受颇多。有的认为深夜访古寺,别有意境。但也有人认为,面对一个尚未完工的假古董,发思古之幽情,似乎有些不伦不类。有人提出,退休之后,可以在山上购买一块林地,建造别墅,颐养天年。但马上有人开玩笑,在荒山野林,除了和尚之外,谁能耐得住寂寞呢。
这是一个问题。自古名山僧占多。芸芸众生,到深山野岭,除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之外,不可能永远脱离红尘。
如今,在中国,宗教机构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私人机构所青睐,他们通过集资的方式,筹措大笔经费,然后,循古代典籍或者当地传说,大兴土木,建造许许多多的宗教场所。这种新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确实值得国人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上,市场经济充满了烟火气息。现在,终于有人将目光投在了中国人的精神需求方面,通过建造寺院,抚慰人们的心灵,获得更大的收益。
这是一种在特殊时期进行的特殊投资。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并非没有公众投资兴建寺庙。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较少有物质利益上的考虑。在社会一元化的时代,民间寺庙不但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反而会因政治的需要而随时被砸烂。
如今,社会思想多元化,有些人在宗教信仰自由中看到了商机,他们通过购买山地,建造寺庙,满足了公众精神上的需求,并且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公共产品私人配置,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状况,而且体现出了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信仰可以变成商品加以出售,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人们更愿意通过寺庙这种载体,来实现精神的交易。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供给体制。如果政府听任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泛滥,那么不仅会造成物质资源配置的变异,而且会在精神领域出现新的混乱。现在,在广大农村地区,民间集资修建教堂和寺庙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地区教主或者主持不仅拥有经济上的影响力,而且拥有精神控制力。在有些地区,宗教势力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地方中共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教主或者主持的任何政治观点,都可能影响到农村的发展方向。
人们不能想像,在二十年前,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结构,也不能想像在未来,宗教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公共产品的配置问题并非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但是像中国农村这样,在社会公共产品的配置中,投资者不但拥有精神上的控制力,而且拥有巨大的物质利益,确实少见。只有在一些发达国家新型的宗教团体利用宗教信仰,谋取钱财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盈利行为。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公共产品的配置本来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但是在错误的市场经济观念引导下,许多政府部门将公共产品的配置完全市场化。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政府投资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体进行着不恰当博弈,导致政府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打个比方,政府就像狐狸一样,在切分蛋糕的过程中,不断中饱私囊。)尽管国家立法机关制定《行政许可法》,明確政府的行政许可权,但是,为时已晚。在许多重要资源的配置方面,包括对名山大川和土地资源的配置,许多地方政府都已经提前行使了自己的权力,如今政府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捷足先登的市场投资者利用从政府手中获取的资源,尽情地进行公共产品的交易。
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结局。当我们发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权力逐渐散落到民间的时候,政府除了撕毁合同,承担违约责任之外,已经没有任何补救措施。而那些已经取得长期经营权的市场主体,通过细心耕耘,可以获得长期的丰厚回报。可以说,我国在旅游景点、山林开发、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局面。这是我们一段时期以来改革思想错误所造成的。
深山藏古寺,本来是充满意境的文化栖息地。如今在大大小小的仿古建筑面前,除了市场交易,没有文化的传承;除了商业经营,没有精神寄托;除了拥有巨额钱财的民间投资者,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精神领袖。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就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张中而变得不伦不类了。
更麻烦的是,在宗教信仰与商业利益混合体的挤压下,基层政权再也没有了广泛的动员能力,中共的基层组织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人们在烟火鼎盛的寺庙里,表达着精神的渴望,企盼着发财的梦想。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无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在古老传统意识下的精神叛逆。我们不能苛求老百姓遵循着同样的信仰,但是,在少数发达起来的投资者修建的假古董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又一次被戏弄。
这是一种放弃,或者说是一种积极的倒退。如果说民间投资者可以通过廉价购买公共用地,建造宗教场所,获得丰厚的回报,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出售的呢?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但是,多元时代是以尊重公民的财产权为前提的。如果对政府所掌握的国有资源不加区分地市场化,并且用来进行公共产品或者精神产品的生产,那么,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产权上的困惑,而且是精神上的崩溃。这是一种掌握国家资源的政府与少数投资者的共谋,其目的不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而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牟取私利。
中国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产权的改革,犹如皂衣夜行。如今,在名山大川深处,都可能会看到民间投资者的身影。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国有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之上的,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样的改革还能持续多久。现在,高尔夫球场变成了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民办教育机构往往是民间投资者逃避国家税收的重要手段,宗教寺庙也成为了少数民间投资者发财致富的场所了。
那些虔诚的香客或许不知道,就在他们对观音菩萨顶礼膜拜的时候,寺庙的主持正在侵占着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财产。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却供奉着为他人带来财富的神像,这难道就是国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