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特点, 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学习 少教 多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特点,挖掘文本内涵
1.走近文本——搭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例如:在体会猫的性格温柔可亲时,我们不防注意“蹭”这个词的表演,表演中使学生模拟当时作者会说什么?想什么?猫会说么?想什么?这样做,既填补了课文空白,又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到人和猫之间的亲密,喜爱。又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用“既……又……”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活泼可爱”有了更深的体会,而且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一只性格古怪的猫,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2.走进文本——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意图。文本的理解,足以彰显一位教师的功力。现在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其实也就在理解文本、确定教学思路上,因此,首先要求的是教师要走进作者、走进背景、走进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开掘!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也才能学到东西,并最终举一反三。
3.走出文本——文本内化为读者思想感情。走出文本,强调文本與作者、与社会生活、与读者群体的联系,就是把文本内化为读者思想感情,在每次精读中,进入的是一个“读者旧我”,出来的是一个“读者新我”,建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
二.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
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生成和创新文本的意义,是一种静态的接受方法。在阅读历史中,自觉地与其他读者联系,接受他人的阅读见解和经验,或者否定他人的误读,总结误读的教训,就是一种动态的接受。动态的对话,还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接受他人的阅读经验,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就可以使阅读呈现出动态特征。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基础。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走进文本与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并感受文本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换言之,就是读者要把握文本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并通过阅读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或重建,进而替作者说话,替文本中的人物说话,替文本中的事物说话。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并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内涵,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个性化阅读要强调个性,但共性的理解也绝对不能丢弃。读者只有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进而真正理解文本。
个性化阅读不仅要尊重独特体验,还要注意价值取向。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不能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更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例如,课文《跳水》要告诉人们的是,“危急时刻要冷静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也有学生将其理解为“作者想告诉人们越是平安的时候越要注意安全”。显然,这些同学是把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迁移到了对《跳水》的理解上。类似这样的解读,我们能说不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吗?但是,这样的理解确实与课文的主旨有偏差。此时,我们就不能一味地由学生这样去理解,而应当进行引导。
钱正权老师说:“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构建,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可见个性化阅读应当建立在对文本的有效阅读基础上的个性呈现与构建。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西关小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学习 少教 多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特点,挖掘文本内涵
1.走近文本——搭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例如:在体会猫的性格温柔可亲时,我们不防注意“蹭”这个词的表演,表演中使学生模拟当时作者会说什么?想什么?猫会说么?想什么?这样做,既填补了课文空白,又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到人和猫之间的亲密,喜爱。又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用“既……又……”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活泼可爱”有了更深的体会,而且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一只性格古怪的猫,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2.走进文本——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意图。文本的理解,足以彰显一位教师的功力。现在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其实也就在理解文本、确定教学思路上,因此,首先要求的是教师要走进作者、走进背景、走进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开掘!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也才能学到东西,并最终举一反三。
3.走出文本——文本内化为读者思想感情。走出文本,强调文本與作者、与社会生活、与读者群体的联系,就是把文本内化为读者思想感情,在每次精读中,进入的是一个“读者旧我”,出来的是一个“读者新我”,建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
二.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
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生成和创新文本的意义,是一种静态的接受方法。在阅读历史中,自觉地与其他读者联系,接受他人的阅读见解和经验,或者否定他人的误读,总结误读的教训,就是一种动态的接受。动态的对话,还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接受他人的阅读经验,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就可以使阅读呈现出动态特征。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基础。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走进文本与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并感受文本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换言之,就是读者要把握文本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并通过阅读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或重建,进而替作者说话,替文本中的人物说话,替文本中的事物说话。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并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内涵,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个性化阅读要强调个性,但共性的理解也绝对不能丢弃。读者只有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进而真正理解文本。
个性化阅读不仅要尊重独特体验,还要注意价值取向。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不能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更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例如,课文《跳水》要告诉人们的是,“危急时刻要冷静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也有学生将其理解为“作者想告诉人们越是平安的时候越要注意安全”。显然,这些同学是把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迁移到了对《跳水》的理解上。类似这样的解读,我们能说不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吗?但是,这样的理解确实与课文的主旨有偏差。此时,我们就不能一味地由学生这样去理解,而应当进行引导。
钱正权老师说:“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构建,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可见个性化阅读应当建立在对文本的有效阅读基础上的个性呈现与构建。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