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发掘叶嘉莹诗词教学实践背后的支撑力量,文章从教育信仰、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旨在以大师经验为当代诗词教学课堂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 叶嘉莹 诗词教学 教学思想
  引言
  提及叶嘉莹,人们总是聚焦于她的诗词研究、评赏和创作,却往往忽视了占据她大部分生命的乃是诗词教学。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诗词大师,叶嘉莹从事了六十余年的诗词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建立在评赏基础上的讲授才是她的主业,而她在教学方面的造诣绝不亚于其诗词本身的造诣。听过叶嘉莹讲诗词的学生,常无限回味地称听其讲课是“极大的精神享受”。众多学子对叶嘉莹诗词课堂的深情回忆,不难折射出她超凡的教学魅力。任何一种好的教学实践,必定有好的教学思想作为隐藏在其背后的支撑力量。为了发掘出这种力量的本源,笔者从教育信仰、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将其化为清晰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教育信仰:神圣的文化召唤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深厚真挚的教育信仰构成的。她认为诗词教学是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工作,是为了让中华诗词这条文化长流绵延不已、奔腾不息。这条长流同时也是感发生命之流,古典诗词中饱含生命之美,这种生命的力量从古人的精神出发,穿越时空投射到今人的灵魂,从而让生命在诗词文化的长河中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
  1.让文化长流生生不已
  “任何一种学术文化之得以绵延于久远,都正赖其有继承之传人,而教学则正是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工作。”①
  ——叶嘉莹
  支持叶嘉莹以诗词讲授为生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于深埋在她心中对古典诗歌尽到传承之责任的使命感。她曾谦虚道:“虽然我也自知学识浅薄,国内固有不少才学数倍于我的学者和诗人,这传承的责任原落不到我的头上来,但却正如杜甫诗中所云‘方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我对古典诗歌似乎也就正有这样一种不能自已之情,因此我在当时还曾写有一首诗,说‘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中屈杜魂。’诗虽不好,但所写的确是我自己的一份真诚的感情。”②或许正因为这样一种感情,对于每次讲座的邀请,叶嘉莹总是尽量排除万难应承下来,并且在讲授时倾尽了自己全部的心力。
  叶先生如今已89岁高龄,有些朋友和她开玩笑,常说她是“好为人师”,而且“不知老之已至”。殊不知她正是由于自知“老之已至”,才如此急于想把自己所得之于古诗词的宝贵体会传给后来人。她在为《诗馨篇》所写的序中,曾经提道:“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作为中华文化之珍贵宝藏的诗词之道路,则正有待继起者不断开发和拓展。“至于我自己则只不过是在这条道路上,曾经辛勤劳动过的一个渺小的工作者而已。”③可见叶嘉莹所关怀的,并不是她个人诗词道路上的成功与获得,而是后起的年轻人如何在这条道路上开拓出一片更高远广阔的天地,并且能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国民的品质展现出璀璨的光华。
  2.让诗词之美感发生命
  “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④
  ——叶嘉莹
  古典诗词有其奥曲深邃之处,并非浅白得老妪都解,因此很多人苦于不能体悟其中之美。然而,古典诗词提供的不仅有自然之美,而且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是人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切身体验的。针对很多人诉说自己不能体悟诗词之中美好意蕴的情况,叶嘉莹认为,人不能悟是我们的心死了,我们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质的、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都没有一个空灵的心灵,来接受宇宙万物如此美好的种种生命的迹象。⑤
  每首诗词都有其生命之美,因此叶嘉莹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与教学中,一直贯穿着她所独具的生命美学思想。她的讲述,使千古诗篇跃动着生命的华彩,使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苏轼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使那些豪迈辞章与低吟浅唱都同样传达出感人肺腑的生命之感动。她认为,“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必须把她看作一个活泼的生命,绝不能把她搞成一个僵死的教条。”⑥叶先生对诗词的阐述,就是一种由衷的对生命的感发、体验和赞美,是一种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品味。她特别强调:诗词研究须从诗人的生命感受出发;讲解诗词,则是把这种生命的感发传达给听者。
  二、教学目标:光明的引航灯塔
  在崇高的教育信仰指引下,结合自身的治学经验,叶嘉莹形成了关于诗词教学目标的独特思考。虽然叶嘉莹从未系统阐述过其诗词教学的目标设置,但是笔者通过分析叶嘉莹诗词教学实践中内含的目标指向,以及叶嘉莹相关论述中所折射出来的思想,总结得出:叶嘉莹诗词教学的目标主要包含三部分:传授诗词赏鉴的良方,传达兴发感动的力量,让创作与赏鉴相得益彰。
  1.传授诗词赏鉴的良方
  叶嘉莹的古典诗词评赏与同类学者相比,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其评赏文章突出的特点是分析细腻、印证具体、思路开阔,且融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可以让读者看到她作为女性学者所独具的风格特色和对古代诗词纵横贯通的娴熟把握,其所论所叙可谓详尽透彻、鞭辟入里,充分显示了她扎实的学问功底和横溢的天赋才华。叶先生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正是诗词评赏基础上的讲授,她除了要把诗词的涵义美感介绍给学习者之外,更要向学习者介绍自己是通过何种渠道赏鉴这些诗词的。所谓“授人以渔”即指将她自己总结出来的独特的诗词赏鉴模式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地对诗词进行赏鉴,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使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传承诗词文化的长流。
  2.传达兴发感动的力量
  叶先生虽然在其诗词研究与讲授中引入了很多现代理论和观点,但其最基本的评赏标准还是诗歌中感发生命的质量和作用。诗歌中有兴发感动的生命,这是叶先生强调过无数次的,虽然这不算新鲜的论述,却是在叶先生手上被提升为欣赏诗歌最重要的秤杆。她认为,对诗歌的评赏,不管是出于主观角度还是客观角度,都必须紧紧抓住本人的感受这一出发点,探求诗歌中兴发感动的生命,并将之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从而完成诗歌兴发感动的创作生命。由此,叶嘉莹在讲授古典诗歌时,除了对文字典故作理性的解释说明,对内容和技巧作必要的分析批评外,更看重的是能对诗歌中感发之生命的美好品质作感性的传达,使读者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激励和感发,从而振奋起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藉诗歌而传承的精神力量。   3.创作与赏鉴相得益彰
  叶嘉莹认为,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诗中所蕴含的兴发感动之生命为主要质素,这种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质素,与诗人的心性、品格、学养、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能感之”的要素。仅具备这些“能感之”的要素,而不能将其完美地叙写表达在诗篇之中,在叶嘉莹看来,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她指出,在“能感之”的要素以外,诗人还必须具备“能写之”的能力。⑦诗词流传到今天,经过淘汰留下来的这些作者和作品,都有其精华所在。屈原、杜甫、陶渊明、苏东坡,他们的人格、品行、意志、修养都蕴含在他们的诗词里面。诗词应该是性情之作,“不是说今天找一个好题目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漂亮诗,给这个朋友送一首,对那个朋友贺一首,那都是肤浅的。”叶嘉莹常常说:“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写诗,不是空口在那里说。”⑧因此,在古典诗词的创作异常艰难的环境里,叶嘉莹不仅鼓励学生们尝试诗词创作,还教导他们用真实的生命和感情写作,如此才能使诗词创作真正具有意义。
  三、课程体系:辉煌的诗词殿堂
  自从成为一名教师起,叶嘉莹便在思考诗词教学的课程结构,由此形成叶嘉莹诗词教学思想的课程维度,其中心正是发展中国古典诗词课程,这一点成为她诗词教学生涯的主旋律。叶嘉莹诗词教学的课程内容极为丰富,她通过发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开放的学术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架构。笔者对叶嘉莹课程内容作分析,归纳总结出她的古典诗词课程体系中最重要和突出的要素有以下几点:关注诗词史的发展流变,分析传统诗词评赏模式,寻访作者的前世今生,对比众作者风格特色与感情品质的差别,引用西方理论分析诗词文本,以及重视吟诵与兴发感动的作用。
  1.关注诗词史的发展流变
  叶嘉莹曾经对中国古代词史发展流变作过四个阶段的概括总结。她认为,纵观词史,可知其在千年之中有过“四变”⑨,这“四变”总结,是她在充分熟悉和把握词的发展流变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这“四变”的代表词人——柳永、苏东坡、周邦彦、王国维,正是中国词史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流派代表,也是中国词史上四位极有成就、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他们虽然风格和作品数量不一,成就的侧重不同,但对词学的贡献却都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叶嘉莹在讲授每一家的作品之际,于叙述其个别的风格特色之时,同时兼顾了他们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如冯延巳对于晏殊及欧阳修之影响,以及三家词之异同;柳永词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拓展,以及其对苏轼与周邦彦之影响;苏词对辛弃疾的影响,以及苏、辛二家词之异同;周邦彦对南宋之姜夔及吴文英诸人之影响,以及周、姜、吴三家词之异同;王沂孙咏物词之特色,以及其在整个咏物传统中的地位。这样的联系与比较,使得诗词发展主线及作者的相互关系都显得相当清晰可辨。
  2.分析传统诗词评赏模式
  叶嘉莹惯于在讲授诗词时分析各种传统诗词评赏模式的长短优劣,从而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独特评赏模式,也让学习者在比较思考的同时,更加深对于诗词赏鉴的理解。例如,她在讲词过程中随时交错清朝的张惠言和王国维两位词学评论家的交锋,她把张惠言评词的方式归纳为“比”,而把王国维评词的风格归纳为“兴”,并总结出了两种解词途径各自的利弊。张在解说诗歌时,用思索和猜测的方法,以字句相比附而指为作者之用心,适用于欣赏南宋后期如碧山之流的词;而王则注重词的兴发感动之作用在自己心中所引起的感受和联想,不被词的外表意义所限制,也不把自己的联想指为诗歌的含义,这种方法适于欣赏晏殊、欧阳修一类的情词。此外,还有一类词,既不需要据词汇为比附,又不需要用联想来发挥,而本身就具有一种要眇深微之美,此就婉约派作者言之,则如冯延巳之《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一首,秦观之《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一首,均可作为例证;而就豪放派作者言之,则如苏轼之《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一首,辛弃疾之《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一首,都可作为例证。关于这几类不同性质的词,她在讲说中都曾作过相当精到的分析,学习者自可依此纲领而寻见脉络。
  3.寻访作者的前世今生
  在叶嘉莹看来,完全以作者的人格价值衡量作品价值,固然是一种错误,然而透过作者的人格性情阐释其风格特色,却是必要的参考资料。对这个问题,叶嘉莹在《关于评说中国旧诗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强调作品本身的重要而忽视作者的生平,认为作者生平与作品的优劣无必然关系,但这并不适合于中国古诗,读中国古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有时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无法读懂读通这部作品。因为中国古代诗论有着“诗言志”的传统,其派生的“托意言志”说,具有浓厚的以诗寄托作者“志”的成分,作者常常有意在诗句中隐含了自己个人的意志,不了解这点,说诗人便会在解诗时产生极大的失误。为证明这一说法,叶嘉莹特别以杨诚斋的《过扬子江》(其一)为例,做了具体分析,并同时指出,我们既要看到诗中作者的这种“托意言志”,又不能过分刻意地追求其中所谓的“深意”,造成牵强比附,完全不顾作品本身,而走向问题的另一个极端。
  可见,在叶嘉莹看来,既不能完全以作者的人格性情和人格价值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又不能完全不顾作者的人格性情和人格价值而一味只看作品本身做价值判断,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是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使批评鉴赏更全面准确,真正说到点子上,令人心服口服。
  4.对比众作者风格特色与感情品质的差别
  叶嘉莹在介绍每一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的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的品质的差别。尤其在分析各派词家时,这一特点表现得更明显。因为词在早期本多为应歌之作,不同的词作从表面看来似乎差别很小,所以词的讲述“乃特别应注意其相似而实不同的深微之意境与风格的差别”。叶嘉莹所讲过的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计共有十五家,对这十五位作者,她都曾结合了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各方面,作过详细的掌握其特点的叙述。她还曾专门写过《论词绝句五十首》⑩组诗,其中前三首专论词的起源,继之分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陆游、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等词家,几乎每三首七言绝句即勾勒出一个词家的风格特点,并联系其在词史上的沿袭承继和推进发展,其功力之深,剖解之切,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如此,她对词史从晚唐到清末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脉络,以及各种风格流派代表词家的创作特点和作品价值地位等的具体评价,均十分到位,能以极为精到的简明语句点出他们各自的精髓。   5.引用西方理论分析诗词文本
  叶嘉莹在讲说中经常结合一些西方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与联想轴之二轴说,诠释学中的诠释循环之说,符号学中的语码之说与显微结构之说,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之创造性背离之说与文本中所蕴含的可能潜力之说等。她这样做的缘故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大多重直感而缺少理论的逻辑”,她在讲述时往往借用一些西方理论,希望借此可以对传统批评之精义做出更好的论说和分析;其次是因为“在现在的开放政策下,青年们中间已经涌现了一股向西方追求新知的热潮,而古典文学的研讨和教学似乎也已陷入了一种不求新不足以自存的地步”。她在讲述中之所以偶或引用一些西方理论,是因为想要以世界文化历史之大坐标为背景,对我国古典文学之意义与价值作反思性之衡量的尝试。
  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毫无疑问,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时髦”,或者说带有某种新鲜感,因为不论如何,研究中国古诗而能用西方人的眼光看问题,这总是一种突破旧传统、开创新生面的做法,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必须言之成理,即能讲出东西,讲出不用西方理论则难以讲出的东西。如果能做到这样,则自然是好事,但实际存在的问题是,有些人虽然表面上是在运用西方理论,动机也是要想“出新意”,却是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甚至话不对题风马牛不相及。为此,叶嘉莹在论述中,特别强调了如何正确运用西方理论,使之能切实解决中国古诗的诠释、理解、欣赏问题。叶嘉莹的做法,实际上为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典诗词作了重要的表率。
  6.重视吟诵与兴发感动的作用
  (1)在吟诵众感悟诗词之美
  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非常推崇,认为它某种程度上比阅读的效果更佳,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诗歌内在的韵味,因而显得更重要。她自己在这方面就深有体会,为此,她曾在多篇论文和多次演讲中反复谈到这个问题,还专门写了《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11}一文,详尽阐明了观点。叶嘉莹指出,吟诵的作用在于表达读诗者心灵中的体悟和感受,这种体悟和感受是极为个人化的,它既不同于他人对同一首诗的吟诵,又不同于自己在不同时间内对同一首诗的吟诵。她认为,吟诵实际上是将自己读诗的感受用自己的声音对所读的诗歌作诠释,这是一种有声的诠释,而阅读与写作则是无声的诠释,有声的诠释有时比无声的诠释更能获解诗歌的韵味乃至诗人创作该诗情感的真谛。
  在叶嘉莹看来,一个人现在如果不要作诗,只是做研究,找一些材料写一篇论文,那么会不会吟诵没有关系。不会吟诵,只要会找材料就可以做论文。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要学写诗,则一定要先学会吟诵。因为声音的感发是作诗的一个根本,情感的感发和声音的感发是一同成长起来的。
  (2)在诗词中体会兴发感动
  叶嘉莹主张评论诗词要探求其中感发生命之本质及作用,所以她在诗词的批评中,执著地实践自己的主张。她曾说:“我是认真地探求着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而且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在讲授诸家之作品时,叶嘉莹一直都冀望能传达出兴发感动的力量。本来叶先生对诗歌的评赏,一向就主张应该以其所传达出来的感发生命之有无、多少、大小、厚薄为衡量其高下的标准。只不过当她执笔为文之际,常不免过于重视思辨的理论,有时就不免削减了对作品中感发生命之直接的陈述和发挥。她在讲授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此时她面对的听众包含了社会上各阶层各年龄的人士,上至六七十岁的老诗人、老教授,下至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与社会青年,在程度上有着极大的差别。在这种场合中,她最佳的选择就是从发挥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如此才能使广大听众经由感发而一同进入精深委婉的词境中。
  结语
  让文化长流生生不已,让诗词之美感发生命——这是叶嘉莹心中对于诗词教学的冀望。在这种冀望的引导下,她认为诗词教学应当传授诗词赏鉴的良方,传达兴发感动的力量,并且要培养诗词创作能力,使之与诗词赏鉴相得益彰。此外,她还创建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诗词课程体系。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崇高而深厚,开放而充满活力,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无怪乎其诗词教学课堂能够在黯淡的氛围中大放异彩。本文希望借由叶嘉莹诗词教学思想的研究,开启对其教学实践的研究,期待这样的探索能够给当下诗词教学课堂带来有益的启示。
  注释:
  ①叶嘉莹(口述).诗歌谱写的情谊——伴随改革开放同步的我与南开二十年[N].央视国际,2004.12.
  ②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115.
  ③叶嘉莹.诗馨篇(序)[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④祝晓风.“古典诗词是支撑我一生的力量”——叶嘉莹谈学术与人生[N].中华读书报,2003.12.
  ⑤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4.
  ⑥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100.
  ⑦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92-93.
  ⑧叶嘉莹(口述).不能让诗词从我这代断绝[N].文史参考,2011(22).
  ⑨参见叶嘉莹.迦陵诗词稿(缪钺:序),中华书局,2007.P6.
  ⑩叶嘉莹.多面折射的光影——叶嘉莹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该文收入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口述).诗歌谱写的情谊——伴随改革开放同步的我与南开二十年[N].央视国际,2004.12.
  [2]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嘉莹.诗馨篇(序)[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4]祝晓风.“古典诗词是支撑我一生的力量”——叶嘉莹谈学术与人生[N].中华读书报,2003.12.
  [5]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叶嘉莹(口述).不能让诗词从我这代断绝[N].文史参考,2011(22).
  [8]叶嘉莹.迦陵诗词稿(缪钺:序),中华书局,2007.
  [9]叶嘉莹.多面折射的光影——叶嘉莹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0]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叶嘉莹,缪钺.灵谿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目前评定饲料锰生物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评定结果及影响锰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根据近年实验室发展的状况,从设备、人员、制度等多方面作出切合本校实际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种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理学诊断四川农业大学(625014)刘明久钟妮娜程安春耿毅某肉种鸡场发生一种鸡持续零星死亡,到产蛋高峰期其产蛋率一直达不到40%为特征的疾病。病鸡鸡冠苍白和卷缩,体
在当今这个高度关注能源消耗的时代,已有的节能电机的热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6%,电力驱动器可以达到95%.许多家电和消费类设备的效率也在日益提升。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60%的热效率能够
摘 要: 认知构式语法作为构式语法中的分支,与转换生成语法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基础和论证体系。在近年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者通过语言对比、行为实验、语料库方法及新近出现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实验方法对认知构式语法的理论体系和句法现实性进行积极探索,对构式句法现实性的进一步研究应从构式类型和目标语种两方面进行拓展,以期获得更多更有意义的成果。  关键词: 构式语法理论 句法现实性 认知构式语法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站怎样搞好自身建设,发展畜牧业生产?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近日,我深入到县内5个区(镇)13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目前基层站适应不了市
《说文解字》之训诂元语言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古代法律文化:一是立法以礼,重誉与孝;二是严刑酷罚,刑有等级;三是贱讼无讼,均布和谐。
黄鳝养殖的误区及生态学的认识湖北省当阳市实用技术研究所(444116)周天元1黄鳝养殖的误区种种长期以来,传统的黄鳝养殖几乎无一成功,但每年仍然有大批的农户接踵于失败之覆辙。究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