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民国初期报人职业意识的转变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allb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意识是报人的观念体系和新闻价值观,是影响其新闻工作的内在因素。民国初期,因社会的动荡和转型,知识分子报人的社会地位及职业意识都发生了相应转变。为了实现通过言论控制社会舆论来接近“政统”、影响“政统”的目的,知识分子报人开始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报人 职业意识 “道统”观念
  
  所谓报人的职业意识,是指“包括新闻从业者对自我角色、媒体功能、伦理道德、工作自主性和满意度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和评价”。民国初期,知识分子报人的职业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办报理念、受众观念、自身认知等都随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整体转型而发生着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上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改变通向“政统”的途径和方式,是报人作为知识分子为实现其通过言论控制社会舆论来接近“政统”、影响“政统”的目的所进行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一、报人职业意识转变的表现
  随着民国的建立,文化管制的放松,报纸的办报理念逐渐专业化,受众观念愈加大众化,自身认知趋于职业化,报人职业意识发生了转变。
  1、办报理念专业化
  第一,报纸定位从“传承文化”到“肩荷重责”。清末报纸始终将传统文化作为其立报之本,但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报纸的舆论监督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被着重地提了上来,报人对于报纸的看法从“大有益于天下”具体到了“肩荷此社会先驱推进时代之重责”。
  第二,办报方针从“雅俗共赏”到“各尽其责”。清末报纸大多数都是商业性质,盈利目的决定了其“雅俗共赏”的办报方针。随着民国建立与国家危亡日益紧迫,报人将报纸建设成为独立的舆论力量,以“实际做”的精神体现着各尽其责挽救民族危亡。
  第三,报道内容从“无所不包”到“国计民生”。清末诸多报纸中,大量的社会新闻和有关洋务等的时政消息成为主要报道内容。民国初期,报人开始系统研究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以求我国我民族走向富强,并且将言论的重心放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公正舆论上来,起到报纸舆论监督的作用。
  2、受众观念大众化
  清末报纸虽然一直宣称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将普通市民百姓作为其目标受众,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最主要的读者还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经济基础的知识分子阶层,很大一部分是士子和官员。民国建立之后,报纸加强了社会教化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在读者取向上实现将广大的市民群众作为其主要目标受众,做到了言论为公众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民族负责。
  3、自身认知职业化
  随着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报纸认识的加深,民国建立之后,报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报人对自身的看法也发生变化,认为应该“保有职务上精神之自由,不能视为机械的,或如其他被雇之使用人员”。报人之前的社会记录者角色与旁观意识趋于监督者与干预意识;倡导者角色与启蒙意识趋于参与者与民主意识;教化者角色和领袖意识趋于解释者与服务意识。
  二、报人职业意识转变的原因
  中国知识分子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伴随着社会激荡开始了痛苦的历史转型。知识分子报人的职业意识也伴随着整个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型开始了转变。
  1、时代剧变成为报人职业意识转变的社会环境
  中国报业兴起之时正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逐渐加深之时,中国大门既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内部意识的萌起共同主宰着清末的社会思想,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着艰难的徘徊与抉择。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这意味着今后知识分子不可能通过科举这条路来实现致仕,由此知识分子开始谋求其他的道路,为自己的前途创造更广阔的舞台。
  民国建立之后,虽然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没有改变,但基本上确立了自由的新闻体制,新闻事业有了发展。同时由于军阀忙于争权夺利,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度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开始更多地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逐渐实现转型,开始更广泛地活动在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另外,国家和民族危亡也在愈加刺激着知识分子的心理,救亡图存的理想和愈加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也在激励他们为达到国家富强、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而不断努力。
  2、“道统”与“政统”的纠结与转移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直为“道统”和“政统”之间的关系而纠结。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中一直有着无法割舍的入世情结,认为只有致仕参与国家政治才是正经的出路。但是现实却与知识分子的理想不同。由于知识分子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地将其自身的精英主义色彩和社会大众需求相协调,同时由于“政统”专制不允许其他异议的存在,知识分子很难被吸纳进政治管理中心,只能自发地形成“道统”来与“政统”进行博弈。
  在专制政治下,自恃清高的“道统”始终无法摆脱“政统”的控制,知识分子便拥有了两种心理,一是“政统”的人生追求,二是“道统”的人格底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先天的“道统”底线与“政统”追求相纠结,迫使他们不可能成为离经叛道的革命者,只能成为尽量接近“政统”的思想家。只要还存着一丝致仕的希望,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的知识分子就不会放弃。
  科举制度的废除,知识分子受到“政统”控制的压力较之前减轻了许多,一方面使得较为先进的一批知识分子主动获得了解放的机会,他们由此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始建设公共领域,在报纸、出版等领域积极活动;另一方面致仕梦破灭了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出路,他们将兴起的公共领域作为舞台,开始了新的追梦。
  3、公共领域的兴起和发展
  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众多知识分子被释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除却他们中的一些人投身商界之外,更多的人仍然是在文化领域积极活动,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就是近现代知识分子创建的社会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是“在传统庙堂之外的知识分子活动空间”,是广大知识分子从传统专制体制下解放出来之后集中营造出的一种社会文化环境。正是在这种全新的新环境中,知识分子面临和完成着新的历史选择和人生定位。
  具体到报纸来说,一方面其内容编辑人员一直都是知识分子,仍然保持着知识分子以“道统”自居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民国之后,报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多是西式的,其企业文化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这样,报纸作为当时社会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尤其能够集中体现当时公共领域的特点。报纸的发展体现了公共领域的发展趋势,知识分子报人的转变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整体转变。
  正是在建设公共领域的大环境下,知识分子报人完成了从科举专业知识分子向公共领域知识分子和职业报人的转变,他们不仅拥有着广博的思想文化知识,同时对于办报理论、新闻业务等也有了更深的掌握,并将之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些知识分子报人不再只将眼光盯在科举致仕上,而是在各自具体的岗位上展现出了知识分子进行“道统”的另外一种形式。
  4、报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由于“道统”观念在知识分子心中的地位,他们认为只有参加科举才是正途,认为参加新闻工作是与读书人身份不相符的。并且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都醉心于科举,只有少数人肯从事新兴的新闻事业,对于报人“不仅官场中人仇视之,即社会上一般人,亦以其搬弄是非而轻薄之”。
  但是随着新闻报业的逐渐发展壮大,报纸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报纸言论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报纸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社会对于报纸和报人的看法也逐渐改变。报业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正业,知识分子投身报业再也不是“秀才下海”,不再是偷偷摸摸的,而是光明正大地将新闻报业作为正当的职业和高尚的事业来投身其中。随着梁启超等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的投身报业,报人的社会地位开始出现大的改变。到了“五四”之后,思想解放带来了知识分子整体的活跃,通过蓬勃兴起的新闻报业和出版业,知识分子用思想和知识来与社会大众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社会上对于报人有了全新的认识,报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知识分子投身报业并不是为了报业而报业,只是因为没有了通过书院集会清议、通过科举致仕实现“政统”的途径,从而不得不将眼光投向刚刚兴起的公共领域。随着报业的发展和公共领域的兴起,报人发现报纸也是实现“道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于是通过这个新的平台开始了走向“政统”新的征程。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报业的发展和报纸地位的提升,报纸的发展促进了知识分子报人“道统”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报人职业意识的转变。但是,无论知识分子报人怎样改变其职业意识和内心控制“道统”的方式,其追求知识分子通过言论控制社会舆论来影响“政统”的目的都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①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 编:《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②杨光辉、熊尚厚、吕良海 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
  ③陆晔,《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兼论舆论监督的记者主体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86-91
  ④张涛甫,《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2-126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张兴宇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反映民意舆情的重要阵地,而网络舆情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本文简述了我国舆情工作的发展现状,对加强舆情工作及其处置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字】网络舆情 网络传播 处置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入,上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基于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等特点,互联网已经成为反映民意舆情的重要阵地。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被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肉食动物咬伤而得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几乎达100.00%.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桂林市2002
1993年我县发生伤寒暴发流行,发病率从1992年的4.46/10万猛升到80.31/10万,1996年起开展大面积伤寒Vi菌苗接种,1997、1998年发病率分别降至35.18/10万、34.72/10万.
2001年11月,浙江省南部某山区县发生一例输入性黑热病疫情,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对该病例进行了调查和处理.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尤其是广大农村儿童,营养不良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我国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我市农村儿童因营养
《大公报》于1934年成功创办了《史地周刊》,并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地教育变革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该专刊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发表学术观点的空间;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正经历各种危机事件的严峻考验。突发的危机事件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给学校造成负面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危机管理,以江西某高校甲流防控工作为案例,分析危机管理不同阶段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危机 危机管理 危机沟通  一、高校危机的定义  著名的危机管理大师劳伦斯·巴顿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
麻疹监测是实现麻疹控制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曹县麻疹监测是山东省与WHO/美国CDC开展的麻疹监测合作项目的一部分.
2001年4月30日,遂昌县某小学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烧、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病人,共发病77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证实,为一起饮用水源被污染所导致的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摘要】在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内容阅读,而“地雷贴”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开始被迫传播信息。在“地雷贴”中的内容,不论好坏,都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大量的点击率,然而,随着“地雷贴”的不断泛滥,读者们对这类传播手段产生了免疫和抵制的能力,大众的能动作用再次逐渐显现出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地雷贴”也不例外,在制造了大量网络垃圾的同时,它们对社会关系也做出了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