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质是人类对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环节上的归类与控制,以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回收利用。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具有必要性、强制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本质要求在于通过人们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有效参与,消除生活垃圾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资源的回收利用,须尽快总结现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经验,加快制定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法》,以修正和弥补现有规定的不足。城市生活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基金项目】
:
安徽法治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项目(项目编号:fzsh2018cx-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质是人类对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环节上的归类与控制,以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回收利用。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具有必要性、强制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本质要求在于通过人们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有效参与,消除生活垃圾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资源的回收利用,须尽快总结现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经验,加快制定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法》,以修正和弥补现有规定的不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立法应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城市管理、回收利用和专门立法的立法模式。同时,应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七项制度,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旅游化与遗产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正发生着剧烈的现代转型,从封闭的家族或村落性节日摇身变为充满商业和政治气息的开放性节会,其所承载的公共记忆随之被激活、展演与再生产,并进入官方主流话语体系之中。瑶白侗寨摆古节即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其各种节会民俗活动表明,不仅实体馆场是公共记忆的栖身之所,像节会这样的无形时空场域,更是一座长久性存储和动态地生产公共记忆的"梦工场"。记忆的节会化再生产无疑拓展了目前公共记忆研究的领域,应是今后需要深耕的一个新领域。
电影批评作为"电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运作系统异常复杂。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影批评的理论模式、表述形态、功能定向、评价标准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言之,从批评的特性看,电影批评不仅具有审美特性、文化特性,还具有产业特性,是促使电影产业持续运作的重要力量;从批评的功能看,电影批评对电影观众、电影创作以及电影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影批评功能的实现又受到电影批评主体的素养、批评方法的选用、批评传播的媒介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融为有机整体,其中映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踪迹。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须臾不可背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尤须紧扣并深刻反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诉求。顺承于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体现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还要展现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治理本身蕴含意识形态要素,新时代意识形态工
新型国家制度概念的形成与提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演进的历史逻辑。新型国家制度不仅是制度界定和概念话语的变化,而且是制度认知和制度定位的变化。新型国家制度既不同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家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产物,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在人类国家制度史、社会主义制度史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70年艰辛探索,新型国家制度适应了时代转换的制度要求,满足了人民需要的制度诉求,回应了国家治理的制度需求,正努力实
现代性是一个人们无法挣脱的场域,充满了悖论与矛盾。韦伯通过"合理化"或"理性化",思考了现代性的悖论及其产生根源,提出了理性的"吊诡"问题。根据韦伯的理论,产生现代性悖论的根源在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以及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而这主要是由人们对世俗经济利益的追求、科学的发展与世界的"祛魅"化造成的。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案试图解决现代性的悖论。这对于我们探索现代性悖论问题,寻求解决现代性悖论的正确途径,促进现代性的合理顺畅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代城市空间的发展速度日益提升,也带来自身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空间的均质化与非历史性,由此导致城市空间发展的双重伦理困境。这种城市空间伦理困境通过"去文化传统"、"去差异性"的工具理性操作手段,不断肢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主体生存空间。空间的商品化最终导致人的商品化,人的伦理世界的解体。因此,通过对作为差异性存在的城市空间的伦理考察,我们发现城市有着沟通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桥梁作用,而恢复城市空间差异性、历史性、整体性则有利于消除二元对立性质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功能主义的影响,为人们在城市中
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黑格尔因素始终逻辑地存在着,表现为黑格尔因素由强到弱,再到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而弱化黑格尔因素,是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哲学批判和现实批判艰难较量的过程中,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开创了世界观的新革命,创立了以实践为原则高度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最终在哲学上成为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青年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转变时期的重要文本入手,黑格尔因素
共同体作为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其范式的演变与人类生存境遇的变化具有一定同构性。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共存共在共生的人类存在方式要求共同体范式的转换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共同体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传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其"世界历史性"范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充分尊重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切关怀。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性"范式的建构包括"世界历史性"的理念、主体、秩序、方案、议题等层面的建构,展现出共同体范式转换的创新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是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应对一定发展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政府配置特定职能体系与之对应。当前,随着人民需要的内涵不断拓展、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和需求种类的日益多样,必然要求政府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服务有效供给的能力。约翰·W·金登多源流理论作为政策变迁的主流理论对中国的政策变迁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基于此,在中国语境下以构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与多样化的政策为目标,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不均等、不多样的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为分析着力点,修正运用多源流理论框架系统分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但存在着法理自洽性问题。欧盟的生态损害救济经历了从民事构想到以《关于预防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指令》为中心的行政救济转变,并在成员国得到了转化与实施,但受制于欧盟成员国复杂的法律体系结构,面临着与成员国既有环境法律难以协调、环境损害责任制度难以适用等困境。基于欧盟生态损害救济的实践,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应构建以行政机制为主导的生态损害救济模式、创设规范有效的生态损害责任实体性制度、制定以修复为核心的专门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