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绝对点周围的局部地壳变形及其对重力测量结果的影响

来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监视北京地区的地壳稳定性 ,北京测绘院对 10多个基岩点和北京市区进行了多次沉降观测 ,结果表明香山点近 10多年来高程变化只有几毫米 ,其重力效应可略而不计 ,但测点东北和东南方有两个较大的下沉区。用线积分法计算了两个局部沉降的重力效应 ,在沉降区中心其影响可达 0 .38μms-2 ,但对香山点的重力效应非常小 ,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得出如下结论 :香山点观测到的重力变化不是地壳变形引起的。
其他文献
创新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持续创新,创新型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不断创新的源泉。根据沙因的观点,企业文化可以分为表层、中间层和核心层,其中核心层是一个企业性格的体现,企业文化
说到反证法,大家都不陌生,现行教材给出了反证法的证题步骤:(1)从对命题结论的否定出发;
介绍了甘肃省东部及其相邻的西海固地区1984~1996年间6口深井的水位观测结果及其调和分析结果。分析了M2波潮汐参数的动态特征、气压对水位的影响和地核振荡对周日波潮汐参数的影响。
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作为反映心室肌电生理异质性的指标引起心电学工作者的日益关注,已经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猝
在一维有限移动震源模式下,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S波或P波拐角频率的方向性来确定地震破裂面的方法,计算了2003年11月~2005年10月阳江地区13次ML≥2.5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结果显示:利用S波、P波拐角频率得到的2004年9月阳江4.9级地震破裂方位角分别为167°和166°,地震序列以NNW为主要破裂方向。
首先简述了当代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和内涵。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开拓了现今地壳运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新领域 ,使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促进地球动力学等地学基础研究 ,证实地壳动力学的基本状态不是“SOC”而是“SO” ,因而地震是可能预报的 ,有助于击破制约地震预报的“瓶颈” ,从根本上推进地震预报。然后对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 7项建议 ,包括 :将地
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对潮汐与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地
将有限单元和可变容差法相结合,将几何参数的反分析归结为一个带约条件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应用此模型可反分析材料参数和边界荷载,两个算例表明了模型的良好性能。
在分析心律失常时,经常会涉及到R-P间期与P-R间期呈反比关系规律,但任何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若盲目套用,则会影响我们对心律失常机制的判断。本文对R-P间期与P-R间期的关系进行了
对与地球膨胀有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目前的固体地球的膨胀与早期的固体地球收缩相对应。通过对两种演化过程能量变化的数值计算,分析、讨论了地球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应该发生的一些地质现象,如岩浆洋的存在,大气圈和地核的快速形成等,从而为进一步的验证提供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