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本课的生字。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 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解决办法
1、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2、教师引导,借助插图,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布置作业。
2、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小组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
写有古诗的教学卡片及一幅六月荷花盛开的图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有关西湖的知识后,教师作以补充:西湖在我国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我国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以绮丽的景色和灿烂的文物古迹而驰名中外,那里山明水秀、景色怡人,故而吸引了许多中外文人画家,留下了许多美的诗画。
二 、导入新课
1 、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古诗,其中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小池》一诗,大家一定还记得吧?同学们齐背一遍,这是一首写景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以景衬景的古诗。(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出示写有古诗的教学卡片。
2、指明学生说说自己掌握的作者杨万里后教师补充说明: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我国江西人,南宋诗人,他曾力主抗金,同陆游一样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共创作两万多首诗,诗大多以关心国事民事,描写自然风光为中心,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形象真观、独具特色。现在我们大家共同来学习这首诗。
3、自主探究。
(1)通过诗句,读准字音。
(2)自读、 感悟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学习收获。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诗意,其他同学随时质疑,“小老师”若回答不出来,教师随时点拨。
学生的质疑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州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是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指红的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5、出示六月荷花图,直观感受西湖美景。
6、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这首诗的诗意,指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教师补充强调:
到底是西湖六月中旬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大不一样,那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似乎茫茫地与天地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丽迷人。
这里,作者选定独特的景物“荷”来着笔,写荷叶突出一个“碧”字;写荷花突出一个“红”字,这样红绿相映,色彩鲜明,使人心旷神怡。写荷叶以“天”为陪衬,用“无穷的碧”来修饰,突出了西湖之大,荷叶之多。同时作者用朝阳、蓝天、碧叶、红花互相辉映,绘制出了一幅开阔明朗的醉人图景,使人真正地感觉到西湖的六月,绿,绿的漫无边际;红,红的热烈似火,这样大红大绿显得和谐美丽,美不胜收,怪不得作者送友时停住脚步作诗,而忘记和朋友道别。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想想感情,引伸谈话。
1、诗人早出寺门送客,看出六月荷花的妖艳,心情如何?(高兴、激动)
2、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荷花的喜爱与赞叹,以及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3、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我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山河壮美、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而感到骄傲自豪,所以我们要热爱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
四、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这首古诗。
2、提问:谁能概括一下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首古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送别的场面大家可能都经过,大多是对朋友生活、身体、前程方面的劝慰,祝福等。这首诗作者以一个“晓”字点明时间,“净慈寺”点明出发点,“送林子方”点名了事件,但诗的内容却没有围绕题目去写,也就是没有写出如何的送别朋友,却写出了送别时看到的景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很清楚,这是一首以西湖美景衬托朋友真情的古诗,全诗反应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喜爱,表达出了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喜爱以及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3、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
1、积累赞美西湖的古诗。
2、背诵这首古诗。
3、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一)知识教学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本课的生字。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 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解决办法
1、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2、教师引导,借助插图,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布置作业。
2、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小组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
写有古诗的教学卡片及一幅六月荷花盛开的图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有关西湖的知识后,教师作以补充:西湖在我国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我国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以绮丽的景色和灿烂的文物古迹而驰名中外,那里山明水秀、景色怡人,故而吸引了许多中外文人画家,留下了许多美的诗画。
二 、导入新课
1 、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古诗,其中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小池》一诗,大家一定还记得吧?同学们齐背一遍,这是一首写景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以景衬景的古诗。(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出示写有古诗的教学卡片。
2、指明学生说说自己掌握的作者杨万里后教师补充说明: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我国江西人,南宋诗人,他曾力主抗金,同陆游一样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共创作两万多首诗,诗大多以关心国事民事,描写自然风光为中心,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形象真观、独具特色。现在我们大家共同来学习这首诗。
3、自主探究。
(1)通过诗句,读准字音。
(2)自读、 感悟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学习收获。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诗意,其他同学随时质疑,“小老师”若回答不出来,教师随时点拨。
学生的质疑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州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是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指红的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5、出示六月荷花图,直观感受西湖美景。
6、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这首诗的诗意,指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教师补充强调:
到底是西湖六月中旬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大不一样,那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似乎茫茫地与天地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丽迷人。
这里,作者选定独特的景物“荷”来着笔,写荷叶突出一个“碧”字;写荷花突出一个“红”字,这样红绿相映,色彩鲜明,使人心旷神怡。写荷叶以“天”为陪衬,用“无穷的碧”来修饰,突出了西湖之大,荷叶之多。同时作者用朝阳、蓝天、碧叶、红花互相辉映,绘制出了一幅开阔明朗的醉人图景,使人真正地感觉到西湖的六月,绿,绿的漫无边际;红,红的热烈似火,这样大红大绿显得和谐美丽,美不胜收,怪不得作者送友时停住脚步作诗,而忘记和朋友道别。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想想感情,引伸谈话。
1、诗人早出寺门送客,看出六月荷花的妖艳,心情如何?(高兴、激动)
2、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荷花的喜爱与赞叹,以及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3、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我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山河壮美、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而感到骄傲自豪,所以我们要热爱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
四、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这首古诗。
2、提问:谁能概括一下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首古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送别的场面大家可能都经过,大多是对朋友生活、身体、前程方面的劝慰,祝福等。这首诗作者以一个“晓”字点明时间,“净慈寺”点明出发点,“送林子方”点名了事件,但诗的内容却没有围绕题目去写,也就是没有写出如何的送别朋友,却写出了送别时看到的景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很清楚,这是一首以西湖美景衬托朋友真情的古诗,全诗反应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喜爱,表达出了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喜爱以及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3、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
1、积累赞美西湖的古诗。
2、背诵这首古诗。
3、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