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众体育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体育留学依然是目前中国风靡的留学热里较为黯淡的一个方向。时值奥运之际,本期将探讨国内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及体育留学生的就业前景。
第三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一届,目的在于用运动交流各国文化、切磋体育技能,以此鼓励人们不断进行体育运 动。
自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举办至今,奥运会已有了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作为普天同庆的节日,奥运会已经吸引了202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然而,中国加入奥运会却经历了重重磨 难。
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只身一人漂泊海上21天,到达美国洛杉机,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人,在男子一百米预赛中,一路领先,然而因为长途跋涉体力不支,刘长春最终被淘汰;直到1979年,中国才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成功跻身体育强国行列。
中国的奥运精神,正是在时代的潮流下应运而生,2015年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国际奥协主席、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时说:“体育运动在中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更重要的是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而成为体育教育强国,需要国家、社会、团体、个人的共同努力。
为深入探讨我国体育教育、体育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留学》杂志有幸采访到了体育报业总社资深编辑,2008年奥运会科技保障组成人员李凡女士,为我们做出专业的分析与解答。
国内体育人才现状:优势项目人才过剩高强度项目人才紧缺
李凡向《留学》介绍,我国的体育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员,与竞技体育相关;另一类是体育配套人才,如体育经济、体育市场、体育康复等等。纵观近年来我国体育市场现状,运动员方面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人才断层与人才过剩两大问题,而这往往与项目特质相关。
一般来说,优势项目不太出现人才断层,反而会人才过剩。李凡举例:“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太会出现人才断层,反而人才过剩。而诸如篮球、足球等热门项目,因为比较受大众的欢迎,市场化程度较高,虽然未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但国内的体育人才仍倾向于这些项目,家长也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把孩子往这方面培养。”李凡进一步解释。而对于一些训练强度较大的项目,因成材率较低,受伤的可能性比较大,例如,体操、跳水等项目,家长不太倾向于让孩子选择,所以人才断层的情况比较严重。
对于运动员之外的体育配套人才,由于国内在这一方面的培养水平较低,人才资源稀缺。国内市场上优秀的配套人才,大多都是从国外进修回来,与国际顶尖配套人才接触过的人群。不过,李凡也指出:体育配套人才不像运动员,对天分的要求极高,完全可以通过培养的方式来提高。所以,在体育配套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家和社会还是可以大有所为,未来也会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国内体育人才“双培养”:体校体制 院校培养
在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培养。“其实就是体校体制与举国体制相辅相成,选择‘好苗子’,让孩子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然后保送他上体校,通过体校到省体校,省体校到省队,省队到国家队,用这样一个输送途径来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李凡如是解释。这些体育人才输送到省队之后,就有了工龄,继而就有了工资,整个的培养费用,是由纳税人以及国家来承担的。
李凡坦言,这种体制会有一定的弊端。例如,难以合理利用体育人才资源。为了打造金字塔顶端的体育人才,国家需要庞大的人才基数来支持,而能够走到顶端的人才毕竟有限,这样就会使金字塔底端的人群,既荒废了学业,又没有一技之长,导致其体育特长无法突出,故而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
体育院校的系统培养是体育人才的另外一种培养途径。院校的系统培养体系主要分为三大方向:第一种,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回到体育学院进修,学习结束后成为一名体育教练,比如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刘翔的教练孙海平等;第二种是体育教师的培养,这是体育学院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李凡向《留学》说道:“体育教师的培养是培养过程中的短板,究其原因是体育育人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老旧。”最后一种是之前提到的体育配套人才的培养,所谓配套人才指的是体育市场、运动的生理生化、体育监控、运动医学这方面的人才。“国内的体育市场刚刚起步,师资有限,所提供的实习实践的机会也有限,故而体育配套人才这一块的培养尚待完善。”李凡指出。
美国体育人才:高校培养是“重头戏”
在西方发达社会,体育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逐步发展完善,以体育为主的产业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以美国为例,据资料显示:美国NFL(National Football League,国家橄榄球联盟)、MLB(Major League Baseball,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和NHL(National Hockey League,国家冰球联盟)四大职业体育联盟在2014年创下了287亿美元的营收,这个数字很惊人,但是这只是美国体育产业的一小部分。据全球行业研究在线数据库Plunkett Research在2010年的调查显示:美国体育产业每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到4250亿美元。2014年,美国体育产值达到了4850亿美元,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3%。正是这种迅速增长的产业经济,催生了对体育行业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美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又完整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一届,目的在于用运动交流各国文化、切磋体育技能,以此鼓励人们不断进行体育运 动。
自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举办至今,奥运会已有了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作为普天同庆的节日,奥运会已经吸引了202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然而,中国加入奥运会却经历了重重磨 难。
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只身一人漂泊海上21天,到达美国洛杉机,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人,在男子一百米预赛中,一路领先,然而因为长途跋涉体力不支,刘长春最终被淘汰;直到1979年,中国才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成功跻身体育强国行列。
中国的奥运精神,正是在时代的潮流下应运而生,2015年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国际奥协主席、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时说:“体育运动在中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更重要的是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而成为体育教育强国,需要国家、社会、团体、个人的共同努力。
为深入探讨我国体育教育、体育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留学》杂志有幸采访到了体育报业总社资深编辑,2008年奥运会科技保障组成人员李凡女士,为我们做出专业的分析与解答。
国内体育人才现状:优势项目人才过剩高强度项目人才紧缺
李凡向《留学》介绍,我国的体育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员,与竞技体育相关;另一类是体育配套人才,如体育经济、体育市场、体育康复等等。纵观近年来我国体育市场现状,运动员方面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人才断层与人才过剩两大问题,而这往往与项目特质相关。
一般来说,优势项目不太出现人才断层,反而会人才过剩。李凡举例:“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太会出现人才断层,反而人才过剩。而诸如篮球、足球等热门项目,因为比较受大众的欢迎,市场化程度较高,虽然未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但国内的体育人才仍倾向于这些项目,家长也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把孩子往这方面培养。”李凡进一步解释。而对于一些训练强度较大的项目,因成材率较低,受伤的可能性比较大,例如,体操、跳水等项目,家长不太倾向于让孩子选择,所以人才断层的情况比较严重。
对于运动员之外的体育配套人才,由于国内在这一方面的培养水平较低,人才资源稀缺。国内市场上优秀的配套人才,大多都是从国外进修回来,与国际顶尖配套人才接触过的人群。不过,李凡也指出:体育配套人才不像运动员,对天分的要求极高,完全可以通过培养的方式来提高。所以,在体育配套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家和社会还是可以大有所为,未来也会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国内体育人才“双培养”:体校体制 院校培养
在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培养。“其实就是体校体制与举国体制相辅相成,选择‘好苗子’,让孩子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然后保送他上体校,通过体校到省体校,省体校到省队,省队到国家队,用这样一个输送途径来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李凡如是解释。这些体育人才输送到省队之后,就有了工龄,继而就有了工资,整个的培养费用,是由纳税人以及国家来承担的。
李凡坦言,这种体制会有一定的弊端。例如,难以合理利用体育人才资源。为了打造金字塔顶端的体育人才,国家需要庞大的人才基数来支持,而能够走到顶端的人才毕竟有限,这样就会使金字塔底端的人群,既荒废了学业,又没有一技之长,导致其体育特长无法突出,故而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
体育院校的系统培养是体育人才的另外一种培养途径。院校的系统培养体系主要分为三大方向:第一种,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回到体育学院进修,学习结束后成为一名体育教练,比如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刘翔的教练孙海平等;第二种是体育教师的培养,这是体育学院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李凡向《留学》说道:“体育教师的培养是培养过程中的短板,究其原因是体育育人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老旧。”最后一种是之前提到的体育配套人才的培养,所谓配套人才指的是体育市场、运动的生理生化、体育监控、运动医学这方面的人才。“国内的体育市场刚刚起步,师资有限,所提供的实习实践的机会也有限,故而体育配套人才这一块的培养尚待完善。”李凡指出。
美国体育人才:高校培养是“重头戏”
在西方发达社会,体育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逐步发展完善,以体育为主的产业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以美国为例,据资料显示:美国NFL(National Football League,国家橄榄球联盟)、MLB(Major League Baseball,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和NHL(National Hockey League,国家冰球联盟)四大职业体育联盟在2014年创下了287亿美元的营收,这个数字很惊人,但是这只是美国体育产业的一小部分。据全球行业研究在线数据库Plunkett Research在2010年的调查显示:美国体育产业每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到4250亿美元。2014年,美国体育产值达到了4850亿美元,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3%。正是这种迅速增长的产业经济,催生了对体育行业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美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又完整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