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和“理解”的教学设计对比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目前,在我国教学实践中流行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知识记忆为手段,教师在课堂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价值追求,当前这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手段,教师在课堂中以引导学生探寻知识内在关系,发展应用能力为价值追求,这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下面笔者就以苏科版八下教材《物体的浮与沉》的两种教学设计为例来分析其差异。
  1关于《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HTK]→浮沉条件讲解、演示实验(教师边演示实验边讲解新的知识)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讲解实验步骤,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教师讲解典例一(教师具体分析解题过程,为学生建立解题的范式)
  →典例二、典例三由学生板演求解(此过程是学生仿照教师的解题过程解题)
  →布置作业 (教师精选题目,让学生课后训练,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TP7CW03。TIF,Y#]
  【教学设计二】
  [HTK]教师:演示如图1实验,为研究方便,这三种情况分别称为:漂浮、悬浮、沉底,请同学们举生活中例子。(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类似的现象,教师帮学生梳理大脑中的已有知识,为建构新知作好准备)
  教师:同样的一个塑料盒,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三种不同情况?请小组合作,动手试试并讨论。提示:可把塑料盒拆开看看并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入手分析。(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并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力与运动”的知识对以上现象进行思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物理现象本质的理解)
  应用一:橡皮泥、蜡烛、小玻璃瓶、小图钉、大水槽,试着让蜡烛或小玻璃瓶处于以上三个状态, 汇报你是怎么思考的、怎么做的?(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动手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本应用的设计只要求学生仿照上一流程中的做法就可以完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应用二:人落深水怎么办?(本应用的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尝试解决有生活体验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三:潜水艇怎么实现浮沉?(通过自学课本内容,进一步理解浮沉条件)
  当堂训练:学生先独立完成当堂训练中的题目,然后教师出示答案,由学生自己批改,并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讲解释疑。
  布置作业:教师精选题目,让学生课后训练,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
  教学设计一是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中以师生互动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是基于“任务”的,以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为核心。
  教学设计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此现象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在交流合作中探寻物理现象本质,是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以自主建构知识为核心。
  2基于“任务”和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的不同特征
  [HTK]2。1理论支撑不同
  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其理论依据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课堂中完成授业与解惑都是让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手段都与传授和灌输有关,都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的,教师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因此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
  [HTK]2。2教学目标不同
  基于“任务”的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中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基于“理解”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动知识建构为目标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是组织者、帮助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准备,以利于学生间互助,通过相互激发建立起对新知的探索与认知。
  [HTK]2。3教学过程不同
  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学设计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无视课堂的生成,不让任何的“意外”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教师不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是根植于学生的先前经验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学、讨论、互帮、展示等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往中习得了自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使学生终身受益。
  3两种教学设计观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HTK]3。1基于“理解”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书和教学生都是基于“任务”的教学,具有功利性、暂时性。教书是教学生书本知识,教学生是指把学生现在的成绩教好。但是一旦这个老师不再教(因为几乎没有老师能教同一个学生教一辈子),那么学生学得好不好,就要看新老师了。所以教书和教学生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暂时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好教师教的时候,学生固然好,但是如果学生升学了,他不再教了,那么他对学生的影响也就到此结束了。而教学生“学”是基于“理解”的教学,教师不仅教知识,教如何拿高分,最重要的是他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做学问的品性,教会学生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这样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足够学生受用一生。即使老师不再教某个学生,但学生学会了老师教导的关于“学”的方法,哪怕是自学,也能成才。
  [HTK]3。2基于“理解”的课堂更注重学生素质的生成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提升学生的“素质”,“质”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意志修养,“素”是指素养,包括一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要实现“素质”培养其落脚点在课堂,有怎样的课堂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素质的学生,而怎样的课堂又是由教师的教学设计决定的。基于“任务”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易出现高分低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够,更谈不上全面素质的提升。基于“理解”的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着眼于学生各项素质培养的,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学、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往。随着学生学力的提升,其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得到不断加强,意志品质得到培养,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发[JP3]展所需要的,将来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JP]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而学生生命能健康成长,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追求。
其他文献
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时光,对爱,对痛楚。高考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我心头的,满满的都是逝去的高中岁月。那些回忆,不管当时有多失落,或是欣喜,或是疯狂的热爱,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自感和互感》这节课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自感与互感现象,掌握自感和互感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本节课是电磁感应的最后一节,前面已经解决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楞次定律)和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三大问题,而自感和互感现象是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认识提升,并且互感和自感的知识还要为下一章的
期刊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实验课程还能够极大地丰富物理课堂,提升物理课程的魅力.本文将具体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魅力”.rn1 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rn物理实验
期刊
举屋制度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这种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举架、举折、提栈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同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一样,举屋制度
期刊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渐渐地也将生活中一些案例和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演示和分析,提高同学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生活教育”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他主张生活就是教育。初中的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很强。通过
期刊
1 问题缘起  2014·浙江卷23题:如图1所示,装甲车在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20 m/s沿直线前进,车上机枪的枪管水平,距地面高为h=1.8 m.在车正前方竖直立一块高为两米的长方形靶,其底边与地面接触.枪口与靶距离为L时,机枪手正对靶射出第一发子弹,子弹相对于枪口的初速度为v=800 m/s.在子弹射出的同时,装甲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行进s=90 m后停下.装甲车停下后,机枪手以相同方式射
期刊
大气压对抽水机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在科普材料上,或是学生用的教科书上,有时都要占用一定的篇幅,来说明大气压对抽水机能否正常工作的影响,而没有进一步说明大气压对某些种类的抽水机是不影响的。这样的结果不由得使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大气压决定着抽水的高度。大气压变小,抽水的高度将减小,若没有大气压,将抽不出水。其实,大气压只是影响着某些种类的抽水机的抽水高度,而有些种类的抽水机是不受大气压影响的。即
期刊
1 直角支架两端连接小球,绕固定轴O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转动,系统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系统重力势能减少量最大时,系统动能增加量最大  例1 一质量不计的直角形支架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m和2m的小球A和B.支架的两直角边长度分别为2L和L,支架可绕固定轴O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转动,如图1所示.开始时OA边处于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则  A.A球的最大速度为2gL  B.A球速度最大时,两小球的总重力势能最
期刊
学生对物理图象的识别与应用是近几年高考热点考查对象之一.而对图象的斜率、截距以及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的正确解读是学生弄清图象的涵义、应用图象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斜率有切线的斜率和割线的斜率之分,它们在物理环境下的意义也大相径庭.但学生在解题中往往把切线的斜率与割线的斜率混为一谈.基于此,本文对高中物理常见图象中的斜率进行近一步分析探讨.  1 运动学中的s-t图象与v-t图象  在s-t图象
期刊
舒幼生老师主编的《高中物理竞赛培优教程》一书中第470页有一道运用费马原理解决运动学问题的经典练习题,现摘录如下.  如图1所示,AC是东西走向的马车道,它的北面是一片沙砾地带,人在上面行驶速度只有6 km/h,而马车道上马车的速度为10 km/h.已知BD=12 km,AD=16 km.则一人要从A地走到B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 用类比法把AC看成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沿AC方向运动视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