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死海:创意驱动下旅游与文化结合的典范
当北纬30°这条神秘的纬线穿过埃及,越过印度,自西向东蔓延至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一汪深蓝色的海水静止千万年——遂宁大英的“中国死海”。
一亿五千万年前,大英县还是一个四周为大海所环绕的浅水潮坪,海水长期涨落沉积成为盐区。经中生代地球的两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叹为观止的地下古盐湖奇观。
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亿万年形成的地下盐卤海水变为地上的旅游资源则在2003年实现。
2003年,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公司斥资10亿,采用古老的卓筒井开采技术汲取地下的盐卤海水建设漂浮景区。次年正式营业,单“五一”期间,门票收入就过1000万元。
中国死海的成功,是创意经济的成功,它填补了四川旅游景区类型的一个空白,丰富了国内旅游业态,也满足了人们体验休闲式旅游的精神需求。
旅游之灵魂在文化。在“盐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死海也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灵魂——“中国式休闲文化”。
中国死海旅游度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阎力将“中国式休闲文化”定义为“是娱乐,是参与,是健康,是竞争”,人们不再是出门“看”风景,而是“参与、体验”风景。
2010年中国死海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健康度假”为核心的第三代旅游生活方式,启动了最为全面的景区升级改造计划。包括五星级太阳城度假酒店、园林绿化及景观环境改造,新建中国死海大剧院、盐疗馆、婚庆中心、盐主题减肥营地、健康盐世界,并进一步开发以“盐”文化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将景区环境及服务进一步推向主题化、精细化、品质化。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抓成渝经济区建设契机,以市场开拓、区域合作为重点,推进沿线城市功能完善、景区开发,中国死海正由4A级旅游景区向5A级旅游度假区迈进。
梁伟华(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
2012年全社会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
2012年,四川省全社会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占GDP比重3.92%。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839.50亿元,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占当年GDP比重3.52%,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
从行业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221.33亿元,占26.3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 181.29亿元,占21.59%。
从市(州)看,成都、绵阳等市发展较快,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分别达到403.95亿元和58.48亿元;分别占其GDP的比重4.96%和4.34%。
从大企业大集团看,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等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规模远远落后于排名前六位的省(市)。2012年,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仅是广东省的31.06%,江苏省的40.04%,山东省的47.30%,北京市的56.92%,浙江省的65.18%,上海市的67.32%。
市(州)发展极不平衡。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量前5位的市(州)增加值合计571.50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68.08%;而末位5位市(州)增加值总量合计仅41.45亿元,仅占全部法人单位的4.94%。从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最高占比4.96%,最低占比0.91%,相差4.05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偏少。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骨干企业662家,仅占全国的1.82%,是广东省的11.65%,北京市的14.36%,江苏省的14.99%。
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以实施省级文化集团(单位)产业倍增计划为抓手。推动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及企业快速发展。
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充实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名录。作为今后开展核算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依法依规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切实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夏慧岩(四川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研究员)
四川旅游业在受“4·20”地震、洪涝地质灾害和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下,增速放缓,2013年1~12月预计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870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15.9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万本根(四川省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创意促进文化旅游升级转型
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创意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通过文化创意的融入,可以附加更多文化内涵,实现差异化竞争,塑造特色品牌。
文化:创意驱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
现今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及人们的需求。传统文化产业需要创新。
而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回报高、带动效应强的创意产业,将是文化产业实现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是实现“四川制造”到“四川创造”的关键。
四川文化产业已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宽窄巷子、锦里、文殊院、非遗公园等都是创意驱动下文化产业的具象呈现。
下一步该如何发展?首先要厘清“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它不是一域之文化,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接轨融合之后的“大文化”。
四川提倡的“大文化”统摄于“蜀文化”,一方面广泛吸收、融合各家文化之精华,一方面又不流于众。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创意经济时代将会转化成巨大的资本,有力促进文化产业乃至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四川的文化产业将是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创意促文化产业转型;将是巴蜀文化与经济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
旅游:以创意为契点共性中求个性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规划》中对旅游产业的规划突出了一个“转”字,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品开发方向。从资源开发到服务都要实现转变。“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由创意而创新”是新的发展方向。
由创意而创新,提倡的是“不同”。现在很多景区开发都呈现出“旅游一个姓”,少有动人之处。旅游应是“百家姓”,因为每个地方景区灵魂——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的。
文化发展是一个“1+N”模式,“1”是中心文化,“N”是中心文化辐射的多元文化。在四川,“1”是巴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开放的、融合的;“N”是散落在各个市州之中的不同形态的、多元化的巴蜀文化,个性的、不同的。如成都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广元有剑阁,邛崃有卓文君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要以创意为驱动,合理利用、开发这些“个性”,赋予其崭新的形式与内容。这也将是四川旅游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唐 凯(成都大学教师,“2012四川民营文化产业蓝皮书”课题组负责人)
四川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要突破已有框架
要把民营文化产业当成“特区”对待,特事特办,但不是给“特殊待遇”,而是尊重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四川的民营文化企业家们不缺少想法,但凭他们自己的力量和见识难以超越他们自己的想法。在一个行业圈子里呆久了,让他们跳出自己划定的圈子、超越自己,很难。
因此,促进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出台新政,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借助既有产业运营成功经验又有雄厚资本的外部力量,将其参入四川民营文化产业整合的“杂交、嫁接”中,培育出创新力、增值力和繁殖力更强的新一代民营文化产业新品种。
当北纬30°这条神秘的纬线穿过埃及,越过印度,自西向东蔓延至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一汪深蓝色的海水静止千万年——遂宁大英的“中国死海”。
一亿五千万年前,大英县还是一个四周为大海所环绕的浅水潮坪,海水长期涨落沉积成为盐区。经中生代地球的两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叹为观止的地下古盐湖奇观。
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亿万年形成的地下盐卤海水变为地上的旅游资源则在2003年实现。
2003年,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公司斥资10亿,采用古老的卓筒井开采技术汲取地下的盐卤海水建设漂浮景区。次年正式营业,单“五一”期间,门票收入就过1000万元。
中国死海的成功,是创意经济的成功,它填补了四川旅游景区类型的一个空白,丰富了国内旅游业态,也满足了人们体验休闲式旅游的精神需求。
旅游之灵魂在文化。在“盐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死海也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灵魂——“中国式休闲文化”。
中国死海旅游度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阎力将“中国式休闲文化”定义为“是娱乐,是参与,是健康,是竞争”,人们不再是出门“看”风景,而是“参与、体验”风景。
2010年中国死海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健康度假”为核心的第三代旅游生活方式,启动了最为全面的景区升级改造计划。包括五星级太阳城度假酒店、园林绿化及景观环境改造,新建中国死海大剧院、盐疗馆、婚庆中心、盐主题减肥营地、健康盐世界,并进一步开发以“盐”文化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将景区环境及服务进一步推向主题化、精细化、品质化。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抓成渝经济区建设契机,以市场开拓、区域合作为重点,推进沿线城市功能完善、景区开发,中国死海正由4A级旅游景区向5A级旅游度假区迈进。
梁伟华(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
2012年全社会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
2012年,四川省全社会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占GDP比重3.92%。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839.50亿元,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占当年GDP比重3.52%,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
从行业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221.33亿元,占26.3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 181.29亿元,占21.59%。
从市(州)看,成都、绵阳等市发展较快,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分别达到403.95亿元和58.48亿元;分别占其GDP的比重4.96%和4.34%。
从大企业大集团看,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等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规模远远落后于排名前六位的省(市)。2012年,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仅是广东省的31.06%,江苏省的40.04%,山东省的47.30%,北京市的56.92%,浙江省的65.18%,上海市的67.32%。
市(州)发展极不平衡。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量前5位的市(州)增加值合计571.50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68.08%;而末位5位市(州)增加值总量合计仅41.45亿元,仅占全部法人单位的4.94%。从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最高占比4.96%,最低占比0.91%,相差4.05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偏少。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骨干企业662家,仅占全国的1.82%,是广东省的11.65%,北京市的14.36%,江苏省的14.99%。
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以实施省级文化集团(单位)产业倍增计划为抓手。推动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及企业快速发展。
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充实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名录。作为今后开展核算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依法依规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切实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夏慧岩(四川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研究员)
四川旅游业在受“4·20”地震、洪涝地质灾害和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下,增速放缓,2013年1~12月预计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870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15.9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万本根(四川省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创意促进文化旅游升级转型
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创意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通过文化创意的融入,可以附加更多文化内涵,实现差异化竞争,塑造特色品牌。
文化:创意驱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
现今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及人们的需求。传统文化产业需要创新。
而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回报高、带动效应强的创意产业,将是文化产业实现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是实现“四川制造”到“四川创造”的关键。
四川文化产业已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宽窄巷子、锦里、文殊院、非遗公园等都是创意驱动下文化产业的具象呈现。
下一步该如何发展?首先要厘清“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它不是一域之文化,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接轨融合之后的“大文化”。
四川提倡的“大文化”统摄于“蜀文化”,一方面广泛吸收、融合各家文化之精华,一方面又不流于众。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创意经济时代将会转化成巨大的资本,有力促进文化产业乃至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四川的文化产业将是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创意促文化产业转型;将是巴蜀文化与经济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
旅游:以创意为契点共性中求个性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规划》中对旅游产业的规划突出了一个“转”字,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品开发方向。从资源开发到服务都要实现转变。“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由创意而创新”是新的发展方向。
由创意而创新,提倡的是“不同”。现在很多景区开发都呈现出“旅游一个姓”,少有动人之处。旅游应是“百家姓”,因为每个地方景区灵魂——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的。
文化发展是一个“1+N”模式,“1”是中心文化,“N”是中心文化辐射的多元文化。在四川,“1”是巴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开放的、融合的;“N”是散落在各个市州之中的不同形态的、多元化的巴蜀文化,个性的、不同的。如成都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广元有剑阁,邛崃有卓文君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要以创意为驱动,合理利用、开发这些“个性”,赋予其崭新的形式与内容。这也将是四川旅游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唐 凯(成都大学教师,“2012四川民营文化产业蓝皮书”课题组负责人)
四川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要突破已有框架
要把民营文化产业当成“特区”对待,特事特办,但不是给“特殊待遇”,而是尊重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四川的民营文化企业家们不缺少想法,但凭他们自己的力量和见识难以超越他们自己的想法。在一个行业圈子里呆久了,让他们跳出自己划定的圈子、超越自己,很难。
因此,促进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出台新政,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借助既有产业运营成功经验又有雄厚资本的外部力量,将其参入四川民营文化产业整合的“杂交、嫁接”中,培育出创新力、增值力和繁殖力更强的新一代民营文化产业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