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40例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SJXXL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进一步评价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3年12月共施行该手术40例,其中Ⅰ期16例,Ⅱ期22例,Ⅲ期2例。结果:40例病人中,术后发生切口部分表皮坏死1例,1个月后皮肤痂下愈合;皮下积液6例,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很快愈合,33例切口甲级愈合,顺利出院。术后40例随访,1例III期乳腺癌术后18个月复发,其余39例5年内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改良根治术可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选择术式,Ⅲ期乳腺癌尚未确定。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3年12月共施行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和部分Ⅲ期乳腺癌40例,年龄42~66岁,平均54岁。其中38例符合手术适应证,2例超出手术适应证(肿瘤直径>5cm)。手术适应证:①肿瘤为单发直径≤5cm,且与胸肌无粘连;②术前检查无远处转移;③同侧腋窝淋巴结有转移但尚可推动。
  手术方法:病人仰卧位,术侧肩背部垫高。术侧上肢全部消毒并用无菌巾包裹置于手术无菌区内,使该上肢能按术中需要随时变换位置,以松弛皮肤和胸肌。切口一般选梭形切口,最常用山胸大肌外上缘至腹肌上缘的梭形切口,若肿瘤位于乳房内侧,则以瘤为中心的横形切口,梭形切口距瘤边缘≥3cm皮瓣厚0.5~1.0cm,将所有肉眼可见的乳腺组织,大部分皮下脂肪组织、胸肌筋膜及同侧锁骨上下、胸骨旁、腋窝脂肪淋巴组织整块切除。保留胸肌及胸长、胸背、肋间臂神经和肩胛下血管。术后做病理检查。腋下及乳房下皱处各放1根引流管,缝合皮肤,包扎伤口,术后行负压吸引。伤口愈合后常规化疗4~6周。
  
  结 果
  40例中,术后发生切口部分表皮坏死1例,1个月后皮肤痂下愈合;皮下积液6例,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很快愈合,33例切口甲级愈合,顺利出院。术后病理检查:Ⅰ期16例,Ⅱ期22例,Ⅲ期2例,全部病例乳房基底部切线及皮肤切缘病理检查均无癌浸润。术后随访40例病例中,1例Ⅲ期乳腺癌术后18个月复发。其余39例5年内均无复发和转移,生存质量满意。
  
  讨 论
  近20年来Fisher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乳腺癌自發病开始即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力主缩小手术范围,而加强术后综合辅助治疗。目前应用的术式有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乳房切除术、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
  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有分歧,但没有一个手术方式能适合各种情况的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根据病理分型、疾病分期、及辅助治疗的条件而定。本组38例符合手术适应证,术后随访5年以上,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Ⅲ期乳腺癌肿块超过5cm,有同侧腋淋巴结转移,但活动度较好,术后随访5年未复发,另1例Ⅲ期乳腺癌肿块超过5cm且有同侧腋窝多个淋巴结转移活动度较差,术后18个月复发,该例是由于腋淋巴结清扫不够彻底所致,略超出我们的手术适应证。因此手术疗效与手术适应证有很大关系。
  手术的目的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然后再考虑外观及功能根据既往大量的病例观察,认为I、Ⅱ期乳腺癌应用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且改良根治术创伤小,保留了胸大肌后外观效果较好。根据本组疗效分析,改良根治术可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常用选择术式。
  
  参考文献
  1 高等医学院教材.第6版.乳腺癌的手术治疗.
  2 马榕,孙靖中,等.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近期疗效.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82-283.
  3 马榕,孙靖中,等.留乳头改良根治疗乳腺癌中远期疗效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3,23(10):0606-02.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11例,其中6例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EPSPC),4例卵巢浆液性腺癌,2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腺癌。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均辅助多疗程化疗。结果:2例EPSPC分别存活53、68个月,随访至2006年3月仍健在,1例卵巢浆液性腺癌存活37个月,目前仍健在;8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0年4月~2003年4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泌尿系感染患者40例,男8例,女32例;年龄45~71岁,>60岁31例;糖尿病病程8~15年,均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在10~15mmol/L。合并糖尿病肾病者12例,其中4例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肾盂积脓并有2例导致败血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者22例,10例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6例仅表现为尿常规发现白
期刊
随着药物流产在临床的普遍应用,其并发症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认为药物流产对再次妊娠无明显影响,随着药物流产使用时间的增多,对药物流产后继发不孕近年就有报道。现就我站不孕症门诊因药流后继发不孕5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我站1999~2006年就诊药物流产继发不孕患者56例,对其进行病史采集、全身检查、妇科检查、输卵管通液及碘油造影、B超等检查确诊,年龄22~36岁。  药物流产
期刊
摘 要 目的:評价宫颈封闭治疗分娩期宫颈水肿的效果。方法:对分娩时发生宫颈水肿且无头盆不称的140例产妇,用1%普鲁卡因10~15ml+阿托品0.5~1mg或1%利多卡因10~15ml+阿托品0.5~1mg行宫颈封闭。结果:封闭后30~60分钟行阴道检查,宫颈水肿消退122例,明显减轻14例,无效4例。结论: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可改善水肿部位的神经营养,阿托品可解除血管痉挛,宫颈封闭后可使宫颈水肿迅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0~2005年确诊的功能性腹泻患者30例,均符合罗马Ⅲ标准,排除肠易激综合征,通过粪隐血检查、全消化道钡透及结肠镜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呈明显的年龄分段现象,15~25岁16例,35~45岁7例,其余各年龄段5例。病史0.5~3年。排便情况也有区别,多者3~6次/日,少者2~3次/日,均为稀便,不伴腹痛,排便前有紧迫感,无肛周疼痛。其中22例消瘦,3例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表现,消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分娩产妇4650例,其中胎头位置异常743例,约占16%。除胎儿偏大及经交待病情后要求剖宫产215例外,对528例头位难产均经阴道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其中初产妇386例,经产妇142例;枕横位136例,枕后位320例,高直72例。均必须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旋转:①首先排除严重头盆不称,如骨盆狭窄、畸形、颜面位等;②宫颈扩张已进入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滞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引产的方法。方法:将2000~2008年2000例妊娠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直接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观察组行人工破膜+静滴缩宫素引产的临床资料進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引产成功45.9%,观察组引产成功89.2%。结论:人工破膜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未破膜引产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妊娠晚期 引产 人工破膜+缩宫素    资料与方法  2000~2008年在妊娠晚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M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 例腹壁切口内异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腹壁内异症40 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内异症8例,其中6例有会阴侧切史,均有肿块,除另2例外,均有典型周期性肿块胀痛。手术切除均取得良好效果,未有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B 超可正确诊断。彻底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krukenberg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4年收治的24例krukenberg瘤的临床资料。结果:krukenberg瘤在中青年女性中多见,多为双侧性(18/24),原发灶多为低分化腺癌或黏液腺癌。临床分期多为中晚期,恶性度高,易漏诊,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不超过2年。结论: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应首先排除转移可能,发现卵巢转移肿瘤者,应常规行胃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新生儿HIE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治疗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此基础上应用纳洛酮治疗。结果:在意识障碍、原始反射、呼吸节律恢复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7~9天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均给予镇定、降颅压、支持疗法及胞二磷胆碱、高压氧治疗等常规综合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