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溯洄从美”到“溯源逐本”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d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是以阅读为基石的,在我的十五年语文阅读经历与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路邂逅“高山”,访寻“景行”,其中令我“仰止”最久、“行止”最深的是李泽厚、孙绍振、木心这三位先生……
  一、溯洄从美,让阅读成为“寻美”历程
  阅读李泽厚,是为了给自己求学期间大量的中外文学类作品阅读经历一个沉淀,因为我深知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经典文本,而每篇经典都蕴聚着天地不言的大美。李泽厚主要是一位美学大家,但也涉獵外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他的学术著作以清醒的思辨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引领我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楚汉浪漫主义”“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这些传统文学精髓中,领略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融通统一的“大美”。
  2003年从阅读他的《哲学批判史》开始,我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个体的“人”的主观意志、情感、思想,从哲学上看,不能在美的最终根源和本质这个层次上起作用,这个“人” 更明确是指人类。用这样的哲学观点来审视文学作品,便会发现文本的作者,及作者所创造的人物,甚至于阅读主体读者都应该从“人类”的角度观照理解,至少是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民族的人”。2004年至2006年我继续阅读李泽厚先生的经典美学著作,尤其在研读《美学三书》(包括《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的过程中,我循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历史,梳理留传和积淀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这种遵从“美”的本质规律的阅读体验,帮助初出校园的我高屋建瓴地开始语文教学实践。担任高中语文教师的第一个五年中,对李泽厚先生美学的接受阅读,指引我以寻求“语文大美”为主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指导有主题的系统阅读活动。
  2003至2008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了“整体性设计寻美阅读活动”,以主题阅读周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同体裁、同题材或同派别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在进行了思考、辨析、比较等思维活动后,再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形成对一个群体共同的文学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心理的“美”的认识。
  主题阅读活动案例一
  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以“当代散文”“梁衡散文”为主题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一周内阅读梁衡散文代表作,我推荐了《觅渡》《把栏杆拍遍》两本散文集,并要求学生对《读柳永》《乱世中的美神》《大有大无周恩来》等写人散文精读,其他题材散文泛读,同时配合对贾平凹、余秋雨、史铁生、周国平四位作家经典散文篇目的略读。我设计了引导阅读的问题:
  当代有许多著名的散文作家,他们的作品各具风格,如贾平凹的“风情民俗”散文、余秋雨的“文化反思”散文、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周国平的“审智哲思”散文,那么,你读完梁衡散文后,也用类似的结构表达出梁衡散文给你留下的印象。
  这一阅读活动,学生虽只是对中国当代散文管中窥豹,但或渗透民俗风情、文化人格,或转向理性思考、生命审问这一当代散文的共性,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历,激活了学生的深层感觉,一方面感受了当代散文大家文字魅力之美;一方面形成了对“揭示出人类文化或历史的精神流程”的理性认知之美。我也成功地开设了一堂新教师汇报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主题阅读活动案例二
  教学《项脊轩志》,在课前提供《归氏世谱后》《家谱记》《请敕命事略》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在课后提供师承归氏的“桐城派始祖”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桐城另一位代表刘大櫆的《章大家行略》进行拓展阅读,阅读任务是完成关于明清“至情”散文共同风格的阅读随笔。
  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经历中深入感受归有光“文道合一”的写作观及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并认知到与之一脉相承的“桐城派”散文在继承“至情”创作理念的同时又把这种情感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将“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创造性地加以弘扬。而这些文章背后跳动的是千年来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同一颗“良心”,是对家族宗祖、祖辈父辈、妻子儿女,甚至对为自己家族奉献一生的妾侍奴婢的至情至性。
  这样活动将经典作品的“核心价值”放大,让一个文本的独立阅读,成为文本风格、思想内涵甚至文化基因相同的文本的立体化的寻“美”阅读。《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公开教学和研究案例成为学校市级课题研究的优秀过程性成果。
  寻美的阅读活动,让课堂成为审美的课堂,语言审美、情感审美、思想审美都让学生的阅读更接近语文的本质,在阅读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让我成长为一级教师。
  二、溯源逐本,让阅读完成“解码”使命
  如果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理论为我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宏观的视角,成为我拓宽学生阅读活动深广度的心理依据,那么由文艺美学转入语文教育研究的孙绍振先生深入“文本细胞”回归文本根源的解读方式,则为我提供一种“形而下”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操作方法。
  2009年到2016年我对孙绍振的阅读从核心期刊上一篇篇论文案例开始,渐渐转向专著阅读:《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月迷津渡》《经典小说解读》《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这些个案解读专著主要涉及古典诗文、小说和散文。作为大学教授的孙先生怀揣“公共知识分子”对本科生薄弱的中学语文基础的锥心之痛,用一篇篇揭示经典文本“唯一性”的解读个案,为我这样正走在专业成长征途上的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最实在的教学“服务”,手把手地教会我如何完成“率领学生读者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层和深层密码”的使命。
  在孙绍振“文本还原”理论的指引下,我在职业生涯第二个五年,开始精心设计“贯穿和整合经典文本的研究性阅读活动”,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能够将作品中的“人的活生生的个性还原出来”的学习支架,引领学生经历利于其思维品提升的语文阅读。
  研究性阅读学习活动案例一
  在教学《前赤壁赋》时,设计寻找“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的阅读探究活动,将苏东坡自诩他自己“平生功业”的 “黄州惠州儋州”这一条贬谪征途上的重要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惠州一绝》《蝶恋花》《雨夜宿净行院》《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一文一书作为辅助阅读材料,请学生小组合作,对那一颗在不同体裁、题材、风格作品中都跳动着的千年中国文人绝无仅有的“旷达心”,体验并加以还原。   在这样的探究阅读活动中,学生不再停留在一首诗词的学习、背诵和赏析上,而是真正把“文学”当作了“人学”,使得深刻地理解《前赤壁赋》对宇宙、人生的大喟叹成为可能。这个阅读探究过程中溯源逐本不仅“解码”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内心的真正超脱与成熟,而且也“解码”了千百年来在奉儒家而入佛老的封建知识分子中唯一成功超脱的“这一个乐天派”。
  研究性阅读学习活动案例二
  在《木兰诗》的解读学习活动中,我提供了学生少有认知的梁红玉、秦良玉等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史料和有关诗歌,引入了《陌上桑》《羽林郎》题材相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将其与他们已知较多的男性英雄的文学作品进行对照阅读,对英雄的共性特质、女性英雄的共性与个性、女性英雄与男性英雄的截然差异等问题进行选择性研究,从而揭示出《木兰诗》这个经典文本里“英雄”的唯一性和特殊性,完成探究小论文《不像“英雄”的“女英雄”》。
  学生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探究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英雄”特质,从而发现了花木兰是一个在战争中表现得别具一格的“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通过小论文揭示出经典文本里经典人物的特殊性和唯一性,还原了经典原本的深邃价值,实现了一次思维品质较高的阅读经历。2015年我以本次阅读活动为主要素材,撰写的实践论文《基于学生特点 强化文化基因——提升随迁子女语文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市区级刊物发表。
  这个五年的阅读,我收获了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和“文本微观分析个案”,实践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阅读,在细读中分析和还原艺术形象、情感逻辑、审美价值、历史本源、流派风格等,师生共同完成更有思维品质的阅读、教学和学习经历,我的职业发展也迈向了高级教师这个新阶段。
  三、蓦然回首,让“诗性”语文静待花开
  阅读李泽厚和孙绍振两位先生的著作,主要源自语文老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追溯语文“大美”是理念,还原经典本质是方法,除了遵循名师的文学教育思想以及文学的解读方法,我的阅读和教学实践的溯洄之路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2014年因一首热歌《从前慢》邂逅木心,阅读了先生的诗集《鱼丽之宴》,又在其弟子陈丹青的“蛊惑”下阅读了《文学回忆录》,一番“无心插柳”的阅读却令我对语文产生了“蓦然回首”之感:其实语文教学本来教无定法,只要能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古典文学文化的种子,唤起“诗性”阅读兴趣、体验诗性阅读经历,语文学习之花便可静待开放。
  木心的散文有诗的特质,“初夏的大柳树下一片清阴,蝉鸣不辍,锻铁丁丁”分明与诗无异;木心的新诗有古诗的风雅,“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就是意象的盛宴。这样的功力和魅力从何而来?
  读了《我友》方知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他,极其看重从大量的古代文学家身上汲取营养,古典文学和文化构成了他的文学根基,“诗性”的底色让他身为画家,他却在纽约以近似孔子教学的方式开讲文学史,没有考试与证书的“胡闹”一场,坚持了五年,却成为我读过的最为精彩的文学史。在语言与思维方式上,他以鲜明的诗性特征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都将对中国传统文化钟情者和坚守者的形象扮演得自然而深刻。
  近年来我的教学对象是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阅读资源的匮乏,他们的文学积淀近乎为零,我于是决定凭借《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东风”,组织属于本班的“飞花令”PK和“朗读者”展演,旨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两颗种子:一颗叫“诗性”,一颗叫“经典”。
  诗性阅读活动案例一
  2015年3月选拔年级中文学爱好者,组建“兰芷”文学社,诵读古今中外的诗歌经典,师生共读北岛选编的诗集《给孩子的诗》。
  同年5月10日,文学社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北岛的诗歌品读交流活动,与来自上海著名高校、诗会、书友会、公益基金会的诗歌爱好者们一起,跟随北岛先生一起读诗、品诗、谈诗,一起感受诗歌点亮生命的幸运,追忆刚刚辞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意蕴之深;探讨诗与生命的关系。在诵读环节第一个出场,深情朗诵北岛翻译的托马斯诗作《开放与关闭的空间》。
  诗性阅读活动案例二
  活动准备:
  2017年寒假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蒋勋的《说唐诗》《说宋词》、叶嘉莹的《诗览众山小》重新翻阅,再把诗词大会四位导师在“喜马拉雅”上新鲜出品的音频书籍一一听读。
  活动过程:
  开学伊始,我以名家们向大众普及古诗词的精华理念为“线”,以沪教版六年级(上)语文课本中的“春之韵”、每周一詩、“唐诗精华”中的20首唐诗为“珠”,串成一条精美的唐诗精华链,点燃了学生的读诗热情,开启了为期五周的“飞花令”PK学习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两两自由组合,在我提供的30个诗词常见字中择选“飞花令”用字。
  接下来一周,生生合作读古诗摘好句,师生合作读好句选精句,个人自主录精句诵精句,各小组完成PK前准备。
  在四周的语文课前活动中逐对PK,完成“江、水、月、夜、花、日、草、春、秋、酒、海、数字词、颜色词”等字的飞花令比拼,最精彩的一组PK持续了7分钟,你来我往的“山”字飞花令,而最终胜负难解。
  活动评价:
  一是全班投票评选出最优秀的飞花令选手;二是将“诗仙”“诗圣”“诗魔”“诗佛”的一流名句的上联整理出来,学生完成与老师的名句对接。
  诗性阅读活动中,私淑于木心的我,以不囿于课本禁锢的“胡闹”方式,打破阅读、教学、学习、比赛的界限,践行了“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对于诗词阅读经验极少的随迁子女而言不失为是一场“诗词盛宴”;与资深的诗词爱好者同台演绎大师作品,获得北岛称赞;将《离骚》《长恨歌》这样的长篇诗作收入经典摘录;敢于在学习李白《月下独酌》时,用“花美酒香,独饮无伴,何以解愁?唯有一醉方休”来表达对李白酒仙气质的理解……
  语文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媒介,让学生感知文化,审视美,溯洄从美,让阅读成为“寻美”历程;溯源逐本让阅读完成“解码”使命,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去探寻,去感悟,去审美的阅读才更加接近真正的语文。
  阅读是登上语文殿堂的便捷且唯一的路径,当孩子的诗情诗性被唤起,语文旅途上学习之花的孕育与盛放还会远吗?期待阅读给我带来下一个繁花似锦的十五年。
其他文献
《世说新语》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近三百年间,上流社会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闻逸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传世名著。同时,《世说新语》作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它的教学价值是值得挖掘的。作为基础性课程的一种拓展,以丰富的选择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维度,拓展性课程《世说新语人物漫笔》便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发出来的。在开发过程中,笔者便在思考:如何让这一课程与学生当前的
部编教材沿袭了选文式和单元组合的教材编写方式,但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板块上有许多创新,比如对阅读进行了“三位一体”的设计。笔者拿到部编教材,首先眼前一亮的当属把以前教材中的“课文导读”改为“预习”。于是,笔者迫不及待地比较了人教版(2013版)课文“导读”与部编教材 “预习”,试图从中找到不一样的设计思路。  《春》这篇课文的“导读”:这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
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和实践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国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借鉴了国外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快速地理解和掌握了此种教学模式。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我国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就其实践成果而言,没有取得非常大的效果和作用。巧妙利用翻转课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构建和谐民主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智慧”展开思考,从阅卷现场反馈出的信息来看,不少考生不能准确界定“智慧”这个概念的深刻内涵,泛泛而谈,将“智慧”视作无需论证的公理。能从不同角度对“智慧”进行审视和剖析的实在鲜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分析说理更是凤毛麟角。如此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固然是因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所致,但更与我们老师平时缺少对症下药且卓有成效的训练有关。  现笔者结合平时教学,谈一谈如何
《透视课堂》(美国著名学者汤玛斯·古德、布罗菲著)中提到,“学生活动和布置作业应有趣且多样化,足以激发学生参与;应新颖或具有挑战性,足以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非毫无意义的忙碌;同时应易而不难,足以让学生在付出适当的努力之后取得巨大的成功”。研究表明,个性化作业的设置,能够使能力强的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吃得饱”,有余力;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台阶;其他学生则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以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脚手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产生有意义的联系。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概念框架,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支架基于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运用而建立起来。可见,支架式教学指
近期,作为区级语文优质课竞赛评委,笔者观摩了12节参赛选手的课,其中有两节课给我印象极深,一节是吉祖英的《凡尔赛宫》,另一节是高尔基的《海燕》。  《凡尔赛宫》的主要程序是这样的:  一、导入  音乐声中,幻灯片镜头分别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全景”三张图片,在比较中引入新课学习。  二、整体感知  投影出示:读课文,完成填空  的凡尔赛宫  三、画面解说  投影呈现:欣赏凡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很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流入了城市,随之在农村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进城务工去了,不能对他们实施有效的管教,致使他们成为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管是在身体发育方面、文化教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暴露出一些突出的問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性的教育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一、绪论  为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以其鲜明的实用性特征被正式纳入到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占必修课程总学分的八分之一,成为高中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独立单元。这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我市已使用一年多。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对新课文的讲解、把握以及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依旧是老套路,教师们只看到教材改革的表面变化,而对于支撑教材改革背后的理念却依然认识不清。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部编教材的几大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  一、部编教材的变化  变化一:立德树人  部编教材编者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渗透“立德树人”思想,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