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的学习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受到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从单纯地应试角度转向过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加入情感价值观,以及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从现实角度出发,历史学科的感性因素表现明显。如何通过课堂教育方式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历史相关性内容,而不是基本的内容讲解,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年份、事件,这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来实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索,阐述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 心得体会 历史课程 教法创新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一)初中历史課程内涵
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培养科目,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从漫长的人类文明中节选出珍贵的片段,从不同角度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明白所谓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现实,而现实中出现的一切事件也都形成历史。历史本身并不遥远,历史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与每个人都有切身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可以划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新课改要求是,七年级到八年级四个学期从人类起源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国近现代史(20世纪初),完整系统地将中国历史的发展融会贯通;从九年级开始接触世界史,主要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发展、历史革命事件等。历史学科中包括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件、传说,也有影响人类进程的革命,各种伟大的人物故事等等。学习历史对于思想刚刚进入独立状态的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不应该当成是负担。
历史学科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排除其中的趣味性原因,这给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是,在现代的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中,作者也发现了一些客观问题。很多历史教师不知道从何下手,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照本宣科几句话就把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其他的时间大部分让学生用来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主人公、实践意义和历史作用等等,这些都是用来应试教育考试的部分。
(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问题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显然会泯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我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历史课上学生往往心不在焉,或者干脆在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者做作业,使得历史课程沦落为一种自习课。
应该说这种情况在目前大多数初中学校都是存在的,这当然和目前中考招生以分数进入高中的形式有关。尽管中考不如高考那样困难,但是同样竞争很激烈。不过考虑到一些地方在中考已经逐渐进行了改革,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历史学科本身所占的时间就不多等因素,造成课堂学生注意力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和教师的教授方法有关。
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方式改进
历史学科中包含了大量丰富的人文素材,是学生基于母语环境下获取知识的丰富宝藏,同时能够凝结成历史片段的人物、事件等内容,必然存在巨大的研究价值。这对于后来的学习者而言不应该是言之无物,而应该是可圈可点的。我认为,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要改善应试过程中养成的弊病,就必须从教师入手,改变观念、改善教法、改革工具,充分满足学生在历史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实施新课改之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诵记忆的模式,而考试的形式多以填空、选择为主,客观上造成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应,初中历史学科中对年份、人物、事件等了解是基础部分,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作为一个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
历史学科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中的快乐,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改变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环境创设的方式,扩大历史学科的知识面,而不是简单地就人论人、就事论事,自然就可以在课堂上妙趣横生,使整节课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已经不单纯是对事件、人物等历史要素的分析,同时还涉及一些基础的历史研究理论,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要素等等内容。例如,在讲解世界历史中俄国革命的部分,除了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矛盾,还要从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生产力的变化等原因分析。
同时,历史教学中涉及的方法也很多,最典型的是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部分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阐述为什么中国近代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这就包括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层次原因,闭关锁国、小农经济、封建体制等等,通过阶段性的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样,在讲述清朝晚期国内洋务运动改革为什么失败这一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旁征博引,从内外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归结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句话上。
(三)改革教学工具
随着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平台上的运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影片、图片等资料来了解。如一些历史教育题材的电影楚汉争霸、郑和下西洋、甲午风云,等等。教师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手段,并分析影视资料与实际历史的差距,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这对以后学生面对不同的历史题材改编有清楚的认识,不会被一些多余的因素所干扰。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义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素材,更重要的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一门学科,包罗万象又极其生动。对此,历史学科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灵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历史学科在文化课压力下获得地位的提升。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环节,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可以让学生被生动的历史所感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杨斌.对情境教学法的探讨——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1(33):
175-176.
[2]许静.论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D].重庆师范大学,2005.
[3]王继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构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陈珏,杜鹃.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
报,2013(3):142-144.
[6]韩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4(21):175.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初中历史 心得体会 历史课程 教法创新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一)初中历史課程内涵
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培养科目,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从漫长的人类文明中节选出珍贵的片段,从不同角度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明白所谓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现实,而现实中出现的一切事件也都形成历史。历史本身并不遥远,历史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与每个人都有切身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可以划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新课改要求是,七年级到八年级四个学期从人类起源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国近现代史(20世纪初),完整系统地将中国历史的发展融会贯通;从九年级开始接触世界史,主要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发展、历史革命事件等。历史学科中包括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件、传说,也有影响人类进程的革命,各种伟大的人物故事等等。学习历史对于思想刚刚进入独立状态的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不应该当成是负担。
历史学科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排除其中的趣味性原因,这给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是,在现代的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中,作者也发现了一些客观问题。很多历史教师不知道从何下手,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照本宣科几句话就把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其他的时间大部分让学生用来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主人公、实践意义和历史作用等等,这些都是用来应试教育考试的部分。
(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问题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显然会泯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我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历史课上学生往往心不在焉,或者干脆在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者做作业,使得历史课程沦落为一种自习课。
应该说这种情况在目前大多数初中学校都是存在的,这当然和目前中考招生以分数进入高中的形式有关。尽管中考不如高考那样困难,但是同样竞争很激烈。不过考虑到一些地方在中考已经逐渐进行了改革,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历史学科本身所占的时间就不多等因素,造成课堂学生注意力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和教师的教授方法有关。
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方式改进
历史学科中包含了大量丰富的人文素材,是学生基于母语环境下获取知识的丰富宝藏,同时能够凝结成历史片段的人物、事件等内容,必然存在巨大的研究价值。这对于后来的学习者而言不应该是言之无物,而应该是可圈可点的。我认为,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要改善应试过程中养成的弊病,就必须从教师入手,改变观念、改善教法、改革工具,充分满足学生在历史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实施新课改之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诵记忆的模式,而考试的形式多以填空、选择为主,客观上造成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应,初中历史学科中对年份、人物、事件等了解是基础部分,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作为一个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
历史学科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中的快乐,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改变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环境创设的方式,扩大历史学科的知识面,而不是简单地就人论人、就事论事,自然就可以在课堂上妙趣横生,使整节课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已经不单纯是对事件、人物等历史要素的分析,同时还涉及一些基础的历史研究理论,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要素等等内容。例如,在讲解世界历史中俄国革命的部分,除了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矛盾,还要从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生产力的变化等原因分析。
同时,历史教学中涉及的方法也很多,最典型的是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部分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阐述为什么中国近代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这就包括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层次原因,闭关锁国、小农经济、封建体制等等,通过阶段性的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样,在讲述清朝晚期国内洋务运动改革为什么失败这一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旁征博引,从内外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归结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句话上。
(三)改革教学工具
随着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平台上的运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影片、图片等资料来了解。如一些历史教育题材的电影楚汉争霸、郑和下西洋、甲午风云,等等。教师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手段,并分析影视资料与实际历史的差距,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这对以后学生面对不同的历史题材改编有清楚的认识,不会被一些多余的因素所干扰。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义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素材,更重要的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一门学科,包罗万象又极其生动。对此,历史学科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灵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历史学科在文化课压力下获得地位的提升。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环节,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可以让学生被生动的历史所感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杨斌.对情境教学法的探讨——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1(33):
175-176.
[2]许静.论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D].重庆师范大学,2005.
[3]王继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构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陈珏,杜鹃.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
报,2013(3):142-144.
[6]韩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4(21):175.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