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能比得上妈妈的怀抱呢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_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的眼神里充满了空茫和忧郁,他的小手向前伸着,像是要抓住什么……
  母亲的老屋有一个小小的前院,里面长满了花草树木,春天的阳光刚刚明媚起来,那香椿树就冒出了嫩芽,之后是桃梅、蔷薇开始怒放,连南墙边的枣树都披挂上了米色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的清香。到了夏天,无花果硕大的叶子里面藏满了圆溜溜的果实,那果实由绿到紫,一早晨就摘一盘子。秋天的小院会变得浅红、金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风中飘落,一片片地堆积着,直到大雪覆盖了它们。春节的时候,我们会在小院里放鞭炮,那绚丽的光焰一直映亮了树梢,第二天一早,地面上是一片红红的纸屑。
  一对小夫妇租住了它。刚做了爸爸的男人说,他妻子就要调来了,她工作的单位离这儿很近,住在这里太方便了。
  交钥匙的那天,我对他们说:前面的小花园,小孩子可以在里面练习走路,晒晒太阳呢。我儿子小的时候,总会把这样的小院当做乐园,在里面挖土,埋下一些玻璃珠、药瓶子,期望它们变成宝藏;他还会观察那些在时光中摇曳变化的植物,甚至跟踪壁虎、看蚂蚁上树。自然,这些事物也会回报他一身的汗水和无尽的乐趣。
  一年半过去了,小夫妇有了自己的房子,要搬出母亲的老屋。搬家的那一天,我问他们的孩子在哪里,是不是已经长高了。
  年轻的母亲告诉我:“把他送回胶东老家了,那里夏天凉快。”
  “你会想孩子的。”我的心头突然袭上了一阵曾经的痛苦,那痛苦被时光遮蔽了很多年依然不减。“还是把他接回来吧,你自己带着。我就在儿子两岁的时候,把他送回了老家。那一年,我在上海学习,你不知道我有多么想孩子,孩子也是多么想妈妈。幼小的孩子是最需要妈妈的,没有妈妈在身边,就没有真正的快乐。”
  “哪有你说得那么严重?他很健康、很快乐。等过了夏天再把他接回来。”这位母亲自信满满地说,语气里没有一点忧虑。
  “你不理解孩子,小孩子心里不会这样想……”我继续劝说着这位看上去有些强势的母亲,但是她已经忙着大声地打电话了。
  小夫妇转眼就搬走了。我动手收拾着满地的零乱。我打开阳台的门,去看春天的小花园,那里面的香椿树又绽出了红褐色的嫩芽,蔷薇的绿叶也绕遍了低矮的围墙,高大的银杏树刚刚苏醒,伸展的枝干上缀满了一簇簇新绿的叶片,爬山虎也开始沿着墙壁蔓延,它们的叶子在阳光下金红、油亮。只是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植物下面,却满布碎砖、塑料袋和经年没有腐烂的枯叶。
  他们的小孩子一定没有在这里玩过吧。
  我这样想着,也想着他们那个送回了老家的小孩子。他也许还不会表达,但是他一定会非常地想妈妈,这样小的孩子,凉爽对于他的意义,怎么能够与在母亲的身边成长、感受母亲的爱护相比呢!
  我又回想起把儿子留在老家里的那一年。我会在半夜里因为一个与孩子有关的梦境突然哭泣;会在看到路边的小孩子时,不由得想去抱一抱他们。那一年我也不停地在上海与老家之间奔波,买一张低廉无座的火车票就往老家赶,每一次冲进家门抱起儿子,都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我们拉着手、带上玩具一起去散步,快乐地大笑。而离别儿子,又总是我最痛苦的时刻,我总是趁他睡着了或者不注意时走出家门,这养成了他分外警觉的习惯。有一次我刚走出家门,他就发现了,急急地追了过来,懂事地说:“送送妈妈。”然后又突然本能地察觉到什么,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编造着一个吓人的故事,“上海有条咬人的狗。”他想用这个他认为可怕的故事来阻止妈妈离去。
  父亲寄给我一张儿子的照片,那是我走后母亲哄着他拍下的。儿子的小手向前伸着,像是要抓住什么,眼神里充满了空茫和忧郁。他一定是在醒来以后,发现妈妈找不到了,去了一个他不知道的地方,他幼小的心灵无奈又迷茫,不知道怎样才能同亲爱的妈妈在一起。
  在母亲的爱抚下成长,是人类幼儿的一种独特的权利。只有在母亲的身边,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安全和快乐。而当母亲一次次地把自己的孩子逗笑,他们脑神经里的快乐就开始了积累和成长。
  2010年春节前,我下乡调研,在一处山区的幼儿园里,询问一群围坐在木桌旁边的孩子,25个孩子,竟然有24个告诉我,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他们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看护和接送,大部分的孩子一个星期才能同爸爸妈妈团聚一次,有的孩子甚至一年才能同爸爸妈妈团聚一两次。
  这些四、五岁的孩子都穿得温暖而时尚,但是他们的生活里,一定缺乏一种真正的快乐,他们的内心里,已经有一种亲密的联系在被一天天地阻隔……
  生存的向往和压力,使很多父母选择出门挣钱,放弃了家庭的圆满和温暖。他们也许不得不这样。而那些不理解孩子、只是为了自己轻松的父母,却是母性的缺失,很多年以后,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所有小孩子的快乐,一定都与父母亲有关,尤其是与母亲有关。在他们幼小的时候,还没有能力自己去获得,在他们成人以后,父母亲的给予会永远留在他们生命的深处,影响一生。温暖、舒适的住所,以及食物、衣物和玩具,会让他们感觉到满足,但只有在父母亲的身边,他们才会纵情和自由、安全和快乐,才会无拘无束地倾诉他们成长的乐趣和心中的烦恼。
  让幼小的孩子拥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的权利吧。而那些远离孩子的父母亲,也早一天回到亲爱的孩子身边吧,抱起他,听他咿呀学语,听他一声声地叫着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是人世间最温暖美好的图画、最幸福的场景呢。这也是每一位父母人生更为根本的天职。
其他文献
孩子那么小,却处处要面对成人世界的标准和评价。有时,我们大人未必能做得到像他们一样,别说更好了。    儿子只有两颗星,他爸急了    有一天,我和孩子爸爸一起去幼儿园接孩子,在教室门口,爸爸对我说:“你看,儿子只有两颗星,有人都满罐子了,就他最少。”  我把贴着儿子名字的那个透明罐子举起来,笑着对老公说:“不错呀,有两个。”这时,孩子已经来到我身边,我对儿子说:“儿子,你不错,有两个星呢。”  
期刊
去年暑假,在一次讲座后,一位妈妈问我:“我的儿子已经2周岁了,现在只会叫爸爸妈妈,别的都不会说,孩子会不会智力有问题?”  我问她:“你为什么觉得孩子的智力有问题?”  她说:“我看别的孩子都会说句子了,我孩子却一个句子都不会说,只会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  我问她:“你平常与孩子沟通多吗?”  她说:“平常我要上班的,孩子由我母亲带,母亲有时候可能忙,和孩子说话不多吧。”  我问她:“你和孩子讲
期刊
苏航妈妈总是说:“我的孩子,就是讨厌学习,一让他去学习,他就心烦。一玩游戏他就高兴啦。什么时候他能像喜欢网络游戏一样喜欢学习就好了。”  在赢得孩子的兴趣这一点上,学习似乎总也比不过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开发商为了让孩子爱上游戏,费尽心机,甚至请来专业的心理学人士参与到游戏的设计中去。我们想吸引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又做过哪些努力呢?孩子喜欢玩游戏,喜欢看电视,不喜欢学习,我们不妨向网
期刊
大声吆喝或找老师都是好办法。    过了“五一”,我女儿开心地回幼儿园了,可是我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女儿回来说,她又被小朋友欺负了,这次欺负她的居然是她的好朋友小琪。看着女儿胳膊上红彤彤的牙齿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女儿说,小琪之所以咬她,是因为小琪抢她的书,她不给小琪看。  听到这里,我丈夫忍不住激动起来:“你被人欺负也不是一两次了,有句话叫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下次有人再欺负你,你就打他!”  
期刊
杀母的背后,是他不敢离家的深深恐惧。    2011年4月1日晚,浦东机场大厅,从日本返沪的留学生汪某和前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起因是妈妈晚寄了学费。争执中,恼羞成怒的汪某从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连刺9刀,母亲当场倒地昏迷。  现在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林,与汪某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小林也是上海人,也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同样是因为钱与母亲发生争执,同样是对母亲连刺9刀!为什么会连
期刊
别把精力都用在纠正孩子的差错上,要赞赏孩子做对了的地方。    学习和所有的游戏一样有趣,有挑战性    许多人坚信学习是件苦差使,不相信学习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时间。他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不聪明的人,才在学习上花费很多时间。  其实成绩好的孩子总会在学习上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是他们常常否认这一点,有一个原因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秘诀,还有一种可能是,
期刊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觉,却忽视了孩子的感觉。    妈妈,雪是甜的    咿呀学话的女儿采采,第一次看到窗外的白雪,惊讶地喊出了声:“妈妈,好多的奶粉!”  我懵了。不知道是马上赞扬她“宝贝,你的比喻真棒”,还是直截了当地纠正她“宝贝,那是雪”。  其实,当采妞把雪当作“奶粉”的时候,小丫头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感觉去认识这个世界了。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而又非常形象地描述自己的感觉—
期刊
昨晚开了家长会。去之前我问儿子:你想和老爸一起去见老师吗?儿子说最好老爸自己去,他在卖书的地方等。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是很肯定他的成绩,不好意思见老师。我说:没关系,努力过后,是什么就是什么。成绩是过去式。要是老师告诉你哪里要继续努力,你就更该听听了。就这样,儿子被我赶鸭子上架去见老师了。  坐下来,老师开起了儿子的玩笑:“猜猜你的成绩是A还是B?”  儿子不好意思,说:“可能是F。”  “你真
期刊
父母书架    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  如果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就要好好工作;  如果要求孩子多读一些书,自己不妨也读上几本;  如果要求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自己首先应该做一个优秀的人。  做父母,也要有能力呢!    《如何当个好爸爸》  [美]汤姆·布莱顿  适合所有父母阅读  父亲汤姆·布莱顿从事过印刷工、教师、专栏作家等职业,但他认为父亲这个职业最重要,他用了很大的精力来做父亲。汤
期刊
A    我的女儿是个很乖的孩子。从8岁起她就在寄宿学校读书,13岁后跟我来到德国,一直都乖巧、懂事。有句话说“压迫越深,反抗越重”,我女儿是“压抑愈深,爆发愈烈”。  那是女儿15岁的时候,突然之间,她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  首先是外表的变化。来德国之前,女儿信誓旦旦地说:“我不会忘本的。我才不会像德国孩子那样染头发、扎耳朵眼儿、穿奇装异服呢!”开始她确实做到了,可就在那年冬天,我们订好机票准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