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无须高端化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max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街品牌”需要的创造性模仿、产品丰富化、快速、平民化,这些是典型的中国式商业基因。
  目前,西方有两大基本营销格局:一是行业寡头垄断格局形成的巨头霸权;二是渠道垄断形成的渠道霸权。这两种营销格局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初衷是天然相悖的,这是给颠覆者遗留的天然良机。
  寡头的悖论
  以沃尔玛为例。在沃尔玛崛起于美国乡村小镇之前,美国乡村小镇的商业格局是和谐的分散格局,本来并不大的乡村小镇被众多小型商业机构所分割。
  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经营模式有天然的杀伤力。试想,普通商品便宜20%,名牌商品便宜50%,对传统商业怎么可能没有杀伤力?对沃尔玛这一做法,消费者无疑是欢迎的。但很快,消费者就站在了沃尔玛的对立面。
  消费者对沃尔玛的反感在于:沃尔玛虽然做到了天天平价,但一个乡村小镇只能容纳一家沃尔玛这样的商业巨头,消费者只能被迫从沃尔玛的商品中进行选择,或者说,沃尔玛替消费者进行了商品初始筛选。对美国人来说,失去选择权就等于失去自由,所以,美国一直有持续不断的反沃尔玛运动。
  在中国,尽管商业巨头的规模在扩大,但中国渠道整体上仍然是碎片化的,所以,营销4P是包含渠道选项的,但西方营销中,渠道已经基本从营销的选项中被剔除。巨型商业机构一旦建立,在其商圈之内就有排他性,从而形成区域垄断。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有《大店法》,沃尔玛开店要征求社区同意。这是中国人难以想象的。
  在西方国家,只要能够集中的行业都已经实现了行业集中。比如,美国啤酒1900年为1500家,1933年为700家,1946年为500家,1961年为100家,1983年为40家,现在为AB公司和米勒康胜两大集团所垄断。
  美国国内汽车、电话、计算机、烟草、广告等行业均由不足5家寡头垄断。寡头垄断形成的“恐怖平衡”维系着行业均衡。产业整合过程固然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消费者是欢迎的,但对整合后的结果,消费者是不欢迎的,因为厂商越少,消费者的选择性就越小。消费者的选择性减少,本身就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以跨国公司为例,它们在跨国营销中,输出的商品与本国基本一致。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由于本土企业足够多,固然可以由跨国公司占据高端,本土企业占据中低端。但在非洲这样的国家,由于本国市场容量小,无法养活本土企业,非洲低收入的消费者就只有选择跨国公司的所谓高附加值产品。只是由于中国企业的出现,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跨国公司的“冤大头”霸权。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的,但行业格局是寡头的,渠道是区域垄断的。跨国公司为了维持其价值标签所显示的价值,是有定位要求的,即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他们不为的,难道消费者就不需要吗?但是,没有办法,西方的营销格局就是如此,消费者是没有办法的。
  这种格局难道不能被颠覆吗?确实很难颠覆。
  首先,那些追赶型国家经济规模太小,而西方市场太大,没有规模就没有影响力;其次,即使你提供了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但能够跨越渠道霸权而到达消费者手中吗?再次,即使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但会被掌握了话语权者贴上具有负面价值的标签,受到主流社会排斥。
  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改变了这种现象。中国企业本来数量就很大,再加上创造性模仿能力强,推出新品的速度快,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虽然中国产品一直被贴上负面标签,但中国产品的长期存在渐渐让消费者了解了中国产品的真正价值。
  中国的方向
  尽管如此,中国产品的崛起仍然没有改变西方的基本营销格局。“高街品牌”的崛起,却让我们看到了西方营销格局从内部被颠覆的趋势。
  美国、日本、欧洲的商业街原来被奢侈品、高端品牌长期占据,现在却是Zara、H&M、优衣库、Mango、C&A等的天下。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传统跨国公司受影响很大,但高街品牌却逆势上升。
  “高街品牌”的典型特点,是产品多样化、平民化,并且快速更新,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因此被称为“快时尚”。
  如Zara每年推出1.8万件新品,从设计师下单到出现在卖场的周期很短,只有短短的十二天。这在跨国公司中绝对是另类,因为跨国公司奉行经典产品战略、原创战略,推崇长销产品。
  “高街品牌”是对西方既有商业格局的颠覆,这种颠覆不是表面的,而是涉及经营思想、商业模式和管理流程。
  目前的“高街品牌”都局限于服装领域,这与服装行业的时尚快速变迁有关,但是否只能适用于服装行业呢?不尽然,因为这种模式反映了现有营销格局下消费者的需求,即如何把寡头格局的价值标签与分散格局下消费者的多元选择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其他行业也是有借鉴价值的。
  国内的商业环境,中国在国际上数百年形成的积弱积贫的现象,在短期内都极难改善,所以,中国企业进入奢侈品、高端品牌有天然的缺陷。但中国企业却非常适合做“高街品牌”式的经营。
  首先,“高街品牌”需要的创造性模仿、产品丰富化、快速、平民化,这些是典型的中国式商业基因。
  其次,典型的“高街品牌”并非历史积累的结果,也不需要名门的出身。高街品牌遵循的品牌逻辑是:只要有良好的经营结果,就有被追认的品牌。
  所以,“高街品牌”的打造,对中国企业并非难题。
  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业的崛起,绝不是追赶商业偶像的结果,这样只能缩小差距,不能完成超越。要形成对西方跨国公司的超越,就要研究其内在缺陷,形成对其的颠覆。
  营销最终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现在西方的营销格局既然与之相悖,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其他文献
“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这句主持人念白,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符号。听到它,你才觉得《中国好声音》正式开场。  一般的赞助案例已经很难达到如此高度。  回顾中国的娱乐营销历史,只有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能够与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声音》媲美。但是不要忘了,2005年的《超级女声》在鲜有同类节目的中国市场上自然可以一枝独“秀”;而今天,《中国好声音》则是在群“秀”并
期刊
经销商选择  1、首选终端渠道好的商家。如当地畅销啤酒经销商,其手上有优质的完善的餐饮终端与大流通渠道,利用其啤酒销售渠道,采用买啤酒送小酒和买小酒送啤酒的捆绑销售方式,快速将产品铺往市场,从而达到短时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之目的,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选做快消品的商家,如加多宝的经销商。  3、劲酒等保健酒经销商,其有非常强势的餐饮渠道,但因产品的利润与产品定位等原因,需要一两款其他
期刊
去年以来,行业经受的事件性因素过多,整个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根本的原因还是原本在粗放扩张阶段积累的产能严重过剩与结构性失衡,引发了今天的行业深度调整。  作为行业的引领者之一,五粮液也有问题和不足。现在最紧迫的是尽快解决企业的体制机制转型,将管理模式和机制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接,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思路、体系和机构。  曾经以高端白酒为中心的产品战略势必得到修改,五粮液的转型也因此迫在眉睫。必须清
期刊
不久前,华润和Tesco(乐购)英国总部同时发布公告称,双方将成立一间合资企业,在内地、香港及澳门经营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及酒类专卖店等,华润与乐购预期将分别拥有合资企业80%及20%股权。  在坊间传言了一年多后,华润创业并购乐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并购大王:华润  乐购为英国第一大连锁超市,2004年进入中国。然而乐购在华经营的多年内,遭遇了多场危局和动荡,先后关闭了三四线城市的多家门店。
期刊
新媒体环境下的白酒业或者说白酒业下的新媒体,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我个人觉得,都离不开5句话20个字。  第一个,圈子文化。  无论论坛沙龙这样的落地圈子,还是基于企业在公共微信或者官方微博上打造的圈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道理。其中,江小白的一些尝试,给我很大启发。未来品牌基于应用新媒体、新工具的落地推广,一定是基于以地级市或者以某个县为单元打造的一个一个圈子,在全国范围内,你想一下子做一个多大的圈子
期刊
目前的杯装奶茶的生产厂商不少于300家,在香飘飘、优乐美等强势品牌的带动下,该市场呈现比较活跃的态势。但在部分区域市场,已经出现销售疲软,价格战、广告战也走到了尽头。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杯装奶茶的发展潜力并没有走到尽头,市场空间尚存,发展潜力还很大。  其中,个别行业大佬的举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去年,中国神华发布了三季度财报,喜之郎以其持股比例0.09%位居中国神华第十大流通股股东
期刊
从香飘飘2004年推出奶茶至今,这个品类已经走过了近十年。对于行业前景,有人认为,整个奶茶品类市场可比肩凉茶市场。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仅从行业规模来看,两者就不可同日而语:2012年,凉茶老大加多宝的销售额数近200亿,而奶茶行业,排名第一的香飘飘仅24亿。尽管如此,一个尴尬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排名前几位的奶茶领军企业,似乎都已经有点增长乏力了……  按道理,现阶段的奶茶市场,理应是蒸蒸日上的
期刊
每天清晨,当人们还未从美梦中苏醒时,北京京深海鲜市场就已人头攒动,一片火热的场景。这里应该是京城最火的海鲜市场,规划占地总面积10万平方米,有3座1.5万吨的低温冷库,汇集了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品种多、价格低的名优海特产品,每家海鲜店的大渔缸都陈列着鲜活的龙虾、鲟鱼、海蟹等。京深海鲜市场主攻海鲜批发业务,是京城内多家海鲜市场的货源地。除海鲜店外,还有各种干货店(燕窝、鱼翅、干鲍、海参)。  在这里,
期刊
电商的本质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自动化的工具,利用它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盛初王朝成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即:电商模式可以大幅降低酒类行业流通成本,即便在上游控量保价的前提下,也仍然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满足电商的价格优势,发起对传统渠道的价格战。  酒类电商的天花板绝不是100亿,今天看到的事实不等于明天的现实。我的看法是,几年内电商至少会占到酒类销售的50%以上。原因是白酒太适合做电
期刊
杯装奶茶这个品类,香飘飘2012年卖出了24个亿,优乐美与香约也是表现不俗,作为本土食品饮料的巨无霸,娃哈哈却还无动于衷,其缘由何在呢?  娃哈哈可以容忍项目失利,比如非常可乐、啤儿茶爽、holle- C、激活等败绩品项,但是对于杯装奶茶这个褒贬不一的品类,是否存在投鼠忌器的心态呢?  社会的变革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的强大动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快捷性的产品会越来越被发明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