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某场址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以北的长江岸坡上。文章以场址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以及主要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关键词:场址;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08-0146-02
某场址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以北的长江岸坡上,具体位置为风包梁—铜鼓包—学堂坪一带。规划范围南起350 m高程,北至550 m高程,东起东瀼口焦家湾村陈家梁子,西至官渡口镇五里堆村风包梁以西神农溪,总面积约3.192 km2。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研究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论证其稳定性。
1地形地貌与微地貌坡度分区
场址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侵蚀低山,长江在巴东县城河段总体由西向东横贯而过,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官渡口段流向NE,然后转向近东,至东壤口转为SE向。研究区位于长江北岸,岸坡总体上为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的斜坡。研究区分为三个部分,铜鼓包片区东至三叉沟,西至葫芦沟,地形相对完整;三叉沟以东受三叉沟、界沟、小梁子沟等近10条冲沟的切割,地形较破碎;铜鼓包以西为风包梁片区,风包梁两侧分别有水井沟和葫芦沟。
按以上分类标准,研究区总面积3.192 km2,其中:≤10%区0.471 km2,占全区面积的15.76%;10%~25%区0.613 km2,占全区面积的19.2%;≥25%区2.118 km2,占全区面积的66.34%。
2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研究区地层除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呈大小不等的片状分布外,出露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和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
①嘉陵江组(T1j):深灰色、灰色薄到厚层状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出露在葫芦沟及风包梁一带。
②巴东组(T2b):下部为灰、灰绿色含泥质灰岩夹黄绿色页片状钙质泥岩及泥晶灰岩,上部为灰绿、黄绿色薄至页片状钙质泥岩,下部为紫红色钙质泥岩夹粉砂岩、灰紫色细砂岩,上部为紫红色钙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含灰绿色条带和钙质结核。第四系广泛分布于片区斜坡上,主要有人工堆积、残坡积、崩坡积、滑坡堆积。研究区地质构造以近东西向褶皱为主,裂隙次之,断层不甚发育。
3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地形为一总体倾南的斜坡,地表水系较发育,表现形式为冲沟密布,坡体后缘及坡体上大气降水主要沿冲沟向长江排泄,部分下渗成孔隙水、裂隙水。研究区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为松散介质孔隙水和碎屑岩裂隙水。总体而言,水量均不丰沛,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松散介质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的残坡积与崩滑堆积层中,出水点零星分布于冲沟沟底、坡地及洼地底部。碎屑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T2b2紫红色碎屑岩浅部的风化裂隙中,水量贫乏,动态变化大,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排泄受地形控制,部分呈渗水流出。
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区总体上为倾向长江的顺向坡,岩层倾角一般在18°~40°之间,外围临江地段发育有五里堆滑坡、柚树坪滑坡、垃圾场滑坡、新峡沟滑坡、焦家湾滑坡等多处崩、滑堆积体,其中五里堆滑坡后缘高程360 m,最靠近研究区;场址东侧有介子包滑坡,场址后缘在校场坝、学堂坪一带有学堂坪古滑坡体堆积和砖厂滑坡,在大水田和陈家梁子一带有大水田滑坡,研究区其它地方也有一些较小规模的滑坡、不良地质体,地质环境比较复杂。总体上,研究区以三叉沟为界,以西的铜鼓包一带地形相对完整,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三叉沟以东地形破碎,冲沟发育,间距仅80~130 m,滑坡、泥石流较发育。研究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势必破坏现存状态,可能带来以下工程地质问题:新、老滑坡稳定问题、崩滑体稳定问题、高边(切)坡稳定问题、岩石快速风化问题、水土流失及泥石流问题、软弱地基与层间剪切带问题等。
①新、老滑坡与不良地质体的稳定问题。研究区南侧高程305~332 m一线以下的临江岸坡上发育的新峡沟滑坡、垃圾场滑坡、焦家湾滑坡等对研究区影响不大;场址东侧紧邻介子包滑坡,场址选择时已有效避开。
②崩滑体稳定问题。在研究区内分布有6个崩滑体,铜鼓包片区和学堂坪片区各分布有国道内侧高切坡部位或深切冲沟两侧,主要因岩体构造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完整性差,下部岩体又存在临空面,暴雨等恶劣气候引发岩体坐落。在国道边发生岩体坐落将引起道路堵塞,严重者对人民生命和房屋财产造成危害。在冲沟内发生坍塌将引起溝内排水不畅或引发泥石流。
③高边(切)坡的稳定问题。研究区边坡分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自然边坡主要分布在各冲沟两侧,人工边坡则主要由于209国道、村级公路及场地开挖后形成。研究区由于公路建设形成了较多的人工切坡,部分边坡段还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崩塌与崩落;未来神农溪研究区的场区公路、建筑场地开挖都将产生大量的人工切坡,在总体为顺向坡的斜坡地带形成的人工切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高切坡中岩石软硬相间,岩性差异较大,边坡中的岩体有以下两种变形破坏模式:顺层岩质边坡滑移破坏和冲沟边坡崩塌破坏。
④岩石快速风化问题。研究区出露岩体主要为巴东组第二段(T2b2)较软与半坚硬软硬相间碎屑岩组,为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呈中~厚层状结构,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另外该岩组在测区受构造影响明显,岩体破碎,岩石力学强度低。研究区建筑规划中将有较大规模的开挖建设,岩体开挖形成边坡后,较新鲜岩石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本身抗风化能力差,岩石将会产生快速风化,造成边坡不稳及地基强度下降。对此,在边坡开挖或建筑地基开挖后,要尽快进行砼封闭,防止边坡或地基岩体的快速风化。
⑤水土流失及泥石流问题。研究区总体上地处一单面坡,坡体内分布有众多冲沟,大气降水主要沿坡面或冲沟向下排泄。组成坡面的基岩主要为巴东组第二段(T2b2)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岩性软弱,多劈理化,岩体破碎,遇水易风化崩解成鳞片状剥落,且全强风化层较深厚,受雨水洗刷或冲蚀而易流失。研究区广泛存在水土流失及小规模的泥石流问题,对城市建筑规划有一定的影响。
⑥软弱地基与层间剪切带问题。研究区的地基主要有基岩一元结构和覆盖层-基岩双层结构两大类型。在学堂坪片区基岩地基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等,可作为较好的民用建筑地基;覆盖层-基岩地基表层为碎块石土或碎石土,结构松散~稍密,存在不均匀沉降、沿岩土界面变形或失稳等问题,不宜直接作为建筑物基础,可视建筑物的荷重强度要求,采取清除、桩基穿透等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6结论及建议
研究区内有滑坡、泥石流以及高切坡等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较发育。具体工程建设施工中各类斜坡开挖,宜梯级从上至下进行,分段分级开挖时应及时分段进行支挡,尽量避免顺坡脚开挖形成长距离高陡临空面,以免诱发坍滑变形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6).
关键词:场址;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08-0146-02
某场址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以北的长江岸坡上,具体位置为风包梁—铜鼓包—学堂坪一带。规划范围南起350 m高程,北至550 m高程,东起东瀼口焦家湾村陈家梁子,西至官渡口镇五里堆村风包梁以西神农溪,总面积约3.192 km2。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研究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论证其稳定性。
1地形地貌与微地貌坡度分区
场址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侵蚀低山,长江在巴东县城河段总体由西向东横贯而过,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官渡口段流向NE,然后转向近东,至东壤口转为SE向。研究区位于长江北岸,岸坡总体上为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的斜坡。研究区分为三个部分,铜鼓包片区东至三叉沟,西至葫芦沟,地形相对完整;三叉沟以东受三叉沟、界沟、小梁子沟等近10条冲沟的切割,地形较破碎;铜鼓包以西为风包梁片区,风包梁两侧分别有水井沟和葫芦沟。
按以上分类标准,研究区总面积3.192 km2,其中:≤10%区0.471 km2,占全区面积的15.76%;10%~25%区0.613 km2,占全区面积的19.2%;≥25%区2.118 km2,占全区面积的66.34%。
2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研究区地层除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呈大小不等的片状分布外,出露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和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
①嘉陵江组(T1j):深灰色、灰色薄到厚层状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出露在葫芦沟及风包梁一带。
②巴东组(T2b):下部为灰、灰绿色含泥质灰岩夹黄绿色页片状钙质泥岩及泥晶灰岩,上部为灰绿、黄绿色薄至页片状钙质泥岩,下部为紫红色钙质泥岩夹粉砂岩、灰紫色细砂岩,上部为紫红色钙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含灰绿色条带和钙质结核。第四系广泛分布于片区斜坡上,主要有人工堆积、残坡积、崩坡积、滑坡堆积。研究区地质构造以近东西向褶皱为主,裂隙次之,断层不甚发育。
3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地形为一总体倾南的斜坡,地表水系较发育,表现形式为冲沟密布,坡体后缘及坡体上大气降水主要沿冲沟向长江排泄,部分下渗成孔隙水、裂隙水。研究区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为松散介质孔隙水和碎屑岩裂隙水。总体而言,水量均不丰沛,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松散介质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的残坡积与崩滑堆积层中,出水点零星分布于冲沟沟底、坡地及洼地底部。碎屑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T2b2紫红色碎屑岩浅部的风化裂隙中,水量贫乏,动态变化大,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排泄受地形控制,部分呈渗水流出。
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区总体上为倾向长江的顺向坡,岩层倾角一般在18°~40°之间,外围临江地段发育有五里堆滑坡、柚树坪滑坡、垃圾场滑坡、新峡沟滑坡、焦家湾滑坡等多处崩、滑堆积体,其中五里堆滑坡后缘高程360 m,最靠近研究区;场址东侧有介子包滑坡,场址后缘在校场坝、学堂坪一带有学堂坪古滑坡体堆积和砖厂滑坡,在大水田和陈家梁子一带有大水田滑坡,研究区其它地方也有一些较小规模的滑坡、不良地质体,地质环境比较复杂。总体上,研究区以三叉沟为界,以西的铜鼓包一带地形相对完整,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三叉沟以东地形破碎,冲沟发育,间距仅80~130 m,滑坡、泥石流较发育。研究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势必破坏现存状态,可能带来以下工程地质问题:新、老滑坡稳定问题、崩滑体稳定问题、高边(切)坡稳定问题、岩石快速风化问题、水土流失及泥石流问题、软弱地基与层间剪切带问题等。
①新、老滑坡与不良地质体的稳定问题。研究区南侧高程305~332 m一线以下的临江岸坡上发育的新峡沟滑坡、垃圾场滑坡、焦家湾滑坡等对研究区影响不大;场址东侧紧邻介子包滑坡,场址选择时已有效避开。
②崩滑体稳定问题。在研究区内分布有6个崩滑体,铜鼓包片区和学堂坪片区各分布有国道内侧高切坡部位或深切冲沟两侧,主要因岩体构造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完整性差,下部岩体又存在临空面,暴雨等恶劣气候引发岩体坐落。在国道边发生岩体坐落将引起道路堵塞,严重者对人民生命和房屋财产造成危害。在冲沟内发生坍塌将引起溝内排水不畅或引发泥石流。
③高边(切)坡的稳定问题。研究区边坡分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自然边坡主要分布在各冲沟两侧,人工边坡则主要由于209国道、村级公路及场地开挖后形成。研究区由于公路建设形成了较多的人工切坡,部分边坡段还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崩塌与崩落;未来神农溪研究区的场区公路、建筑场地开挖都将产生大量的人工切坡,在总体为顺向坡的斜坡地带形成的人工切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高切坡中岩石软硬相间,岩性差异较大,边坡中的岩体有以下两种变形破坏模式:顺层岩质边坡滑移破坏和冲沟边坡崩塌破坏。
④岩石快速风化问题。研究区出露岩体主要为巴东组第二段(T2b2)较软与半坚硬软硬相间碎屑岩组,为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呈中~厚层状结构,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另外该岩组在测区受构造影响明显,岩体破碎,岩石力学强度低。研究区建筑规划中将有较大规模的开挖建设,岩体开挖形成边坡后,较新鲜岩石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本身抗风化能力差,岩石将会产生快速风化,造成边坡不稳及地基强度下降。对此,在边坡开挖或建筑地基开挖后,要尽快进行砼封闭,防止边坡或地基岩体的快速风化。
⑤水土流失及泥石流问题。研究区总体上地处一单面坡,坡体内分布有众多冲沟,大气降水主要沿坡面或冲沟向下排泄。组成坡面的基岩主要为巴东组第二段(T2b2)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岩性软弱,多劈理化,岩体破碎,遇水易风化崩解成鳞片状剥落,且全强风化层较深厚,受雨水洗刷或冲蚀而易流失。研究区广泛存在水土流失及小规模的泥石流问题,对城市建筑规划有一定的影响。
⑥软弱地基与层间剪切带问题。研究区的地基主要有基岩一元结构和覆盖层-基岩双层结构两大类型。在学堂坪片区基岩地基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等,可作为较好的民用建筑地基;覆盖层-基岩地基表层为碎块石土或碎石土,结构松散~稍密,存在不均匀沉降、沿岩土界面变形或失稳等问题,不宜直接作为建筑物基础,可视建筑物的荷重强度要求,采取清除、桩基穿透等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6结论及建议
研究区内有滑坡、泥石流以及高切坡等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较发育。具体工程建设施工中各类斜坡开挖,宜梯级从上至下进行,分段分级开挖时应及时分段进行支挡,尽量避免顺坡脚开挖形成长距离高陡临空面,以免诱发坍滑变形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