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浪潮在给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给当代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那么,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有何优势呢?具体如何操作呢?现状和前景如何?这是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本文想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实践体会。
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空前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角色的转变。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较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师也由“讲解者”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也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触发点。从根本上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扭转了学生“厌学”的情绪、“对立”的情绪,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我要学”、“我能学好”的潜意识,必将产生实质性的“学习的革命”。
2.教学过程的变化。
传统的讲解说明式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情境,学生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识、掌握新知識,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3.学习内容的突破。
语文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教学用书,而是面向社会的“大语文”,由此及彼、以点带面的扩散性思维是其突出的特点。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大语文”教育的天地。
二、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大胆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学习使用网络的技术,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能力,增强实效意识,使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
1.准确定位——确定学习的主题
学习主题(课题)很重要,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向和既定目标。主题的确定既要结合课本,又要结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拓宽知识面,并能就所收集到的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组织成文。
目标的定位应具体明确。范围过大,会造成材料杂乱,不易把握中心;目标过小,又会使材料少,论据无力。主题的确定可以采取以下程序:
(1)教师提供范例,以单元课文为例,举例并简要讲解设计(选定)主题的论证,即:现实意义——有价值,与课文、生活有关,不是完全脱离了教材;可行性——能够找到材料,并进行阐述。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需要,初步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简要列出选定该主题的原因。
(3)全班交流,成立协作小组。根据选题的相同或相近,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协作小组。
2.科学论证——设计学习方案
进网络教室学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成立协作小组后,紧接着就要设计学习方案。这一过程可先由学生个人设计,草拟方案,然后小组商讨,相互补充,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案。
3.细心探索——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与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同:平时是教师问,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去思考、寻求答案;教师将自己理解后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而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合作的关系,学生自己提出假设(问题),然后自己去论证,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主题思考的深刻程度和创新程度,也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互联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会使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到哪里去找我需要的信息?怎样整理这些信息?
4.风采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一个阶段后,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WORD文档的形式展示,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本组成员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评价。评价的标准应着眼于观点的创新和思路的严密两方面上。有条件的话,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校园网上发布(或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在校园广播站播出),并及时地将成果(学生小论文或专题报告)编订成册。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效的巩固。当学生看到自己辛勤劳动取得成果时,就会获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增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产生团体归属的发展意识。所以绝对不能因节约时间而忽视这个环节。
虽然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网络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我们必须为即将到来的网络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将网络环境和语文教学充分整合,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之路,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空前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角色的转变。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较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师也由“讲解者”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也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触发点。从根本上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扭转了学生“厌学”的情绪、“对立”的情绪,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我要学”、“我能学好”的潜意识,必将产生实质性的“学习的革命”。
2.教学过程的变化。
传统的讲解说明式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情境,学生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识、掌握新知識,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3.学习内容的突破。
语文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教学用书,而是面向社会的“大语文”,由此及彼、以点带面的扩散性思维是其突出的特点。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大语文”教育的天地。
二、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大胆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学习使用网络的技术,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能力,增强实效意识,使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
1.准确定位——确定学习的主题
学习主题(课题)很重要,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向和既定目标。主题的确定既要结合课本,又要结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拓宽知识面,并能就所收集到的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组织成文。
目标的定位应具体明确。范围过大,会造成材料杂乱,不易把握中心;目标过小,又会使材料少,论据无力。主题的确定可以采取以下程序:
(1)教师提供范例,以单元课文为例,举例并简要讲解设计(选定)主题的论证,即:现实意义——有价值,与课文、生活有关,不是完全脱离了教材;可行性——能够找到材料,并进行阐述。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需要,初步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简要列出选定该主题的原因。
(3)全班交流,成立协作小组。根据选题的相同或相近,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协作小组。
2.科学论证——设计学习方案
进网络教室学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成立协作小组后,紧接着就要设计学习方案。这一过程可先由学生个人设计,草拟方案,然后小组商讨,相互补充,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案。
3.细心探索——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与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同:平时是教师问,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去思考、寻求答案;教师将自己理解后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而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合作的关系,学生自己提出假设(问题),然后自己去论证,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主题思考的深刻程度和创新程度,也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互联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会使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到哪里去找我需要的信息?怎样整理这些信息?
4.风采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一个阶段后,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WORD文档的形式展示,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本组成员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评价。评价的标准应着眼于观点的创新和思路的严密两方面上。有条件的话,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校园网上发布(或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在校园广播站播出),并及时地将成果(学生小论文或专题报告)编订成册。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效的巩固。当学生看到自己辛勤劳动取得成果时,就会获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增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产生团体归属的发展意识。所以绝对不能因节约时间而忽视这个环节。
虽然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网络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我们必须为即将到来的网络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将网络环境和语文教学充分整合,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之路,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