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余韵 怀古遗风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即现在河南、河北等黄河流域,是当时华夏农耕文明最鼎盛的区域。自唐宋以来,为躲避战乱屡次南迁,也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了闽粤赣的客家山区,延续至今。
  闽西是客家人祖地,鲜明的闽西文化生态环境,为各种带有浓厚农耕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流传,提供了沃土,逐步发展成今天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闽西传统农耕民俗。
  全闽西各地均有不同形式的客家农耕信仰文化,如“神坛”信仰、“食新饭”节俗等。但最具特色和典型意义的是“百壶祭”、“犁春牛”和“作大福”。
  作大福 客家民俗奇观
  湖坑“作大福”属民间的迎神赛会,清康熙以前称为“打醮”。“打醮”是人们为禳除灾崇祈求平安,请道士设坛祭祷的一种活动,后逐渐衍变为祭祀保生大帝的活动。因相传保生大帝农历九月十五出宫,曾为村民扫除瘟疫,保得一方安康,为报答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从此每三年一次在重阳节后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村民都敬神,演戏,以表谢忱。至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安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迎敬保生大帝之习俗越发铺张扬后,遂成“作大福”习俗,至今已300多年。大福期间,夜夜演戏,大班戏、木偶戏、电影、唱班同时献演,热闹非常。
  百壶宴 尽显客家本色
  自古以来,闽西客家先民崇尚祭祀文化。由于古代文化科技落后,客家先民把水灾、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归结为天地神鬼作怪。为了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汀洲(今长汀县)濯田一带从清康熙年间起,就有“二月二”保苗祭和“六月六”庆禾祭的民俗文化节日,称之为“百壶祭”。人们以民间最纯朴的方式表达感情,在每年春天播种季节祭祀天地神靈,敬奉五谷大神(即神农氏),以祈求五谷丰登。每户一壶米酒,一盘粄子或年糕,数百户人家、数百把酒壶依次排齐,整齐壮观。丰收后,再行祭祀,以酬谢天恩,即“百鸭祭”又称“庆禾祭”,并世代相传至今。
  犁春牛 祭神农祈丰收
  犁春牛活动的起源可追溯至明初,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据新泉张氏族谱记载,开基始祖荣兴公有兄弟六人,因祖上得罪皇上,六兄弟于南宋末期逃难迁至漳州、宁化、连城等地,荣兴公则迁居于新泉村。当时不敢承认自己姓张,传至第七代,时际太平,才全部恢复张姓。荣兴公迁至新泉时,随身带一尊“土地伯公”神位,每天伺奉。定居后,他以农为业,带领家人和儿孙开荒种地。过去从事农业生产,牛不仅是农家宝,要靠耕牛犁田耙地,还要靠老天恩赐,风调雨顺、无虫无灾才能五谷丰登。时逢盛世全族人恢复张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耕牛健康、四季平安,就选择了一年第一个节气——“立春”组织“游春牛”活动。到民国时期,连城城关附近和朋口、新泉一带仍然有“犁春牛”习俗活动。不过,这时的“犁春牛”活动已经不是单纯的迎春仪式,而是变成了民间群众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所以有的把它改称为“游春牛”。
其他文献
印度23岁大学生莫哈拉纳近日把21根燃燒着的蜡烛塞入嘴中,随后又挑战塞满90颗葡萄,打破2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期刊
來自乐高集团的专家团队近日花费了约600个小时,打造出全球最大的乐高积木风力涡轮机。该积木风力涡轮机使用14.62万块积木建造而成。
期刊
火焰山是新疆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树立在此的中国最大立体造型温度计——“金箍棒”高12米,溫度显示窗高5.4米,直径0.65米,可实测100℃以内的地表温度,抗风能力12级。
期刊
摄影/赛布丽亚明·M  一只變色龙从绿叶中露出真身,这类小家伙的舌头威力十足。如果把变色龙的舌头比作一辆汽车,它弹射出去的时速从0加速到100公里仅需百分之一秒。
期刊
一个懒,赖散散的春节终于划上了句号,新的一年,工作和钓鱼计划即将开始。刚回到广州,就接到老丁的电话,说是下川白果仔来通知,这一段时间的鱲鱼活动很疯狂,希望我们抽空去下川,共同剿鱲。可能是手头边的事情较多,当时就推脱了。去深圳办完事后返回广州,刚上广深高速又想起了老丁的相约,一时感觉有好多的黑鲷仿佛在高速路上游动。完了,这是毒发前的强烈症状,毒瘾一发,就不可收拾。电话给老丁,说还去不去海钓?老丁也正
期刊
从繁华喧闹的大上海调到四季如春的广州工作几年了,正宗的广东话没学到几句,但幸运的是认识了一帮广州“矶地组织”的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网名“老人和海”、“海盗”、“上帝”、“警卫”、“华仔”等等,本人取了个“随风”。  2009年的春节是在象山过的。天气不好,大部份时间都耗在酒桌上了。过完节,我的这颗心早就按捺不住了。一到广州马上联系钓友,机会终于来了,2月21日星期六,收到“海盗”发来的信息:周
期刊
摄影/内特杰·辛格  摄影师内特杰·辛格从一个新的视角捕捉到了这幅传统的景象。这里是个晨间鱼市,渔船在孟买巴巴达卡经过一整晚的捕撈后,随即赶到鱼市。货物卸船后,由渔船经理拍卖出售,卖给出价最高的买家。之后这些买家会把货物转卖给其他零售商贩。
期刊
龙舟竞渡是各地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在福建省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龙舟竞渡是在晚上进行。“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成为当地独有的一道风景,今年更是登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可谓名满天下。  今年端午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龙舟活动进行了报道,福建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的龙舟夜赛也成为了关注焦点。央视记者不仅采访了当地村民,甚至用无人机航拍对夜赛龙舟的盛况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期刊
评话对于老福州人来说,是乡土版的“话剧”,最熨贴灵魂的艺术。摇着大折扇、喝着茉莉花茶,再看上一段评话行家的表演,对于老福州人来说简直是“殿堂级”的消暑方式。  台上惊堂木一响,场下顿时无声。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一竹箸、一片铙钹,一段评话说古论今。福州评话,作为福州方言艺术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在我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5月,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期刊
作为福州著名风味小吃,肉燕流传已有数百年,因形状圆头散尾似飞燕而得名。“太平燕”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由肉燕和鸭蛋配煮而成,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说法。2007年,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肉燕始于浦城,盛于福州  关于肉燕的传说典故非常多,但真正的由来,连来自肉燕世家的陈君凡也一直没搞明白。2013年3月,陈君凡和方炳桂等一行六人赴浦城县為肉燕寻根,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