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贾科梅蒂之眼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9日,“贾科梅蒂回顾展”开幕式在余德耀美术馆内举行。现场气氛热闹非常,人们互相拥抱问候,在展厅内漫步于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艺术创作之间,两个时空交融在一起。
  本次展览由曾担任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副馆长、现任贾科梅蒂基金会总监的著名策展人catherine Grenier担任总策展,由Christian Alandete任联合策展人。现场展出了来自贾科梅蒂基金会的多达250件左右的作品,全面回顾了这位个性十足的雕塑家、艺术大师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行走的人》(1960年)、《匙型女人》(1927年)、《行走的女人》(1932年)、《鼻子》(1947年)、《笼子》(1950年)和因其辞世而未能实现的“曼哈顿广场计划”中已经完成的巨型纪念碑式青铜雕塑,都来到了国内观众面前。
  更为难得的是,展览不仅原尺寸复原了贾科梅蒂被神化的工作室一位于巴黎蒙帕纳斯街区的一间23平米的小屋,还根据他当年在巴黎经常光顾的咖啡馆在现场开辟了一块“贾科梅蒂的咖啡馆”区域,一张张由同时代摄影大师记录下的艺术家影像也多有陈列。此般种种,让余德耀美术馆顷刻化身为连接此时此刻与那时那刻的空间,更使我们走近了贾科梅蒂的艺术生活。只要除却心中旁骛,我们都可以在这里轻松醉心于艺术的世界,不必再为难以“读懂”而对所谓“战后艺术”敬而远之。
  法国作家让·热内在其所作的艺术笔记《贾科梅蒂的画室》中写下过这样的文字:“贾科梅蒂的作品使我们的世界显得更加不可忍受。这位艺术家似乎懂得排除扰乱他视线的东西,以便揭示出除掉伪装后人所剩下的……当他成功地将所选择的物或人从它们实用的伪装中解脱出来时,他带给我们的形象是美妙绝伦的。”
  实际上,当我们看到一件贾科梅蒂极富典型个人风格的作品——如由火柴棍拼凑、形如天外来客的^体雕塑时,或许鲜有人会一眼觉得它是美的,甚至会对这黑乎乎的、泥泞的瘦人儿产生—种厌恶感。但一旦想起贾科梅蒂的艺术创作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中的顶尖级地位,眼前这不讨喜的形象,就又会成为千万乃至上亿美元价位的化身。
  此处,一种矛盾感,便携带着尴尬地冒了出来: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撑起半边天的战后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一槌便能敲下“金雨”的艺术作品,我们为什么看不太懂?是因为不懂艺术这种高级的创造本身吗?事实上,艺术作品不会比无形的精神更复杂,反而是将艺术家瞬间的灵感与长期的经验简化成一个带有独特性和感染力的桥梁,仅有这一条道路,能将我们带入仅有的主体内部,被迎接进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所以当读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应剥离“流派”、“主义”以及其所属的如“战后艺术”的这样一个大标签。毕竟,艺术品仍然是一种精神提纯的精华,纯粹也就更易被覆盖。
  那么就来看看除去一些不好“对付”的标签后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吧。有一位著名的新印象派画家父亲,由此成长于艺术家庭的他,在年少时就开始以他的家人为模特进行艺术探索。《扁平的父亲头像》和《扁平的母亲头像》两件石膏作品,传递出了让贾科梅蒂成为艺术发展进程中独一无二存在的两个原因:对头部近乎含有宗教性的关注,对眼前所见毫无多余想像的呈现。这两个特质,也让他的创作越来越接近一种神话。他的父亲乔瓦尼、母亲安妮塔、弟弟迭戈、妻子安妮特、情人卡洛琳和他在文学及哲学界的朋友们,都被他“剥了个精光”,化身为更透彻的艺术存在,列入其艺术世界。
  贾科梅蒂在以让·热内为艺术模特时曾告诉他:“当我走在街上,远远看到一个穿戴整齐的妓女时,我看到的就是一个妓女。但当她在我的房间里,全身赤裸地站在我面前时,我会看到一个女神。”而当他问热内认为自己的青铜作品是否成功时,热内的回答是:“我不想说它们取得了成功,而想说是青铜取得了成功。青铜在它的生命中第一次取得了成功。您的女性雕像,是一个青铜的胜利,或许是青铜战胜了自己。”贾科梅蒂:“应该是这样的。”
  当我们看贾科梅蒂瘦削的青铜女人,除了略微鼓起的小腹和胸部外几乎没有任何性别特征,但细长得极其夸张的人体比例和宽厚的、与基座连为一体的双脚,却让人感到仿佛在仰视一位“超人类”。其脚下的引力直连时空的中心,眼神所望难以被观者企及,瘦削但不会被撼动,我们的手甚至根本探不到其所在空间,除非我们忘掉自己所处的空间,忘掉贾科梅蒂这位创造者。
  这或许就是贾科梅蒂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他创造了一连串连自己也不能被接纳的时空,名衔、金钱、身份就都被屏蔽在外,不论对这一艺术时空的创造者本身还是作为第二位探索者的我们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当我们看他的作品,我们就透过他的眼,走进了充满时空而不仅是个体回忆的静谧世界。
其他文献
前不久收到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的图录,我已经许多年不在拍场上买东西,可还是经常收到赠送的图录,心里头是感谢人家的。不买东西,所以图录到手只是大略翻翻,这一翻不禁一惊,第一页一行黑体大字“琉璃厂的‘杂志大王’”!上面一张“刘广振先生工作照”,我看了之后,往事如烟似梦—刘广振先生,我终于亲眼见到您啦。本场拍卖1-81号拍品为刘广振旧藏,所以特于卷首推举。  我的第一本书《漫话老杂志》,第一篇就是《北
期刊
海外书店 心动不如行动
期刊
2月28日一早,尽管北京刮起了7级大风,但在北京大学秋林报告厅外却排起长龙,吸引如此众多人士前来的是一场名为“闲事与雅器:宋人的生活与器用”的学术论坛。为配合正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热展的“闲事与雅器”古代珍品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别邀请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相聚未名湖畔品茶论道。然而,让主办方始料未及的是,能够容纳三百人的论坛报告厅被围得水泄不通,讲台前、过道上、通道里满是席地而坐的听
期刊
30年,可以让一个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白发满头。对于一个30年始终如一为中国民间收藏事业辛勤操劳的人来说,他经历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也是对整个行业发展的见证。他就是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  《中国收藏》:上海市收藏协会发展到现在,有多少会员?  吴少华:现在上海市收藏协会有会员将近7000人,而刚成立时只有50人。一路走来,其实协会的功能一直都是组织、协调、沟通民间收藏者之间
期刊
在以桓灵时期为主的东汉中晚期之神兽镜中,无论是环状乳还是同向式、对置式的镜类,其边缘纹饰皆流行一类表现“太一出行”恢宏场面的图式。此类图式流播广泛,在会稽、长沙、南阳等地区的神兽镜镜缘图像中,成为无处不在的题材。应该在相距不远的时候,镜缘处出现了“边则太一”的铭文内容。  “太一”亦作“泰壹”“泰式”“泰乙”“泰一”,还通假“大一”,此乃道家文化中的天神名。《鹗冠子·泰鸿》:“泰一者,孰大同之制,
期刊
武昌起义前夕的三·二九广州之役,是中国推翻帝制革命史上最壮烈的一次起义。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惟此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货币史上只有福建省曾经发行了纪念黄花岗的小银毫。  纪念币也是改良
期刊
旧时,民间多奉孤魂,俗称“孤魂爷”,即道教所敬奉的“鬼王”,其全称为“沃焦山下幽冥教主,冥司面燃电王大士”,称其为救苦天尊化身。但自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后,有说孤魂乃菩萨化身,点化超度受苦受灾的孤魂野电,因“孤魂爷”在民间被喻为阴间亡魂的统领,掌管阴间诸事,故被做成古人想像中的鬼混形象。  陕西省兴平市博物馆内现藏有一尊铸铁“孤魂爷”的造像,造型独特,且有明确纪年的造像铭文,最能展现古人心中的电王形象
期刊
中国嘉德2016春季拍卖征集过程中充满了惊喜,比如崔磊这套《十八罗汉》就是其中之一。初见这套作品时,我惊呼:这不就是米开朗琪罗吗?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米开朗琪罗一向以表现人物的力量与伟大著称。而如今,崔磊的玉雕作品同样让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  崔磊,一位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玉雕的主力军之一,我尤其喜欢他的平面雕刻技法,有商周青铜器的庄严,又有汉画像石的稚拙,文化感极其厚重。然而却从未
期刊
“二战”以后,从超现实主义阵营出走的贾科梅蒂发展出了极富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并得以在有生之年就蜚声国际。哲学家威廉·巴列特曾评论道,他的雕塑作品是20世纪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日益虚无且意义尽失的现代生活的图像注脚。贾科梅蒂相信“同过去一样,当今所有的雕塑终有一天都会终结于支离破碎……所以精心地处理最小的凹凸之处,赋予每一个细节以生命是极为重要的。”时至今日,那些耐人思辨的孤瘦、多瘤的人物造型不仅成为
期刊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于1966年逝世,到今年已故去半个世纪。在他的家乡瑞士,在他进入风格成熟期的第二故乡法国,他的名字和奥古斯特·罗丹、亨利·摩尔一样,作为伟大的雕塑家的名字被铭记。而在国内,“贾科梅蒂”似乎往往与其作品成交价同时出现,艺术魅力却相形见绌。  不过眼下,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在中国的首次大展,也是继2007年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展之后全球最大规模的回顾展,已登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一个充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