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陪孩子读书在国内屡见不鲜,为了孩子不惜辞去工作、辗转租房,这种现象被不少人称做“中国式陪读”。如今,随着低龄留学生数量的上升,“中国式陪读”现象也频繁在大洋彼岸出现。但这种方式真的明智吗?也许并非如此。
清晨6点,女儿Amy还在熟睡,Amy妈妈已经在厨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全麦面包切片、切成小块的水果、牛奶、蒸蛋……早餐准备妥当之后,Amy妈妈才会叫醒女儿,催促她洗漱,帮她搭配衣服。母女两个人的早餐时间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之后Amy妈妈开车将女儿送到5个街区之外的私立小学。“Kiss goodbye”之后,看着Amy一蹦一跳走进教学楼,Amy妈妈才下意识地松了口气。学校的钟表转到了7点45分,很多洛杉矶人的生活才刚刚开始,Amy妈妈已经完成了当天重要的一项任务。
两年前,Amy妈妈和丈夫决定送7岁的女儿到洛杉矶读私立小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上。女儿年纪还小,丈夫又是家里的经济支柱,陪读的任务自然就落在Amy妈妈身上。虽然和女儿在洛杉矶衣食无忧,但Amy妈妈依然有不少烦恼。自从陪读生活开始,Amy妈妈就告别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以女儿Amy为中心,这让原本是职场女性的Amy妈妈始终无法真正适应。忙碌的清晨随着女儿走进校园结束,Amy妈妈的一天又变得空闲起来,例行公事去超市购物,回家打扫房间……下午从学校接回女儿,Amy妈妈就又开始忙碌,两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
在女儿Amy的眼中,洛杉矶是个多姿多彩的全新世界,而对于Amy妈妈,在这里远离家人朋友,远离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化和环境,更像是与女儿在异地他乡的“相依为命”。
其实不想留,其实我想走
离开原本熟悉的生活轨迹,在海外开始全新的生活,梦想着为孩子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Amy妈妈就是这种“陪读父母”群体的一员。
随着留学美国的小留学生日益增多,“中国式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据调查,居住在美国的华人中,近三分之一感到目前“中国式陪读”比较普遍,85%的人说自己周围就有陪读的家长。据资深留学顾问Karl介绍,目前在海外陪读的父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监护未成年子女的陪读;另一类是“溺爱式”的陪读,即单纯为照顾子女起居。
虽然陪读原因略有不同,但陪读父母面对的问题却又是相似的。和女儿来美之初,Amy妈妈和女儿面对陌生环境,母女相互陪伴,无话不谈。但随着女儿Amy上学的时间增多,很快融入了校园生活,个性也越发独立,Amy妈妈觉得女儿似乎不再和她那么亲密。原来女儿每天放学路上都要讲学校今天发生什么事,现在很多事情都不再和她说,这让Amy妈妈感觉有些难过。
另一个让Amy妈妈忧虑的是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出国之前,Amy妈妈与丈夫虽然各自忙碌,但感情很好。陪读之初,Amy妈妈与丈夫几乎每日都有联系,丈夫非常想知道她和女儿在国外生活的所有细节,隔2、3个月还会飞到洛杉矶一次和妻女团聚。但日子长了,联系的频率就越来越低,夫妻之间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生活单调的Amy妈妈更乐于和丈夫交流,但忙碌的丈夫明显没有最初的热情。一方面要忙于整日照顾女儿Amy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逐渐疏远的夫妻关系,Amy妈妈不禁担心起自己的婚姻状况。在美国陪读的妈妈群体当中,并不缺少一些因陪读而导致婚变的案例。Amy妈妈谈到自己的陪读生活时表示:“为了女儿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选择坚持,但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虽然Amy妈妈为照顾女儿付出了很多,但这份辛苦在教育专家的眼中却是典型的自讨苦吃。
且陪读且珍惜
为什么陪读妈妈辛苦的付出却还被看成是自讨苦吃呢?
因为“中国式陪读”是把双刃剑,但明显弊大于利。对于陪读儿童,美国儿童问题专家Ian Klaus就表示:“陪读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几率远远大于正常孩子,尤其是过度依赖性陪读,可能会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的心理阴影,其中包括造成怯懦胆小、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独立性差等问题,甚至可能发生逆反心理、厌学弃学等极端现象。”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安心读书就可以,这是中国学生和陪读家长最容易达成的一种“默契”。“默契”背后除了家长任劳任怨的付出,还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资深留学顾问Grace以学习的自主性为例解释说:“海外陪读家长和学生更容易产生一种依赖性,原本学生应该自主完成的作业,但陪读学生更愿意与家长‘分享’,而家长也会不自觉地‘参与’。”
事实上,正是家长习以为常的照顾伤害了孩子的自主性。陪读家长照顾得越久,学生的依赖性越强,一旦学生再次需要离开家长独立生活的时候,问题就越容易集中爆发。例如突然离开父母管束进入大学,许多学生会因各种原因成绩下降。Grace解释说:“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叫做‘陪读综合征’,有些学生是因为无法兼顾学习和生活;有些学生则因为没有父母约束开始放纵自己;也有些学生是因为无法处理好与室友的关系。部分学生‘阵痛’过后会慢慢适应,而有些学生会离父母期盼的目标越来越远。”
一番辛苦却换来孩子不健康的成长,甚至期盼的美好未来也消失殆尽,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家长要坚持陪读呢?
因为低龄留学生成长的过程总是避免不了“成长的烦恼”。相较于生在美国本土、有父母管教的ABC,低龄留学生独自承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多,也更棘手,于是才让家长们难以放手。
想说放手不容易
明知道“中国式陪读”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不能就此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呢?
对于这个问题,Amy妈妈的回答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因为美国和中国的生活不一样,照顾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住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中国家长要强调看好自己的孩子呢?
并不是因为美国的安全成问题,主要是因为低龄留学生的身心不成熟,特别是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随着网络的繁荣,性对于中国青少年也不再神秘,但学习期间的恋爱、同居大多发生在大学期间,而美国学生性成熟较早,对于涉世未深、情窦初开的中国少女,一头金发的美国小伙子格外有吸引力。“坏孩子”找各种理由和女孩独处的结果往往不难猜想,也让家长觉得不敢设想。
另一个需要家长看着的原因是,富裕的“小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手中的钱。Grace解释说:“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强调中国留学生花钱都大手大脚这么简单,而是指低龄留学生还没有成熟的金钱观念。”以Grace经手的一位低龄留学生为例,这名12岁的初中生每天的一日三餐就高达几十美金,几乎等同于一个美国四口之家的消费。高额花费的原因是这名“小留学生”不会做饭,只好选择每天都在餐馆解决一日三餐,正在发育的小伙子还不得不经常从超市买些半成品当做夜宵。不健全的金钱观念还导致小留学生们容易盲目花费,不惜代价地攀比。一位小留学生过年回国,英文倒是没进步多少,却带回国足足两大箱的名牌球鞋,父母追问之下才知道,儿子的朋友中不少人喜欢名牌球鞋,为了获得在朋友圈的认同感,于是把父母给的钱大多数都换成了名牌球鞋。
当鲜活的案例摆在家长面前时,他们情愿选择更辛苦的“中国式陪读”,也不愿意孩子独自面临可能遇到的“成长烦恼”,即使这些磨炼也可能让他们的孩子变得更独立、更自主。“中国式陪读”在许多中国家长眼中虽然有各种问题,但也是无奈的唯一选择。
随着中国富裕人群的递增,在国内教育资源依然集中分布不均的前提下,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大洋彼岸依然会不乏“中国式陪读”的身影。在目前这个阶段,“中国式陪读”可能就是中国家长能采取的最好措施。但从长远来看,陪读并不是解决这个低龄留学的“灵丹妙药”。
家长不妨让孩子先在中国打好基础,日后再去美国读本科或研究院,成为务实的技术人才。硬要走“小留学生”的路,于家长、于孩子可能都不是明智之选。
清晨6点,女儿Amy还在熟睡,Amy妈妈已经在厨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全麦面包切片、切成小块的水果、牛奶、蒸蛋……早餐准备妥当之后,Amy妈妈才会叫醒女儿,催促她洗漱,帮她搭配衣服。母女两个人的早餐时间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之后Amy妈妈开车将女儿送到5个街区之外的私立小学。“Kiss goodbye”之后,看着Amy一蹦一跳走进教学楼,Amy妈妈才下意识地松了口气。学校的钟表转到了7点45分,很多洛杉矶人的生活才刚刚开始,Amy妈妈已经完成了当天重要的一项任务。
两年前,Amy妈妈和丈夫决定送7岁的女儿到洛杉矶读私立小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上。女儿年纪还小,丈夫又是家里的经济支柱,陪读的任务自然就落在Amy妈妈身上。虽然和女儿在洛杉矶衣食无忧,但Amy妈妈依然有不少烦恼。自从陪读生活开始,Amy妈妈就告别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以女儿Amy为中心,这让原本是职场女性的Amy妈妈始终无法真正适应。忙碌的清晨随着女儿走进校园结束,Amy妈妈的一天又变得空闲起来,例行公事去超市购物,回家打扫房间……下午从学校接回女儿,Amy妈妈就又开始忙碌,两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
在女儿Amy的眼中,洛杉矶是个多姿多彩的全新世界,而对于Amy妈妈,在这里远离家人朋友,远离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化和环境,更像是与女儿在异地他乡的“相依为命”。
其实不想留,其实我想走
离开原本熟悉的生活轨迹,在海外开始全新的生活,梦想着为孩子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Amy妈妈就是这种“陪读父母”群体的一员。
随着留学美国的小留学生日益增多,“中国式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据调查,居住在美国的华人中,近三分之一感到目前“中国式陪读”比较普遍,85%的人说自己周围就有陪读的家长。据资深留学顾问Karl介绍,目前在海外陪读的父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监护未成年子女的陪读;另一类是“溺爱式”的陪读,即单纯为照顾子女起居。
虽然陪读原因略有不同,但陪读父母面对的问题却又是相似的。和女儿来美之初,Amy妈妈和女儿面对陌生环境,母女相互陪伴,无话不谈。但随着女儿Amy上学的时间增多,很快融入了校园生活,个性也越发独立,Amy妈妈觉得女儿似乎不再和她那么亲密。原来女儿每天放学路上都要讲学校今天发生什么事,现在很多事情都不再和她说,这让Amy妈妈感觉有些难过。
另一个让Amy妈妈忧虑的是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出国之前,Amy妈妈与丈夫虽然各自忙碌,但感情很好。陪读之初,Amy妈妈与丈夫几乎每日都有联系,丈夫非常想知道她和女儿在国外生活的所有细节,隔2、3个月还会飞到洛杉矶一次和妻女团聚。但日子长了,联系的频率就越来越低,夫妻之间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生活单调的Amy妈妈更乐于和丈夫交流,但忙碌的丈夫明显没有最初的热情。一方面要忙于整日照顾女儿Amy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逐渐疏远的夫妻关系,Amy妈妈不禁担心起自己的婚姻状况。在美国陪读的妈妈群体当中,并不缺少一些因陪读而导致婚变的案例。Amy妈妈谈到自己的陪读生活时表示:“为了女儿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选择坚持,但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虽然Amy妈妈为照顾女儿付出了很多,但这份辛苦在教育专家的眼中却是典型的自讨苦吃。
且陪读且珍惜
为什么陪读妈妈辛苦的付出却还被看成是自讨苦吃呢?
因为“中国式陪读”是把双刃剑,但明显弊大于利。对于陪读儿童,美国儿童问题专家Ian Klaus就表示:“陪读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几率远远大于正常孩子,尤其是过度依赖性陪读,可能会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的心理阴影,其中包括造成怯懦胆小、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独立性差等问题,甚至可能发生逆反心理、厌学弃学等极端现象。”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安心读书就可以,这是中国学生和陪读家长最容易达成的一种“默契”。“默契”背后除了家长任劳任怨的付出,还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资深留学顾问Grace以学习的自主性为例解释说:“海外陪读家长和学生更容易产生一种依赖性,原本学生应该自主完成的作业,但陪读学生更愿意与家长‘分享’,而家长也会不自觉地‘参与’。”
事实上,正是家长习以为常的照顾伤害了孩子的自主性。陪读家长照顾得越久,学生的依赖性越强,一旦学生再次需要离开家长独立生活的时候,问题就越容易集中爆发。例如突然离开父母管束进入大学,许多学生会因各种原因成绩下降。Grace解释说:“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叫做‘陪读综合征’,有些学生是因为无法兼顾学习和生活;有些学生则因为没有父母约束开始放纵自己;也有些学生是因为无法处理好与室友的关系。部分学生‘阵痛’过后会慢慢适应,而有些学生会离父母期盼的目标越来越远。”
一番辛苦却换来孩子不健康的成长,甚至期盼的美好未来也消失殆尽,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家长要坚持陪读呢?
因为低龄留学生成长的过程总是避免不了“成长的烦恼”。相较于生在美国本土、有父母管教的ABC,低龄留学生独自承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多,也更棘手,于是才让家长们难以放手。
想说放手不容易
明知道“中国式陪读”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不能就此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呢?
对于这个问题,Amy妈妈的回答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因为美国和中国的生活不一样,照顾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住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中国家长要强调看好自己的孩子呢?
并不是因为美国的安全成问题,主要是因为低龄留学生的身心不成熟,特别是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随着网络的繁荣,性对于中国青少年也不再神秘,但学习期间的恋爱、同居大多发生在大学期间,而美国学生性成熟较早,对于涉世未深、情窦初开的中国少女,一头金发的美国小伙子格外有吸引力。“坏孩子”找各种理由和女孩独处的结果往往不难猜想,也让家长觉得不敢设想。
另一个需要家长看着的原因是,富裕的“小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手中的钱。Grace解释说:“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强调中国留学生花钱都大手大脚这么简单,而是指低龄留学生还没有成熟的金钱观念。”以Grace经手的一位低龄留学生为例,这名12岁的初中生每天的一日三餐就高达几十美金,几乎等同于一个美国四口之家的消费。高额花费的原因是这名“小留学生”不会做饭,只好选择每天都在餐馆解决一日三餐,正在发育的小伙子还不得不经常从超市买些半成品当做夜宵。不健全的金钱观念还导致小留学生们容易盲目花费,不惜代价地攀比。一位小留学生过年回国,英文倒是没进步多少,却带回国足足两大箱的名牌球鞋,父母追问之下才知道,儿子的朋友中不少人喜欢名牌球鞋,为了获得在朋友圈的认同感,于是把父母给的钱大多数都换成了名牌球鞋。
当鲜活的案例摆在家长面前时,他们情愿选择更辛苦的“中国式陪读”,也不愿意孩子独自面临可能遇到的“成长烦恼”,即使这些磨炼也可能让他们的孩子变得更独立、更自主。“中国式陪读”在许多中国家长眼中虽然有各种问题,但也是无奈的唯一选择。
随着中国富裕人群的递增,在国内教育资源依然集中分布不均的前提下,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大洋彼岸依然会不乏“中国式陪读”的身影。在目前这个阶段,“中国式陪读”可能就是中国家长能采取的最好措施。但从长远来看,陪读并不是解决这个低龄留学的“灵丹妙药”。
家长不妨让孩子先在中国打好基础,日后再去美国读本科或研究院,成为务实的技术人才。硬要走“小留学生”的路,于家长、于孩子可能都不是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