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神往 无尽的回味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晚独自一人乘着皎洁的月色,伴着和煦的晚风漫步于綦河岸边。忽地,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四下寻看,噢,原来是豆花香。是呀,好久都没有闻到如此的清香,更没有尝过这样的好豆了。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社戏》,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每个人都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有着美好的回忆。少儿时代是纯真的,但人必定要走向成人,人性的纯真虽是令人神往的,但人性毕竟不能摆脱社会性的复杂、繁复、沉重、压抑而单独存在。马克思在论述希腊神话时曾经说过:“人不能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人不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用童年时代的纯真来要求自己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着实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五四时代”是“人的文学”的时代,鲁迅在用他那如椽重笔抨击社会对人的损害、麻醉、压迫之时,也写出了自己对美好人性的神往,《社戏》就是如此。在这篇文章中,人的本性在远离社会中心的地方体现得最为纯粹,《社戏》正是在这些地方展开了充分的描写:
   首先是纯真的少儿阶段。少儿未入社会,没有接触成人的世界,所以人的天性往往得以保存。《社戏》通篇以少儿作为主人公,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当“我”为没看成戏而闷闷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写孩子们出发时开船的神速,返回时“和开船时一样踊跃”;写孩子们那因无功利不世俗而得以轻松自由的心态,都是成人在功利的世俗生活中久违了的。
   其次是民风淳朴的乡村。这里由于较少受到社会规范的束缚、污染,人的本性得以留存。在《社戏》中,作者写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封建礼教还没有波及到这里,“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因此,淳朴的人性,自在的生存,让饱受社会藩篱之苦的人们感动。
   最后是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鲁迅在与社会左冲右突“横站”的紧张战斗中,极少游览自然风光,他曾感叹地说过:“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我们读《社戏》时,你却会深深体会到鲁迅对自然美敏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如:看戏的途中和归航途中的景色。作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描绘,调动多种感觉: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为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用烘托手法间接表现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运用比喻,化静为动,直接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社戏》一文,让我体会到了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以及纯真的情谊;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留恋;对热情、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我相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优秀文化会传承得更好。文中描绘的美好童年生活、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一定会激起我们的向往之情。愿我们永葆赤子之心,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蜜蜂采百花而酿蜜。有人说,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的蜜,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是因为它的博采,才能酿造味道浓郁的甜蜜。   学生要写出文质兼美的的文章,需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博览群书,方能领略文学的春色,写出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字。   学生害怕写作文,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真正要写好作文,应该从阅读入手,解决写作难的问题。   每次学生写文章都像是在挤牙膏,抓耳挠腮半天,纸上
期刊
每每提及鲁迅,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脍炙人口的语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品味把玩之际,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封建斗士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呢?   首先,充分
期刊
流行歌曲在中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符号和随时翻阅的“青春宝典”。流行歌曲的风格包罗万象,绽放出奇,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新的音乐风格总能恰逢其时的出现,它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对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流行歌曲歌词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期刊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是在受教育者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形成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这种教育就叫素质教育。结合当前实际,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中也应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一、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
期刊
圈点,指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常见有眉批、旁批、尾批、夹注等形式。圈点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文字作品时,对词、句、段、篇进行圈点勾画并加注个性化批语的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对这种学习方法加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圈点批注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
期刊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各族人民大团结、鼓舞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具体体现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
期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让赏识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键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
期刊
《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我们习惯于上课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洗耳恭听,我认为这种教师独霸讲台的做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张教师将讲台让出一方给学生,安排一个“课前五分钟讲练”,虽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会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   活动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
期刊
小说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长。因此,我们应重视提高同学们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   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小说阅读鉴赏能力?我以为应高度重视小说阅读鉴赏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阅读方法为指导,根据阅读鉴赏能力训练的侧重点,选择小说文本构成的某一要素为基点,设计具体的写作话题/命题,采用相应文体而进行以写导读,以读促写,实现“阅读→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