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的去钻研、理解、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师应树立“教学活动”的观念,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教学、开放教学,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比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测量树的高度。问题这样设计: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如树不高用竹竿直接测量;树高可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没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咋办……学生运用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
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在“考察”、“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克服了众多的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培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保障。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缺少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可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1.教学生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学贵有疑,质疑是深入思考的结果,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地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充满了“奇思异想”,在教师看来有些甚至是荒谬的,但请注意,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不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来获得最后的结论比起教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有价值得多。尽管充分地让孩子质疑问难给教师的课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的每一次质疑,都闪烁着他思维的光芒,包含着他在学习的旅途上创新追求的努力,教师应正确诱导,及时调节,科学控制,练就“掌舵艺术”,在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于创新,到达胜利的彼岸。
2.教学生学会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确定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但传统教学的学习目标多数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教师提出来的,所以往往不被学生认同。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转
3.教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评价,尤其是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对自己的反馈,它是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评价不仅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对此,教师必须给予积极的引导。
四、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毛泽东说:“你要知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去发现,哪怕如同“2+3=3+2”这样很简单的问题,还是像丈量土地这样远古的问题,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教与学的过程才会有创造激情和冲动,学生的视线方能穿破坚固“围城”,学生的思想才能冲出定势的禁锢,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才能表露出来并加以完善和发展。
教科书教上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方框中的 9个数之和与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什么关系?”这只需要要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到结论,问题缺乏开放性,毫无探究意义。如将问题设计成:
1.上面是某月的日历,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深色方框中的数,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不改变方框的大小,将方框移动几个位置试一试,你还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吗?
2.你能用含字母a的代数式表示出这九个数吗?
3.你能用含有字母a的代数式来验证刚才你所发现的规律吗?
这样问题的设计,开放性强,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然后进行辩论,让他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总之,数学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朝夕之功”“立竿见影”,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师应树立“教学活动”的观念,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教学、开放教学,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比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测量树的高度。问题这样设计: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如树不高用竹竿直接测量;树高可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没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咋办……学生运用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
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在“考察”、“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克服了众多的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培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保障。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缺少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可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1.教学生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学贵有疑,质疑是深入思考的结果,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地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充满了“奇思异想”,在教师看来有些甚至是荒谬的,但请注意,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不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来获得最后的结论比起教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有价值得多。尽管充分地让孩子质疑问难给教师的课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的每一次质疑,都闪烁着他思维的光芒,包含着他在学习的旅途上创新追求的努力,教师应正确诱导,及时调节,科学控制,练就“掌舵艺术”,在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于创新,到达胜利的彼岸。
2.教学生学会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确定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但传统教学的学习目标多数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教师提出来的,所以往往不被学生认同。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转
3.教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评价,尤其是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对自己的反馈,它是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评价不仅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对此,教师必须给予积极的引导。
四、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毛泽东说:“你要知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去发现,哪怕如同“2+3=3+2”这样很简单的问题,还是像丈量土地这样远古的问题,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教与学的过程才会有创造激情和冲动,学生的视线方能穿破坚固“围城”,学生的思想才能冲出定势的禁锢,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才能表露出来并加以完善和发展。
教科书教上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方框中的 9个数之和与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什么关系?”这只需要要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到结论,问题缺乏开放性,毫无探究意义。如将问题设计成:
1.上面是某月的日历,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深色方框中的数,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不改变方框的大小,将方框移动几个位置试一试,你还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吗?
2.你能用含字母a的代数式表示出这九个数吗?
3.你能用含有字母a的代数式来验证刚才你所发现的规律吗?
这样问题的设计,开放性强,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然后进行辩论,让他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总之,数学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朝夕之功”“立竿见影”,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